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美娟
摘 要:水回用工程技術分析,是社會資源良性開發與科學運用的主要形式,它不僅適應了社會資源綜合運用的發展趨勢,還起到了產業結構條件優化處理的作用。基于此,本文以內蒙古大唐國際托克托發電有限責任公司提供的資料為主,在系統闡述了水回用工程技術機理之上,采取實驗探究的方法,從水體氯離子凈化、PH值分析等方面,探索電廠中水回用工程的設計與運行方式,以達到把握技術要素,實現社會資源高效率利用的目的。
關鍵詞:發電企業;水回用工程;設計要點
中圖分類號:X7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9)22-0176-02
0 引言
水體循環應用,是社會經濟發展新階段的主要環節,它不僅實現了綠色生產的實踐趨向,還降低了企業生產經營的成本,為深入化產業資源的探索與開發帶了新的發展趨向。為此,關于電廠中水回用工程的設計分析,為可持續性資源探索提供理論指導。
1 電廠中水回用工程的設計機理
電廠生產工作的開展主要包括發電、存儲、運輸、以及調節四部分。隨著社會能源傳輸與開發深入性逐步加強,電廠中水回用工程實踐戰略受到的關注度也在進一步提高[1]。從電廠中水回用工程調節的具體情況而言,該程序的操控的流程設計機理,就是在原水水泵基礎上,運用漩渦絮凝處理體系進行水體沉淀,然后通過高纖維過濾結構,進行水體超膜凈化,最后將凈化后的水體排出的過程。
2 電廠中水回用工程的設計運行
為了對電廠中水回用工程設計與實施情況進行深入性探究,本次的技術探究主要以實驗探究的方式,對技術實施的要點和條件進行綜合把握。
2.1 實驗材料與方法
2.1.1 實驗材料
本次實驗中關于電廠中水回用工程設計的探究,主要是以電力企業的正常生產加工環境為背景,解析技術探索的主要優勢,為此,實驗期間所選用水體主要是來源預冷卻水塔排污渠道、轉機冷卻水、空冷器、以及鍋爐定連排水結構中的水體資源。同時,本次實驗期間所應用的水資源中,也包含了工業混合原水。
實驗結構進水口部分的水體離子水質氯離子含量在45-120mg/L之間,電導率為為650-1000μs/cm結構之間;同時,實驗設備離子調控結構下的工藝流程調節時,需要尤為注意不同建筑物中水體在其中所反應調節的要素條件控制[2]。
本次實驗中所應用的實驗材料包括:原水泵房、管道混合器、微旋渦絮凝結構、反應澄清池、高效纖維過濾池、中間池、微處理器裝置、膜通量結構、清水池等部分。
2.1.2 實驗方法
目標引導下的實驗操作處理過程中,結構調控體系選用了微旋渦絮凝、高效纖維過濾、消毒、以及濾膜處理工藝等流程進行水體凈化處理。該程序操控的基本流程歸納為:
其一,從原水渠道中將實驗中所需要的水樣取出,并將其加入常規性水體凈化處理藥物,對原水樣進行初步消毒;
其二,運用水體管道混合器,將各類水樣循環應用資源進行融合,初步進行水體沉淀;
其三,利用漩渦虛擬反應池、高纖維過濾器對水樣進行過濾;
其四,在中間水池和中間水箱的作用下,進行水體成分清理和歸納,實行膜反應體系調控;
其五,在清水池中對循環水體進行凈化,并在污垢還原劑的作用下,沉淀循環后的污水成分,實現水體凈化應用。
2.2 實驗過程與結果
2.2.1 實驗過程
(1)原水預處理。在現有水源管道基礎上,通過混合器將原水與絮凝劑、消毒劑與其融合,充分攪拌后,在絮凝池中反應沉淀,并將實驗中所應用的資源進行規律操作;同時,在上清液的作用下進行高強度震蕩處理,通過纖維過濾環節清除掉其中的懸浮物質,在中間凈化層中將凈化后的水體傳輸出去。
