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天

盧邁
獲獎理由
他是中國農村改革之父杜潤生的得意門生,上世紀80年代積極投身中國農村經濟改革研究。50歲時,他邁入公益行業,執掌一家新起步的“國字頭”基金會;他帶領團隊,調查貧困地區兒童營養不良問題,促使“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實施,惠及數千萬學子。如今,他依然奔忙,推動政府決策,促進社會公平。他是別人眼中的理想主義者,更是踐行初心的行動派。
對多數人而言,50歲意味著事業接近尾聲,退休已在眼前。盧邁則不然,五十而知天命,似乎是對他最恰當的闡釋。
歸僑子女、66屆高三生、77級大學生、在杜潤生門下做農村研究,前半生里,盧邁的每一個人生際遇都踩在國家的轉折點上。1997年,50歲的盧邁離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進入全新的領域,執掌剛剛起步的“國字頭”基金會——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并與之相伴至今。這也成為盧邁人生中最長的一份工作。
熟識盧邁的人常說,他謙遜、溫和、不抱怨、不退縮。盧邁則對《中國新聞周刊》引用昔日老領導王岐山對他的評價:得之于認真、失之于認真;要有理想,但不要理想主義。
如今,盧邁已是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年齡,但他仍對自己保留了一份警惕。
盧邁的父親早在大革命時期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從廣州國立中山大學畢業后,他輾轉至上海,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和經濟學的翻譯研究。日本占領上海后,他前往新加坡,開始僑居生涯。
1949年盧邁全家被逮捕、驅逐。在地下黨的幫助下,盧邁一家在香港上岸,換乘去天津的輪船,來到解放后的北京。
盧邁從小成績就好,一直是學生干部,初中同學回憶起他時,說他“低調、自謙”“出類拔萃”“名列前茅”。高中時,在臥龍藏虎的北京四中,盧邁擔任學生會主席。不過,他的人生卻在1966年滑向低谷。
“文革”開始后,擺在他們學生面前的選擇有幾項:參軍、去工廠、上山下鄉、插隊,歸僑身份使盧邁別無選擇,去了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
1977年,恢復高考,此時已回到北京一家工廠做繞線工的盧邁被北京經濟學院(現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錄取。他選擇了父親自學時的研究領域——經濟學。此時,盧邁已經30歲。所幸的是,等他畢業那年,風云際會的80年代已拉開序幕。
“要有理想,但不能理想主義。”最早是杜潤生在上世紀80年代對年輕人們說的。杜老說,你們有理想還得要跟經驗結合,跟你所處的時代、跟國家的實際情況結合。
當時,畢業后留校任教的盧邁,與一批青年教師和研究生一起,計劃建立農村市場與流通改革研究組(以下簡稱流通組),參加熱火朝天的農村改革研究。他們四處找婆家,最終一家中央機關——杜潤生領導的中央書記處農村政策研究室——接納了他們。
其時,杜潤生門下已有一個十分出名的農村發展問題研究組(以下簡稱發展組),由北大、人大、北師大的學生組成,成員包括后來的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陳錫文、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杜鷹、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等。他們多數下過鄉,有實際經驗,也有系統知識,彼此興趣相投,組成讀書小組,討論農村問題。杜潤生得知后,給予了他們支持,讓他們系統地研究農村問題,比如農民自發的包產到戶問題。后來,才有了1981年農村改革第一份中央一號文件,給予包產到戶以合法地位。
發展組一炮打響,另一批年輕人受此啟發,也組織參與進來,組成流通組,成員包括后來的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樊綱、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盧邁等。
