傅航
[摘? ? ? ? ? ?要]? 為提升高職院校工商企業管理專業大學生的職業技能和創新創業能力,在工商企業管理專業授課中,教師通常會通過理實一體的教學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為了增強學生的專業技能,部分高職院校還會聯合部分企業設立專門的訓練基地,完善院校的教育體系,構建校企之間的深度融合,為國家輸送更多的專業人才。從工商企業管理專業與企業建立融合機制的角度進行方法、策略的闡述,為工商企業管理專業教學提供較好的出路。
[關? ? 鍵? ?詞]? 高職;工商企業管理;校企融合
[中圖分類號]? G717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29-0218-02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近期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簡稱“職教二十條”)都強調,職業院校要注重人才培養的質量,尤其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讓學生走出校門能順利適應社會發展,能勝任工作崗位,利用自己所學的專業為企業發展作貢獻。在“職教二十條”中已經明確提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在國民教育中具有同等重要地位。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高職院校的地位越來越顯著,他們的教育形式基本以學生的實踐、操作為主。為此,很多高職院校采取了與企業深度結合的形式,為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不僅鞏固了學生的專業技能,還提升了學生的職業素養。工商企業管理專業的學生將來要用現代管理理念、管理理論和管理方法開展有效有效管理活動,他們的工作操作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發現問題和改善提高能力等都是影響他們發展的關鍵因素,只有通過不斷訓練與實踐,才能從根本上促進他們的綜合發展。
一、校企深度融合是時代的要求
目前,高職院校工商企業管理專業校企合作模式主要為“雙基地”建設和訂單班模式。“雙基地”建設是在高職院校建立企業員工的發展培訓基地,為企業輸送相關的人才;在企業為學生提供實訓實習機會,讓學生得到相應的專業鍛煉。訂單模式主要是學生在校期間,企業通過選拔優秀在校生組成“訂單班”,由學院按照企業提出的人才培養目標和知識能力結構,修訂教學計劃,組織教學活動。訂單班模式促進了學生的就業率提高。但從目前的發展狀況來看,高職院校在為企業提供人才培養方案并不能完全契合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意愿不高;而企業為學生提供的實訓平臺,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讓學生學得一技之長,但終歸學生得到的不是全面系統的專業內容,不利于校企之間的深度合作和發展,校企合作的狀況不容樂觀。為了讓高職院校工商企業管理專業的學生學得較好的專業知識,高職院校工商企業管理專業的教師應采取積極的措施加強與企業的深度融合,為本專業的學生發展帶來全新的體驗。
(一)校企融合是目前人才培養的難點環節
高職院校人才是國家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如果單純依靠院校的專業傳授,學生最終學到的只是一堆死的知識,學生在畢業之后可能只會“紙上談兵”,不會“學以致用”。這樣的教育形式與時代發展是相違背的,不會培養出與時俱進的人才。而通過建立校企深度融合的教育模式,將企業的用人標準和高職院校的專業發展進行磨合,企業為學生提供實驗的場地,在人才培養、技術創新、就業創業、社會服務、文化傳承等多方面開展廣泛的合作,為院校進行學生發展方面的反饋;學校為企業提供所需的課程、師資等資源,利用資本、技術、知識、設施、設備和管理等要素參與校企合作,促進人力資源開發。校企深度融合機制的建立雙方協同合作,人才培養質量是人才培養的出發點和立足點。當前,校企深度融合機制還有很多障礙,如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缺乏內在動力;職業教育標準缺乏,如專業教學標準、課程標準、頂崗實習標準、實訓建設標準亟需建立。
(二)校企融合是提高學生職業素養的重要途徑
