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月紅
摘 要:新課標要求不斷提高學生審美情趣,而小學生正處于情感態度養成的關鍵時期,古詩詞中所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素養對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運用情境教學法進行小學古詩詞教學,對促進學生的素養提升非常重要。
關鍵詞:小學古詩詞;生活情境;創設策略
小學古詩詞教學中進行生活情境創設,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非常重要。所謂生活情境,就是與學生生活相關的情境資源,它是借助學生的生活背景建立起來的,利用生活中可以觀察到的情境及事物與小學生的學習內容之間形成聯系的一種情境模式。生活情境的創設強調語文學科的實踐性,注重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一、體驗模式
這是生活情境創設模式中最常用的一種模式,它是生活情境的一種展示模式,跟實地考察類似,在情境創設時選取學生生活中接觸到的生活場景,讓學生在熟悉的環境中去學習,同時老師輔以語言的描述,把學習的內容展示給學生。
比如古詩《山行》的生活情境創設。
(課前老師布置了預習任務,學生先背誦詩歌,然后在周日組織學生去登山。)
老師:同學們,《山行》現在都能完成背誦吧。
學生:會了。
老師:同學們,預習完詩歌之后覺得杜牧筆下的山美麗嗎?那么今天大家一塊來體會一下我們要爬的山美在哪里。大家注意安全,隨隊前進,要觀察杜牧筆下的山之美和我們腳下的山之美有何不同。注意腳下的路,抬頭看看石臺階是怎么樣的呢?
學生:石階是陡峭而且蜿蜒向上的。
老師:看來咱們腳下的山和杜牧見到的山是一樣的,都是彎彎曲曲、綿延向上的啊。大家繼續往前走。
(走到放鶴亭下,停止。)
老師:同學們,有沒有人知道這是什么地方呢?
學生:這里是放鶴亭,我原先跟爸爸來過這里。
老師:哦,這位同學之前來過這里,那你覺得,這里跟杜牧筆下的山有什么不同呢?
學生:這里無人居住,只在半山腰處有一個亭子。
老師:這位同學回答得很好,不知道同學們注意到了沒有,我們這一路走來卻沒有發現有人在山里居住吧,走到半山腰處只看到了這座亭子。但是杜牧卻寫了什么呢?
學生:“白云生處有人家”,在白云深處發現有人居住。
……
這節課老師很好地運用了體驗模式創設情境,把學生帶到自然界中,通過現實中的山與杜牧筆下的山做區別和聯系,加深了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學生通過親自活動,進行了探索,更重要的是在學生自主體驗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完成了對課文知識的理解學習,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在社會與自然中,通過特定情境的觀察與體驗,學生一定會產生不同的感受,這種生活情境的創設直接作用于學生的認知,相對于客觀經驗而言,這種通過生活情境主動構建起的直觀經驗對學生的學習能夠產生更為深刻的印象。
二、演示模式
演示模式也是生活情境創設中比較重要的一種模式,它是將具體的事物呈現在學生的眼前,供學生觀察并明確其特點的一種模式。在小學古詩詞教學中,像《詠柳》《石灰吟》《草》這類詩篇常常用這種演示模式。教學中老師為了讓學生有更加直觀的感受,采用以實物展示的方式,將實物帶到課堂中來,直觀呈現在學生的面前,并以實物為背景設置了必要的線索,讓學生進行觀察,主動建構起對事物的理解。演示模式并不是由老師一人來完成,老師課前要做好準備,將搜集到的材料呈現在課堂上向學生進行展示,或者給學生布置任務,讓學生在家長的幫助下自己尋找材料,實現共同參與。在課堂中讓學生集體觀察、討論并最終形成對事物的整體感知,這樣的模式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力,還可以增進學生間的友情,培養了團隊合作的精神,可以幫助形成良好的班風。
三、表演模式
表演模式顧名思義就是以表演的方式來創設情境,在情境教學中有兩種表演的方式:一是進入角色,二是扮演角色。進入角色的模式就是“假如我是古詩中的×××”,是在頭腦中內化表演的一種模式;而“扮演角色”就是通過擔任古詩中的某一角色進行表演,是外在行為的一種表現模式。
比如學習《和張仆射塞下曲·其三》就可以運用表演模式。
案例一:
老師:同學們剛剛全面學過了這首古詩,請大家閉上眼睛想象一下,假如現在你就是詩中的將軍,在暗無月光的夜晚,四周寂靜無聲,大雁從空中飛過,敵人借助黑夜的掩護準備出逃,你自信滿滿地帶領一隊騎兵要去追擊敵人,勇士們整裝待發時,一場大雪落下,不過片刻,刀、弓箭上落滿了雪花,而這些戰士就像一支支即將發射的利箭,個個懷著必勝的決心。
(隨著老師的描述,學生閉上眼睛想象、感悟)
案例二:同是上述詩篇。
老師:同學們,學過這首詩,相信大家對將軍和單于的心態都有了準確的把握,可以想象到單于出逃時的狼狽情形,將軍追擊敵人時的自信滿滿,人物形象飽滿,情感豐富。那么我們現在就找同學來分別表演這兩個人物,如果你是單于你會用什么動作來表現此時的狼狽狀態,而如果你是將軍你又用什么來表達自信呢?大家用5分鐘時間來準備,然后請同學上臺來分別表演。
……
這兩個教學案例中情境創設時分別用到了“進入角色”“角色扮演”模式,案例一老師借助想象,引導學生進入將軍的角色中,形成對詩篇內容的理解;案例二通過老師的引導讓學生進行思考,以表演的方式對詩篇內容進行揣摩,達到了對內容的拓展理解。這兩種模式都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李吉林.情境教學的探索過程及其理論依據[J].江蘇教育,1987(12):23.
[2]李吉林.為兒童快樂高效學習:李吉林情境教育實踐的探索[J].中國民族教育,2015(3):63-64.
[3]李吉林.為兒童快樂學習的情境教學[J].課程·教材·教法,2013(2):3-8,28.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