同在流通組、后來的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現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創院“六君子”之一張帆仍記得,發展組來給他們上的第一課就說:“對上不要怕,對下要好?!?/p>
正如周其仁后來所回憶的,在那個北大學生自發打出“小平,你好”旗幟的年代,年輕人都覺得應該對這個開始顯現出希望的國家盡一點力,使她變得更有希望。十分巧合地是,一批年輕人被吸收到中央農村政策制定過程里,他們身逢其時,背著書袋子與筆記本,在村莊田野和中南海之間來來回回,調查、訪問、整理、匯報,不經意之間就走進了一個書本上沒有的學問天地。
1985年,已是北京經濟學院貿易經濟系副主任的盧邁離開學校,進入由發展組變更而來的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發展研究所工作,王岐山是第一任所長。不久,他又參與成立了農村改革試驗區辦公室,并擔任副主任、主任。
這段西黃城根南街九號院的經歷,給每個身處其中的年輕人,包括盧邁,都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后來,盧邁多次談起杜潤生的工作方法。他說,政策的出臺并不容易,甚至充滿了激烈的爭論,反對聲音很多、分歧也大,但杜老會用一種圓融的藝術、實事求是的態度,將不同的意見銜接起來,尋求各方的最大公約數,最終取得改革突破。
離開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后,盧邁前往美國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求學,認識了一些盛名在外的學者。他發現,這些過于自信的學者所提出的極具煽動性的方案,不見得真的能解決問題。
周其仁曾說,顧準在上世紀70年代寫過一本文集《從理想主義到經驗主義》,這反映了那一代人思維方式的轉變。
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中,盧邁最常提到的詞是“公平”。上世紀80年代,身處改革洪流最前端的盧邁與身邊的人最關心的是效率。但進入2000年,他開始關注公平。
1997年,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以下簡稱基金會)成立時,并沒有被賦予過多的期待與任務,它的宗旨只有一句話:支持政策研究、促進科學決策、服務中國發展。但基金會具體要辦成什么樣,并沒有明確的目標和任務。
最初,盧邁被任命為副秘書長,另外還有一名副秘書長和一名工作人員。3個人、幾百萬注冊本金,基金會就開始了運轉。他們做的第一個項目是研究生獎學金計劃——招聘實習生,讓年輕人到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來參與政策研究——頗有上世紀80年代發展組、流通組的作風。至今,這一項目仍在延續。
世紀之交,中國與世界的聯系日漸緊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領導在參加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后提出,希望中心也能辦這樣一個溝通對話的論壇,與世界對話,謀共同發展。
2000年,基金會承辦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橫空出世,時任總理朱镕基、副總理溫家寶等眾多重量級嘉賓的參與,讓論壇及基金會名聲鵲起。至今,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仍年年舉辦,成為業界的一大盛事。
盧邁始終牢記“支持政策研究”的宗旨,基金會于2005年承接了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中國人類發展報告》,并最終將這一報告命名為《中國人類發展報告2005:追求公平的人類發展》。這也是公平問題首次進入基金會的視野。
通過承接這一報告,基金會得出結論,要關注社會的底層,重點就要關注貧困地區,并從貧困地區的兒童入手。
十余年來,基金會的項目很多都與此相關——校餐項目,旨在推動貧困地區義務階段的寄宿制學校給學生提供午餐;山村幼兒園項目,推動“一村一園”,為偏遠貧困村落3~6歲兒童提供低成本保質量的免費學前教育;陽光起點項目,聘用本地初中以上文化的年輕母親擔任家訪員,聘用有醫療衛生背景的專業人士擔任督導員,形成縣、鄉、村完善的三級服務體系,干預0~6歲貧困地區孩子的早期養育,促進幼兒的認知發育。
