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睿
【摘 要】“互聯網+”時代到來,是非遺傳承和發展的新機遇。而作為地方高校,也應該全面參與非遺的推動和傳播。鑒于此,本文以吉林非遺烏拉陳漢軍旗單鼓舞為例,就地方高校如何在“互聯網+”時代下,學習、推廣、創新這門古老藝術進行了具體分析,以期起到一定的啟示和借鑒之用。
【關鍵詞】“互聯網+”;地方高校;非遺傳承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32-0133-02
一、“互聯網+”時代下地方高校推動非遺傳承的可行性
“互聯網+”時代下,地方高校參與非遺的傳承和發展,絕不是突發奇想,而是有著充分的可行性和較強的可操作性。首先,作為地方高校來說,其本身就具有服務地方文化發展的責任和義務,可以為非遺保護和傳承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近年來,已有很多高校成為了新的非遺推廣和傳播基地。同時,高校學生在學習非遺的過程中,也為個人的就業和發展開辟了新的空間,可謂是一種雙贏。其次,大學生是“互聯網+”時代下最活躍的因子,他們朝氣蓬勃,精力充沛,對各類新鮮事物都充滿了興趣,是與互聯網接觸最密切的人群。電腦、智能手機和各類互聯網應用,已經成為了大學生生活和學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引導大學生利用互聯網,全面參與到非遺的保護和傳承中來,既是恰逢其時,更是大有可為。再次,從吉林省非遺項目——烏拉陳漢軍旗單鼓舞傳承和發展現狀來看,主要存在兩個突出問題。一是人才匱乏。老一輩藝人逐漸衰老,而年輕人則紛紛進城務工,陷入了后繼無人的境地;二是宣傳和推廣力度不夠,外界人難有合適的渠道了解這門古老而特色的藝術。而大學生和互聯網則正是解決這兩個問題的關鍵。所以說,地方高校全面參與到非遺傳承中來,不僅是可行的,更是必要的,可以實現多方共贏。
二、“互聯網+”時代下地方高校推動非遺傳承的路徑
(一)高校師生利用互聯網學習非遺。近年來,為推動非遺的傳承和發展,很多高校都開設了非遺主題類課程,旨在讓學生對非遺有更加全面的了解。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課程開設效果并不理想。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仍然采用了傳統的教學方式,學生不能自主進行學習和探索。針對這種情況,有必要構建起校園非遺網絡平臺,讓學生以全新的方式進行學習,從而達到預期的效果。以烏拉陳漢軍旗單鼓舞為例,這是吉林省著名的非遺項目,作為吉林高校師生來說,理應對其有充分了解。針對當下沒有專門教材的情況,可以通過網絡平臺進行教學。具體來說,整個平臺包含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專題網站和手機APP。吉林省的多家高校,應聯合開發出校園非遺主題網站。對包含烏拉陳漢軍旗單鼓舞在內的各類非遺項目進行全面介紹,如起源發展、藝術特色、文化內涵、傳承情況等。而手機APP則可以作為網站的重要補充。包含烏拉陳漢軍旗單鼓舞的學習資料、表演視頻、微課等,并提供下載服務。二是專題公眾號,要利用微信、頭條等公眾號,及時發布和非遺相關的各類資訊,并設置評論和轉發功能,讓學生成為新的非遺傳播者。條件成熟后,還可以開發專題授課系統。預習、講課、作業、評價等,全在電腦或智能手機上完成??梢钥闯?,利用互聯網進行學習,既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也可以彌補傳統教學中的諸多不足,讓學生以最喜歡、最擅長的方式進行學習,達到非遺進校園的初衷。需要注意的是,不同院校在學校類型、專業方向等方面各不相同,在具體推進過程中,需要秉承因地制宜的原則,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
(二)高校師生利用互聯網研究非遺。包含烏拉陳漢軍旗單鼓舞在內的各類非遺項目要傳承下去,是一個全新的課題,沒有成功的經驗可循,更缺乏相應的理論指導,所以多年來一直處于“摸著石頭過河”的狀態,也難免會走進誤區。地方高校是一個地區的智力庫,高校師生可以利用互聯網,對非遺進行系統的理論研究,并將研究成果及時運用在實踐當中。以烏拉陳漢軍旗單鼓舞為例,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關于這項非遺的文本材料少之又少。一方面,可以借助互聯網,從歷史、民俗等角度切入,對其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找到一個新的突破口。另一方面,地方高??梢月摵祥_展專項調查,然后構建烏拉陳漢軍旗單鼓舞專項數據庫,啟動高校和地方圖書館的建設項目,讓各項資源以數字化的形式長期保存下來,為后續的研究打下扎實的基礎。又如文化界、社科界針對非遺開展的專項課題研究。在課題申報過程中,教師需要利用互聯網對國內外非遺保護和傳承情況進行詳細了解,提出本研究的價值和意義等,最終的研究成果也會被當地的數據庫、期刊網站等長期保存,供其他人下載和研究使用。同時,在研究者的相互交流中,也離不開互聯網的幫助,可以建立QQ群、微信群等,便于隨時隨地交流,從本質上提升工作效率。可以看出,高校師生是對非遺進行系統和深入研究的主力軍,而互聯網則是研究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下一步,則要繼續積極有效利用互聯網,繼續為非遺提供智力支持,保證其始終沿著正確方向發展。
