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應紅
[摘? ? ? ? ? ?要]? 醫用化學作為醫學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程,對于培養學生醫學思維、創造性思維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為適應新教育體制、新課程標準,醫用化學應加快教學改革步伐,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創新能力。重點探討醫用化學教學改革與醫學生創新能力培養途徑的相關問題。
[關? ? 鍵? ?詞]? 醫用化學;教學改革;創新能力;培養途徑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29-0250-02
醫用化學是一門實踐性、綜合性、創新性非常強的醫學專業基礎學科,對于培養學生臨床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接下來,談談對醫用化學教學改革與醫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幾點思考。
一、加快醫用化學教學改革與醫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現階段,很多醫學高校內的教師都兼具教學與科研雙重工作人員,教學任務重、難度系數大的同時無法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科研項目,增加科研助手迫在眉睫。而在本科生中存在很多學習興趣濃、熱情高漲、求知欲強、愿意從事科研活動、希望提升科研素質的學生,他們日常多通過學習《組織學技術》相關課程來學習基本醫用化學技能、切身體驗科研過程,主動參加科研活動,不僅滿足了教師的科研需求,同時還能有效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由此可見,加快醫用化學教學改革、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至關重要。
二、醫用化學教學改革與醫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具體對策
(一)擴大醫用化學教學高素質師資隊伍、增強師資力量
眾所周知,高素質、高技能的教師隊伍是提高醫用化學教學改革質量、培養學生創新意識與能力的基礎和前提。因此,各大醫學院校、醫學專業應注重擴大師資隊伍、增強師資力量,側重于引進博士以上學位教師,要求大部分教師上崗前都必須具有超過兩門的專業知識背景和與時俱進的知識體系。現代科技的快速發展,讓學科之間的分化、融合程度越來越深,最前沿、最新的科技成果通常都是邊緣學科和交叉學科,教師本身掌握知識的深度、廣度與新穎性直接決定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效果。
此外,注重提高醫學專業教師學歷的同時,也要注重增加科研的特色性、專業性。如,在講解“對映異構”相關知識點時,教師可滲透不對稱藥物的原理、分離與合成方法、最新研究動態等信息;又如,在講解“羥基酸脫水以及氨基酸性質”相關知識點時,可滲透生物可降解材料的合成與其在緩釋藥物等諸多領域中的實際應用以及應用成效等信息。如此一來,實現教學內容與最新科研成果的有效結合,不僅能讓學生掌握基本的醫學知識,還能有效調動學生參與科研的積極性、主動性、教學實踐證明,教學成效明顯。
由此可見,作為醫學專業教師,不僅要具備完善的專業理論知識體系,還要充分利用各科研領域最新的研究動態與研究成果,從而有效拓寬學生知識面,為培養學生醫學思維、創造性思維能力夯實基礎。作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時刻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
(二)加快教學改革步伐,推動創新教育
1.有效創新醫用化學教學內容。一直以來,我國大部分醫學院校、醫學專業課程體系過分注重開展專業教育,教學內容以理論為主、更新完善速度慢,無法滿足新形勢下臨床實踐的具體要求。阻礙了學生知識面、視野的拓展,最終限制了學生創新意識與能力的培養。由此可見,實現醫用化學改革的首要任務就是創新教學內容,課題研究員應堅持“教學內容改革”為導向,圍繞“組織學”,優化理論教學體系。根據實際情況增設《組織學技術》相關課程,注重提高實驗教學比例,實現《生理學》與《組織學技術》同步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將生理實驗中的動物模型與組織學技術高度統一起來,實現機能與形態的完美結合,讓知識完美融合。由此可見,醫學專業應積極優化課程教學內容,將促進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共同發展為課程教學目標,立足于醫療衛生事業發展、本校實際情況,建立完善的課程體系,從而為培養高素質、高質量的創新型醫學專業人才夯實基礎。
2.立足實際情況增設選修課,拓寬學生知識面。現階段,為激發學生興趣、挖掘學生內在潛能、激活學生內在學習動力,醫學院校應根據實際情況,增設相關選修課程,從而不斷拓寬學生知識面、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但選修課不一定非局限于與醫學相關的課程,可以開設文學鑒賞、音樂、美術等具有豐富藝術價值、人文價值方面的課程,以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素養;其次,可根據醫學專業發展需求,開設交叉學科的理工科課程,現代科技發展的顯著特征就是學科交叉,增設相關課程,旨在讓學生了解本學科、本研究領域最前沿動態與成果、未來發展趨勢等情況,進而有效豐富學生知識儲備,最終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如,醫學院校醫學化學教研中心根據專業發展、市場發展、醫學最新研究成果等情況增設生命化學、保健化學、生物醫用材料等選修課。由于保健化學是近年來比較熱門的產業,學校可將本課程設為綜合學科,向學生普及保健品、化妝品等知識,這些都是學生比較關心的知識,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學生內在發展動力。而生物醫用材料專業性比較強,教學中可側重于講解醫用高分子材料相關知識,并向學生介紹醫用高分子材料在組織工程、人工組織與器官等領域的應用情況。如此一來,有利于讓學生對醫學與化學等交叉學科知識的了解和掌握,激發學生對醫學化學研究領域的興趣,進而能夠集中注意力、投身學習中去,也能提高創新意識與能力培養的質量與水平。