高等職業教育是以培養具有一技之長的、綜合素質發展良好的人才為目標的教育,加強對高職學生的職業技能訓練和綜合素質培養是擺在高職院校面前的迫切任務。校企深度融合機制的建立,可以讓高職學生得到實際的鍛煉,讓學生體會到企業用人的基本標準和崗位的基本操作流程。在企業實訓期間,學生可以尋找自己專業知識與企業所用知識之間的差距,通過自我反省、自我認知,促進自己做出積極的改變,為提升自身的專業知識水平、鞏固自己的專業能力提供重要的保障。而高職院校可以針對學生在企業實訓得到的反饋進行教學整改,及時調整教學方法,改變教學內容,探索與企業發展相適應的教學模式,真正提升學生的綜合適應能力,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職業素養。
(三)校企融合是校企人才培養雙向互動的重要手段
校企融合過程中,企業通過深入高職院校,能深入掌握院校的教育教學形式,發現其中的教學短板,及時與院方進行溝通、作出調整,對院校的教育形式作出積極的支持。在深入了解院校教學形式的同時,企業還可以將企業的文化精髓植入院校的發展中,讓學生了解企業的發展脈搏;通過工學交替式的培養模式,學生不僅可以學到相關的專業理論知識,還可以得到實際的鍛煉,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通過校企合作培養出來的學生能很快投入崗位工作中,為企業發展、國家發展作出積極的貢獻。
(四)校企融合是校企雙方共同促進社會進步的重要方式
企業是現代社會發展中的生產與經濟主體,作為這個社會發展的基本力量,他們的責任是重大的。高職院校工商企業管理專業的學生將來要走向工作崗位,為企業發展獻計獻策。從這種意義上講,高職院校工商企業管理專業的學生將來是企業發展的主體力量,他們的整體水平直接影響到企業的發展水平。為此,校企的深度融合,可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發展實力,提升學生的社會服務能力。為了實現這樣的教育目標,高職院校也要作出教學形式的改變,讓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形勢。
二、校企深度融合的基本建設思想
(一)分析現狀,創新模式
高職院校應按照“職教二十條”的要求,在人才培養模式上作出積極的改變,尤其是分析企業對人才的需求,發現校企合作的切入點,探索校企合作的規律和特點,創新教學思維,尋求適合的校企合作模式,從人才培養質量出發,為學生發展創造可行的機會,達到校企之間的深度合作。
(二)整合資源,創造條件
不管是院校還是企業,雙方都有自己的發展模式,只有通過合作的形式,雙方才可以互通有無,可以將資源進行有效的整合。為了提升學生的整體水平,院校可以聘請工作經驗豐富、懂管理的企業人才為學生進行相關的講座,讓企業的思維模式滲透在院校的專業課堂;院校的教師可以深入企業進行觀摩,了解企業的生產、管理模式,將了解到的模式運用到教學中,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實習實訓指導。
(三)探索路徑,創造效益
校企深度融合是雙方共同促進學生人才質量的整體改變。通過在院校學習專業的文化知識,學生在頭腦中基本形成了具體的專業知識構架,通過在企業的實訓,學生能將自己的所學進行有效的運用,讓自己的所學有用武之地。但在實際訓練中,并不是要求學生走過場,而是在鍛煉自身的同時,為企業發展創造效益,從而實現企業、學校、學生三方共贏的目標。
三、探索校企深度融合的舉措
高職院校工商企業管理專業實施校企合作的基本目標是:為學生創設集教學、實訓、生產、培訓、職業技能為一體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學有所用、技有可施、人盡其才。校企深度融合,可以運用所學知識、模仿企業工作,體現工學結合特點。但建立校企深度融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雙方作出積極的回應,促進學生真實能力的提升。具體而言,校企深度融合需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共建實訓基地,變零星式實訓為系統實訓
變零星式實訓為系統式實訓是當前校企深度融合所面臨的大問題,綜觀以往的傳統高職院校教學模式,我們可以發現,即便院校支援學生深入企業進行鍛煉,但學生的實際水平并沒有實質性的進展。出現這種結果,與雙方的發展模式不吻合有一定的關系;此外,企業的職能部門有限,基本“一個蘿卜一個坑”,基本每個職位都有相應的工作人員,不能同時容納成規模成建制班的實踐學員,導致學校在安排學生實訓時,學生不能被統一安排,很多時候甚至會安排到多種不同類型的工商企業,院校很難有針對性地對學生在實習實踐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有效指導。為此,校企雙方應建立屬于雙方的實踐性實訓基地,滿足雙方的教育與培養目標。