盧邁不止一次談到,投資貧困地區兒童發展,有針對性地采取營養、健康、養育和教育等綜合的整體干預措施,確保貧困農村地區兒童獲得平等的早期發展機會,是從根本上消除貧困的代際傳遞、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實現反貧困和共同富裕目標的重要戰略舉措。
“這是人類社會中少有的幾項可以同時兼顧公平和效率的(投資),這個投資本身的回報是非常高的?!北R邁說。
受上世紀80年代的影響,盧邁認可通過實驗區試點來推動制度建設、推動政策制定的過程。當時農村改革試驗區涉及多方面試驗,包括鄉鎮企業制度建設、股份制合作、土地制度改革、農民合作組織、戶籍制度改革等,期待成功,也允許失敗。不同意見在此過程中碰撞交流、實地檢驗,許多政策經此成型。而當下基金會的項目也因此與其他公益項目有所不同,形成了“社會試驗”+“政策研究”的模式。
2006年,基金會調研發現,貧困地區的學生普遍營養不良。以廣西都安縣為例,13歲貧困農村男孩的平均身高僅相當于城市里10歲男孩的平均身高,許多學校只能提供蒸熟的米飯和白水煮豆芽作午餐,該縣學生攝入的營養量甚至不到國家推薦青少年營養攝入量的60%。
兒童營養指標是衡量整個人群營養狀況最敏感的指標,也是人口素質的基礎。嬰幼兒時期的營養不良可能導致兒童不可逆轉的生長和認知發育遲緩。
次年,基金會開始在農村貧困地區開展學生營養改善項目,每天中午在食堂供應免費午餐,每餐每位學生餐補3元,選點在廣西都安和河北崇禮,2000多名孩子因此受益。
兩年后,通過對照組發現,這2000名兒童的身高、體重、貧血率乃至學習成績都發生了顯著變化。項目報告上報給國務院后,時任總理溫家寶做出批示,下撥財政資金用于改善貧困地區寄宿制義務教育學生的營養改善,還采納了基金會的供餐標準。
目前,該政策惠及834個縣、3600萬7~15歲兒童,中央財政支出超過186億元。監測數據顯示,2016年11歲學生的平均身高比2012年同齡學生平均身高增長了約6厘米。
這是典型的“支持政策研究、促進科學決策、服務中國發展”的項目。當然,并不是每一個基金會項目都能有這樣的進展,比如山村幼兒園項目、陽光起點項目,都沒有得到國家政策的支持和資金的傾斜。
對此,盧邁通常會客觀闡述相關方的不理解、不認可,更多的是思考解決方案?;饡暮献髡?、敦和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志洲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他從未見過盧邁抱怨或發牢騷。
盧邁非常清晰地意識到,基金會的定位,是一個聯系六方的節點,它的觸角伸向中央和地方政府、國際組織、學者、企業、媒體以及公眾。一方行不通,總有另一條路可行。比如在與政府合作不暢的情況下,他們會選擇與媒體合作,或直接動員大眾。
多數知識分子是不愿意談錢的,但這是盧邁必須面對的事情。“人家說,這個基金會的秘書長就是一個乞丐,高級一點的乞丐?!北R邁說,他與團隊拿著PPT去各個企業找人籌錢,“被人家拒絕的感覺,是很不好、很糟糕的。”他常常安慰自己,“我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貧困兒童”。
心里過了這一關,許多事做起來也就順理成章。在不同的場合,盧邁無論做什么主題發言,最后總會提到基金會在做的公益項目,希望大家多多關注。
張志洲對這份執著很是佩服。他覺得,基金會的項目與地震受災時建樓不同,花錢了,但不一定有當下的業績。這也是一些政府部門對這些項目不積極的原因之一。但張志洲認為,盧邁對此進行過深入的思考,認為這是對的、有意義的事,因此毫不退縮。他說,“我每次遇到他,跟他交流之后,都覺得這些困難雖然存在,但沒有什么大不了的。”
對此,與新中國一同成長的盧邁頗有感悟:“中國的事往往就是這樣,看過程,總是溝溝坎坎,沒有什么是容易的;但是如果看結果,卻總是朝前的。”
盧邁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中國發展高層論壇秘書處秘書長。
曾任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發展研究所市場研究室主任、國務院經濟體制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成員,流通體制改革領導小組成員。
長期研究中國發展問題,關注農村問題、社會公平和偏遠貧困地區兒童早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