(2)水體混合操作。在現有傳輸結構體系上,形成電廠生產加工中的循環水體供應模式,按照水循環處理結構的實際需要進行水體混合。本次實驗中采用25%的絮凝劑與1:1000精度的高濾膜結構進行融合處理,創建集成化水體資源調控體;同時,形成連續性反滲透水蓄工藝預處理體系,在高分子材料結構下進行水溶雜質分離。亦或者將這一部分稱為分子等級劃分,因為它可以將混合水溶液中的分子,分解為直徑為0.05-10μm的水分子“顆粒”。此外,在水體循環結構控制之下,打造與資源水體相互協調的進水資源調控模式,滿足本次水源結構實驗調控需求[3]。
2.2.2 實驗結果
實驗設計目的是實現資源的綜合循環與長效性應用。為此,實驗基于這樣的研究背景,將實驗分析研究的結果歸納為表1。
從實驗結果數據層面而言,電廠中所運用的水回用方式,實現了從在企業加工生產的實際需求入手,合理進行生產志愿的綜合開發與關鍵因素的系統化分析。一方面,水回用結構控制下,水循環體系在持續運行過程中,混合水體本身實際上已經發生了較大改變,這一變化在水循環進水部分表現的最為明顯,數據顯示:運行4小時階段,進水部分的總硬度為5.5mmol/L;而運行8小時階段,進水部分的總硬度為6.5mmol/L;另一方面,水回用方式調控分析時,水體的導電能力也有了較大程度的改變。即,持續性水回用后,水體本身的導電能力會隨著循環使用的時間延長而減弱(運行4小時為1001:620,運行8小時為950:610);第三,水中氯離子也在水體運行過程中,出現了水體氯離子后期循環差異性特征,而出水時水體之間的差異被明顯的循環凈化環節調整回來;第四,水體本身的PH值也會在水回用方式處理后,實現水體資源中性化轉變,這是當代實驗數據信息綜合探索的主要結果。
2.3 實驗討論
2.3.1 原水調節效果影響
水回用工程,是在電力企業資源綜合探索與系統調控時,通過系統化水資源調控裝置,對水資源進行周期式調節。一方面,水回用進行水體凈化處理時,需要先進行水質波動的調控,而非循環處理結構中沒有水絮凝處理環節,為此,初次水資源應用時的污染物可能還混合在原水資源調控模式下,自然無法保障二次應用水體質量。而借助電廠中水回用體系進行周期循環應用時,進行電廠中水回用工程實踐后,處理結構也具有較好的資源調控效果[4]。
另一方面,原水水體本身在回用調控處理時,實現了借助微旋渦反應絮凝器進行水體澄清操作,為此,原水水體資源在后續進行資源優化調控時,自然也能夠實現水體絮凝后部分可溶性物質的有序性調節與凈化。這樣的水體循環與應用方式,更符合電力企業資源綜合開發與系統處理的實際需求。
2.3.2 水體絮凝處理澄清度提升
在現代電廠中水回用工程的設計與運行過程中,程序中的水體絮凝操作是較為關鍵的環節,它是利用絮凝融合裝置借助外部溶劑,將水體循環生產中的資源進行了優化調控,從而最大限度的減少了水體二次應用中的氯離子增加的問題;同時,水體絮凝過程,也是電力生產中水體資源結構中重金屬處理渠道。其生產因素條件可以按照實際需求,合理進行水體循環調控定位與討論,我們在合理進行生產結構規劃與系統化討論時,水體絮凝中的絮凝反應調節,實現了合理進行化工生產期間的重金屬、氯離子含量凈化調控。比如,本次實驗期間,水中氯離子也在水體運行過程中,實現了水體氯離子后期循環差異性特征,而出水時水體之間的出差異被明顯的凈化出去,這一水體循環處理狀態,就說明了水體絮凝結構在水體凈化中所起到的作用。
2.3.3 水體冷循環處理