例如,針對高職院校工商企業管理專業的學生,院校和企業應建立實踐性實訓基地,讓本專業的學生能施展自己的專業才能,同時要求企業的相關精通人員擔任學生的導師。當學生出現相關的操作或處理問題不當時,企業指導人員要及時給予學生糾正,讓學生知道自己的優缺點,便于他們正確認識自己;學生受到企業實習環境的影響,接受企業文化的熏陶,才能知行合一,提升專業能力和職業素質。
(二)工學結合,實現校企在人才培養中的互利合作,創新學校服務企業的培訓新模式
企業在學生實訓過程中會給學生布置一定的任務,讓學生進行實際的鍛煉。一方面,企業需要耗費財力、物力、人力專門安排人員對學生進行培訓,這個過程是企業對學生進行正式訓練與提升的開始,需要學生積極配合企業,進而提升自我;另一方面,學生在校期間已經學過相關的專業知識,但有可能與企業的發展模式不相符,導致學生難以適應企業的發展模式,比如現在部分企業實施的“黑白班倒”模式、“996模式”等。為了讓實習實訓學生更好地適應企業需要,在實施校企深度融合的過程中,校企雙方要進行深入的商談,落實人才培養計劃,真正實現工學結合的教學目的。
例如,在高職院校工商企業管理專業的學生實習實訓中,部分企業提出管理人才培養的需求。這時,高職院校的教師應加強與企業的聯系,與企業進行管理干部人才培養計劃的討論,將相關管理的課程嵌入企業培訓課堂中,既滿足企業培訓需要,又實現了學校專業人才和教學優勢,在這樣的形式下,學生可以積極參與企業管理干部的培養,在實習中感知到企業管理者的角色,實現學生的角色認知的改變,實現雙方的共同發展,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三)聯合開發實訓課程,滿足學生及企業發展的需要
在校企聯合建立的生產性實訓基地中,對學生指導的內容無外乎是學生的專業相關的知識,還有企業發展中對人才要求的內容等。但在實際指導過程中,企業往往只顧著自身的企業發展利益,不管學生是否能為自己的專業發展帶來影響,對學生的綜合專業素質提升沒有盡到其中的責任與價值。與此同時,院校總希望通過讓學生進行實訓而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但在教學內容上并沒有對企業進行相關的考查,導致院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目的不明、標準不清,無法實現美好的合作效果。為此,校企雙方應開發比較成熟的實訓課程,既是企業的發展需求又是學生的專業所需,雙方應共同開發實訓課程標準。只有建立了雙方的“共同體”,雙方才有共同的責任,為學生發展打下基礎。
總之,高職院校工商企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是企業未來發展的基本動力,是企業在供給側改革中向管理要效益的人才保障途徑之一,對企業發展和提升有很大的作用。為此,院校應結合時代發展要求,和企業共同建校企融合機制,為學生專業發展提供足夠的舞臺,帶動學生的實踐積極性,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校企深度融合已經成為高職學生成長的助力,需要院校與企業不斷思考與創新。
參考文獻:
[1]陳宏壽.民辦高職工商企業管理專業“訂單式”人才培養問題研究[J].高等職業教育(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18,27(2):81-84.
[2]蔣鍵,李欣.協同創新視域下高職工商企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與路徑研究[J].市場論壇,2016(1):83-86.
[3]唐學華.高職工商企業管理專業校企深度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長江大學學報(社科版),2014,37(9):165-166,195.
[4]張波,李斌寧.校企雙主體人才培養深度融合實踐研究:以連鎖經營管理專業為例[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1,32(10):28-31.
◎編輯 鄭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