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冰

從上崖俯瞰艾特塔小鎮港灣和大象鼻山。
法國海岸線風光旖旎,由北向南從地貌到風土人情卻風格迥異。許多人第一時間會想到蔚藍海岸,其實比起蔚藍海岸的活色生香,法國西北部的諾曼底擁有更為壯觀震撼的自然景觀。因為在連綿數里的白色沙灘之間,穿插聳立著巨大的白堊斷崖。經過數世紀的風吹海蝕,陡峭的巖壁直插入海,造型奇特。無論是站在海邊崖底,還是登上巖頂向下望,驚濤拍岸時帶給人的身心震顫,只有身臨其境時,才能真正感受得到。
這其中最著名的景觀之一,就是位于艾特塔鎮的象鼻山了。不僅因為它形態傳神的自然風景,更因為印象派大師莫奈以這里的沙灘和斷崖為素材,創作了一系列著名的畫作。
從巴黎出發,開車三個小時左右就能到達諾曼底海邊。途中可以在魯昂古城停一下,參觀著名的哥特式大教堂和步行街的大鐘拱門。其中大教堂又以其巨大的管風琴著稱。
擁有上千年歷史的古城魯昂,在中世紀時就是歐洲最繁華的大城市之一。因為擁有內河港口,不僅商業興隆,文化藝術氣息也濃郁豐厚。市內有幾十座教堂和博物館,即使歷經戰火磨難(二戰時因為德軍把其海軍總督設在魯昂而遭受盟軍毀滅性轟炸),依然保有很多文明古跡。中世紀英法百年戰爭中的法國民族英雄圣女貞德正是在魯昂老城被英軍執以火刑,紀念她的貞德歷史館就在毗鄰圣母大教堂的總主教府內。著有《包法利夫人》等世界名著的法國作家福樓拜也出生于此。
離開魯昂繼續向西北行駛,經過港口城市勒阿弗爾,就到達艾特塔鎮了。
艾特塔是一座依海而建的海濱小鎮,面朝大西洋, 被沿海陡峭如刀切的山崖環抱。這一段佇立在洶涌海浪中的白色斷崖綿延數十里,氣勢磅礴,多少世紀以來一直是文人墨客及藝術家的創作源泉。隔英吉利海峽相望的對岸,也有著異曲同工的海邊風景。
站在艾特塔海灘面向大海,左手邊是“下崖”, 它的象鼻形象鮮明而生動,名副其實;右手邊是“上崖”,俗稱“小象”。上崖上有一座小教堂,造型古樸經典,獨自立在山崖上,有彎彎曲曲的小路從山坡通向它,遠遠望去,充滿故事感。
此外還有一座被擋住的“大門崖”,從主海灘上看不到。清晨如果起得夠早,可以先趕去海邊,在退潮時徒步到大象鼻山底下,穿過象鼻子,去看被擋住的大門崖和聳立在海水里的針形巖石。如果速度快,沿著鋪滿鵝卵石的海灘可以到達更遠處的另一座象鼻斷崖。
我們去的那天天氣晴朗,藍天下幾座巨大的巖石在陽光和海水的映襯下線條銳利嶙峋。我們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震撼著,不停地感嘆和拍照,沒留神海水已開始漲潮,在當地旅游工作者的大聲呼喚中不得不往回跑,幾乎是剛剛鉆過象鼻子,剛才走過的海灘就被潮水淹沒了。最后一段路是穿著鞋趟著海水被海潮趕著跑回堤上的。

從下崖頂上看到的大象鼻山和針形巖石。

魯昂大教堂穹頂。

海邊正在維修的小船。

艾特塔小鎮路邊的餐廳。
大象鼻山是莫奈在艾特塔創作的一系列畫作的主要元素。從1883年到1886年間,莫奈在艾特塔流連,畫下大量速寫素材習作,由此誕生了之后著名的艾特塔系列印象派畫作。
莫奈以鮮明的自然主義傾向聞名,以他為主的印象畫派宗旨就是打破學院派傳統的寫實畫風,注重用變幻的光影展現自然世界的絢麗色彩。艾特塔海邊獨特濃郁的自然景觀、每個季節甚至每一天中光線的變化,為莫奈的創作提供了極其契合他的創作理念的豐富素材。他的艾特塔系列以“夕陽下的象鼻山”和“埃特爾塔的懸崖”最為世人所熟知。他的另一幅印象派名畫“日出·印象”也是以艾特塔附近的港口城市勒阿弗爾為題材創作的。
午后爬上右邊的上崖,站在懸崖邊上可以鳥瞰整個艾特塔小鎮海灣和對面的象鼻山全景。陽光下的海面波光粼粼,泛著銀光。不遠處的小教堂鐘聲悠揚,會讓人感覺時光倒流回莫奈畫中的十九世紀,沒有現代社會的紛雜和焦躁,只有亙古不變的海風,和拍岸的海浪。
順著崖頂一條險峻的小路,可以步行下到小象山崖底。崖底海灘上布滿渾圓的鵝卵石,每走一步鵝卵石都會滾動滑陷,人都走得深一腳淺一腳的。海浪拍上來時,筆直高聳的山崖擴大了本來就充滿震懾力的轟鳴聲,讓人感覺天地間的自己實在是太渺小和不堪一擊了。可以想見漲潮時海灘消失,海浪直接撞擊到巖石的巨大沖擊力。
幸好有海鷗在崖頂上盤旋,藍天下這些白色海鳥的滑翔姿勢優美極了。法國少女們把沙灘浴巾鋪在起伏不平的鵝卵石上,身著比基尼悠閑地躺在正午的陽光下,罔顧海浪一波又一波的洶涌,有點佩服她們的氣定神閑。
傍晚時分回到兩個象鼻山中間的海灘,看太陽慢慢西移,晃眼的天光逐漸變成橙紅。當夕陽完全沉入海面,暮色化作藍紫色,像極了印象派畫作里碎碎點點的筆觸和色調。
山崖上小教堂的鐘聲再次響起,海灣里星星點點地亮起燈火,白日里熱鬧的人群漸漸散去。天地間,就如同一整幅莫奈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