3.創新醫用化學教學實踐活動。高職院校教學旨在培養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因此,實踐教學的地位舉足輕重。新形勢下,應尊重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增加實踐教學比重,發揮醫用化學教學教研中心的作用,結合學科發展實際情況、最新動態,加快實踐教學內容的整合,注重開展綜合性實驗、設計性實驗教學;為學生創造更多參與實踐、在實踐中培養動手能力、科研能力、創新意識和能力的機會與平臺,從而讓創新教學實踐反過來加快教學改革步伐、提高教學改革質量。教師應創新采用PBL學習模式、研究性教學模式等多樣性教學手段,從而不斷提高實踐教學能力與水平,最終培養出符合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需求的技能強、素質高的醫學專業人才。
(三)引導和鼓勵醫學專業學生參與科研活動
1.建立特色化的科研自習室。要想提高醫學專業人才質量與水平,必須注重引導學生參與相關科研活動。醫學院校應注重為學生創設良好的科研環境,重新設計教研室,一半用來作為學生科研自習室,并為學生配置好電腦、互聯網等軟硬件設備,讓學生在開展科研項目的過程中,能隨時收集和查詢資料,撰寫科研報告,同時也為教師辦公提供了方便,學生無法查閱時可以讓學生去進行,從而有效提升科研效率與水平。有了科研自習室,學生課下就可以合理安排自己的科研時間、學習時間,甚至可以在自習室同時開展學習和科研,運用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來開展科研活動,進而實現學習與科研的共贏,如此一來,充分利用了學生的碎片化時間,讓學生自由、靈活去選擇學習時間,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還能有效培養學生的專業學習能力、創新意識和能力,進而促進全面可持續發展。
2.充分發揮開放式實驗室的作用。各種實驗室是高校開展實踐實驗教學、科學研究的主要陣地,對于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發展意識、創新思維與能力、科研思維與能力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一般來說,高校科研項目相關實驗室多配置先進的設備、優越的實驗環境,為培養學生創新意識與能力夯實物質基礎。因此,為了讓學生能夠順利、積極參與各項科研活動,應將院校二級學院所屬實驗室向醫學專業學生全面開放,只要學生有科研項目需求,可隨時申請進入實驗室進行科研工作,為學生順利進行科研實驗提供便利、提供條件,最終有效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
3.建立完善的激勵制度。完善的激勵制度能夠調動學生積極性、主動性,還能在學生群體內形成良性競爭,從而在實現預期目標的同時,能有效提高科研質量。作為醫用化學科研項目課題組,應積極制定完善的激勵機制,對在科研實踐中表現較好的學生予以獎勵。如,獎勵那些在省級以上學術期刊上公開發表研究論文的學生,可為他們報銷論文發表的相關費用,并納入期末獎學金評定標準中,進行適當加分。如此一來,能有效激發學生參與科研活動的興趣與熱情,并充分調動參與積極性、主動性,在科研實踐過程中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
4.不斷完善科研導師機制。科研導師對學生的引導、指導、開導是讓學生準確把握科研方向、科研目的,及時糾正科研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與錯誤,順利完成科研項目的重要保證,因此,建立完善的科研導師機制至關重要。基于醫學專業教學實際情況,可安排一個導師帶四個左右的學生,主要對學生的文獻查閱、實驗操作、論文修改、科研結果分析等事項進行全程跟蹤指導,并充分發揮自己的教學、社會資源,組織學生參加各類寒暑期科研活動、各類專業知識競賽、科研科技創新講座等活動,為學生創造更多科研訓練的機會與平臺,從而讓學生能夠得到全面、系統的科研訓練,進而培養學生專業技能、嚴謹的科研態度、創新意識與能力,最終有效提升學生的專業知識、學科素養以及綜合素質,為今后順利走上醫學類崗位夯實基礎。
5.引導學生組建科研團隊。基于醫用化學教學實踐教學實際情況,引導學生組建科研團隊共同開展科研活動、提高科研能力與素養。目前來看,科研團隊應涉及不同年級的學生,讓高年級學生發揮帶頭作用,積極傳授學習經驗、實踐技能給低年級學生,在傳授的同時,也能有效鞏固自身對知識、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科研小組應團結一致、互幫互助,形成民主、和諧的科研氛圍,進而促進學生共同發展,共同成為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高素質、綜合型醫學專業人才。
綜上所述,醫用化學教學改革是一項漫長、系統而又復雜的工程,需要廣大師生共同努力,在教學改革過程中,應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原則,完善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模式、不斷增強師資力量,從而在提高教學有效性的同時,也能大大提高學生創新意識與能力,最終成為高素質、綜合型醫學專業人才,為促進我國醫療衛生事業又好又快發展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吳素煥,黨志勇,段斐.以科技創新項目為導向培養醫學本科生的創新能力[J].醫學研究與教育,2013(30):85-88.
[2]肖小華,鄒小勇,張杰鵬等.基礎化學實驗綜合教育改革與實踐[J].大學化學,2013,28(4):36-38.
◎編輯 司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