水回用深度處理過程,是當代數字化信息產業生產加工資源多維化調整與控制的主要方式,它將原有的水體循環模式,轉換為具有凈化功能的水體操控模型,為此,合理進行水體冷循環操作期間,本身的硬度上也實現了弱化轉變。尤其是在長期的水體循環模式之下,水循環操控的資源處理形式,更是達到了最優化、協調性的時間形態。這一點在水體在水循環冷出來中所發揮的作用最為明顯。
其一,水回用深度處理時,首先從原水水源處進行了水體資源的優化調配,這樣可避免水體絮凝處理后,部分剩余干擾性資源對水體生產造成的負面性干擾;其二,濾膜凈化是水回用深度處理中的第二步驟,從水體自身的運轉和調控實際情況來說,水回用深度處理過程中,可實現水離子的深入性交換控制,水體資源中硫酸、鹽酸等成分,無法逃出濾膜的超細密的捕捉,這也是水體資源科學性調節、無附加性負荷操控的具體形式;其三,水回用深度處理時,不同的水體操控運行處理時,系統可以按照實際需要,創建與企業生產發展相互適應的濃縮性水體循環體,而這一過程中無論是濾膜資源的綜合調節、或者是水體首次循環,都會在長期水回用深度處理期間,實現良性的水體資源凈化,這一點也是水體資源長期開發與協調運用的主要策略。
2.3.4 連貫性導電能力調節
水回用深度處理工作綜合討論與分析過程中,程序結構中最為明顯的特征是數字化結構實現了以電力企業生產的實際情況為基礎,實行生產資源的優化性調配與協調化分析。為此,良好的電力產業生產加工處理策略,也在于形成與產業 經濟相互吻合的水體資源處理模式,它保障了產業經營資源過程中,借助水回用深度處理模式,對原水中受污染的導電能力給予長期性的開發與保障;另一方面,水回用深度處理期間,我們會發現運行4小時階段,進水部分的總硬度為5.5mmol/L,而運行8小時階段,進水部分的總硬度為6.5mmol/L。也就是說,水體在回用處理過程,逐步清除了水體中的雜質,為此,無論是資源的優化調配,或者是水體資源的優化整合,都起到了較好的有序化安排與科學處理優化資源的目的。
此外,在電廠中水回用深度處理技術規劃過程中,原有的化工資源生產加工處理階段式的資源調控方式,也在實際工業技藝不斷優化過程中,起到了較好的協調分析與協調式規劃的目的。比如,本次進行電廠中水回用深度處理技術操作時,預處理環節先進行了處理條件的優化配置,然后才是水體的循環操作處理,這種先進行水體資源預期式調控,再進行電廠中水回用深度處理的方式,有效的規避了水資源處理環節分裂、切割的問題。
3 結語
綜上所述,電廠中水回用工程的設計與運行分析,是社會生產資源綜合探索與協調化應用的理論歸納。在此基礎上,本文通過原水調節效果影響、水體絮凝處理澄清度提升、水體冷循環處理、連貫性導電能力調節,把握電廠中水回用工程的設計要點。因此,文章研究結果,為社會資源的長期性開發與運用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 魏源送,鄭利兵,張春,郁達偉,等.熱電廠中水回用深度處理技術與國內應用進展[J].水資源保護,2018,34(06):1-11+16.
[2] 宋卉卉,薛強,藏斌,馬雙忱.膜技術在城市中水回用于火電廠的應用研究[J].電力科技與環保,2017,29(02):19-22.
[3] 戴虹.淺析中水回用于電廠循環冷卻工程的使用技術[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7(08):196.
[4] 遲守平,徐志清,趙軍,韓松,洪斌華,肖銳.城市中水回用于電廠循環冷卻水工程的設計[J].中國給水排水,2017,27(20):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