(三)高校師生利用互聯網推廣非遺。包含烏拉陳漢軍旗單鼓舞在內的各類非遺項目,之所以在當代遇到了傳承和發展方面的困難,除了時代和社會環境的因素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宣傳和推廣力度不夠。烏拉陳漢軍旗單鼓舞歷史悠久,藝術特色鮮明,集中反映著陳漢軍旗人特有的民俗、審美和歷史,欣賞和參與烏拉陳漢軍旗單鼓舞,可以獲得豐富的審美體驗。但是,這門優秀藝術長期處于“酒香巷子深”的境地,外界人想要接近和了解這門藝術,一直沒有合適的渠道,由此也凸顯出了其在宣傳和推廣方面的滯后。所以,以高校師生為主體,以互聯網為陣地進行宣傳和推廣,已是勢在必行。而且很多高校已經有了成功的探索。如河北傳媒學院的師生,曾對河北非遺項目進行了系統研究,然后拍攝成微電影,包含井陘拉花、蔚縣剪紙、保定年畫等,并在優酷、嗶哩嗶哩等視頻網站上進行播放。他們的作品,集中反映了當代年輕人對非遺項目的認知態度,所以獲得了普遍關注,也得到了專業人士的認可。也有一些學生將一些拍攝花絮放在抖音、火山等小視頻APP上進行播放,點擊量輕松過萬。這種宣傳效果是傳統的宣傳媒體難以企及的。上海大學的師生們曾開展了互聯網非遺眾籌項目。他們將上海的非遺項目進行歸類,然后以眾籌的方式募得資金,邀請非遺傳承人進行表演和制作,并對制作過程進行直播。短短一周內,先后有上千位師生參加,資金數額突破了十萬元,師生們也獲得了心儀的非遺產品。可以看出,新時期下,在非遺項目的宣傳和推廣下,互聯網無疑是一個新的陣地,而高校師生正是最佳人選,不僅可以豐富自身知識和技能,而且也為學生的就業和個人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此外還可以營造出一個關心和喜歡非遺的氛圍,讓大眾感到非遺并不是遙不可及的,而是就在身邊。
(四)高校師生利用互聯網創新非遺。一方面,非遺作為歷史的產物,與當代社會和當代人的審美需要有著一定距離,這也是其傳承和發展遇到困難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多種非遺項目之間都是有著密切的聯系,如烏拉陳漢軍旗單鼓舞,就與漢族、滿族多項民俗有著關聯。由于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使得很多非遺項目只能單線縱向發展,彼此之間未能形成良好的互動?!霸诂F階段,舞蹈音樂創作人才呈現著青黃不接的特征,這無疑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滿族音樂舞蹈的發展?!盵1]所以無論是從當代人的需求來看,還是從非遺的可持續發展來看,都需要對非遺項目進行創新。同樣,高校師生仍然是這項創新的最佳人選。以烏拉陳漢軍旗單鼓舞為例,地方高校師生可以將吉林周邊的非遺項目進行分類與整合,并利用互聯網進行積極宣傳,在展示方式和內容上進行創新。如在一些民俗活動的介紹中,可以配以最具代表性的地方音樂,給觀眾以更豐富的審美體驗。同時采用直播的方式,對活動進行跟蹤報道,同時提供各類購買服務。一些設有音樂、舞蹈院系的地方高校,則應該在烏拉陳漢軍旗單鼓舞上做文章,在保留其基本藝術特征的前提下,與傳承人一起打造出全新的作品,并借助于互聯網進行廣泛宣傳。例如北京舞蹈學院就與江西南豐的儺舞戲班聯合推出了全新的儺舞作品,不僅在國內獲得了好評,也在世界多地的舞臺上大放異彩。可以看出,在非遺創新過程中,既需要新理念、新技術,也需要新渠道、新平臺,高校師生和互聯網仍然是最佳選擇,可以從本質上推動非遺的可持續發展。
綜上所述,近年來,在互聯網的幫助和推動下,全國各地的非遺項目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動和傳播。“中國空前的非遺保護運動的開展,其影響力幾乎波及到社會的各個領域。”[2]作為地方高校來說,一方面,其具有獨特的人才培養和智力支持優勢;另一方面,大學生也是“互聯網+”時代下的主力軍,樂于并善于利用互聯網進行學習和創造。所以要求學校對此有充分的重視和支持,引導學生利用互聯網,全面參與到非遺的傳承和發展中來,并在這個過程中朝著應用型院校轉型,為學生提供更為廣闊的就業和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1]果蕾,崔馨月.滿族民間舞蹈音樂研究初探[J].當代音樂,2019,(03):60.
[2]蘇勝林.非遺語境下民族地區高校舞蹈教育藝術實踐現狀探析[J].當代音樂,2017,(2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