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帶英
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第二中學,浙江杭州 311400
化學學習評價是化學教學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化學學科核心素養具有超強的診斷和發展功能[1]。學業要求對學生解決具體問題過程中“應該有什么樣的素養表現、什么水平的素養表現”做出預設,“能完成什么任務,用什么方式完成任務”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其中第五項“學業質量”就主要對教學評價提出了建議。教師在設計校本作業時,盡量對素養加以分層測評,用素養分層測評去優化教學過程,改進學生的學習方式,從而使學生能學習知識背后的知識。
新課標中,關于乙醇的“內容要求”有,認識乙醇的結構及其主要與應用,結合典型實例認識官能團與性質的關系。
乙醇在有機物的轉化中處于極其核心的地位,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基于乙醇的重要地位,筆者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以《乙醇》為例來探究如何在校本作業的設計中落實化學學科核心素養。
經過多年實踐,筆者認為,素養為本的校本作業一般命題(選題)流程如下:
學選考卷就是我們平時校本作業設計的風向標。歷次考試中,通過乙醇考察學生的素養的頻率非常高。筆者就這一課時為例,說說在校本作業的設計中怎樣落實與評價化學學科核心素養。
化學教學中的證據推理是指根據化學概念、理論和事實性知識,通過比較分析、抽象概括和歸納演繹等思維形式,進行證實和證偽的求證方式,從而獲取新知識、解決新問題的高級思維過程[2]。《新課標(2017)》提出證據推理可分為四級水平。為了簡潔地描述證據水平,有文獻將證據推理水平概括為表1[3]。

表1
例題1:根據乙烷(C2H6)和乙醇(CH3CH2OH)的分子式與結構,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兩個碳原子都以單鍵相連
B、分子中都含有6個相同的氫原子
C、乙醇可以看成是乙烷中的一個氫原子被羥基取代的產物
D、水中的氫原子比乙醇羥基中氫原子活潑
例題2:現有一有機物12g 與足量金屬Na反應,生成0.1molH2,通過計算判斷該有機物可能是
評價:在課堂上,教師根據學生已有的認知模型(乙烷)及
提供學生碳氫氧三種原子的成鍵特點,讓學生推理乙醇的結構。在校本作業中設計了例題1,考察乙醇的結構。體現了學業質量水平必修課程應達到的二級水平(能從微觀結構提取證據進行推理)。對于學考的學生來講,這個層次水平是必達水平。40個參與做題的學生基本做對,課后,筆者與做錯的同學做了交流,發現基本上是題目理解的問題(即在知識的輸出上出現問題)。通過該題,可以評價學生一級素養(知識)的落實狀況。課堂上滲透的模型認知與證據推理學考素養得以落實。校本作業中設計例題2,基于課堂上學過的乙醇與鈉的反應延伸而來,加入了計算的元素,思維推理難度加大。學生首先得通過乙醇模型推斷出能與鈉反應放出氫氣的有機物的官能團是羥基,從而排除選項D,然后再通過定量計算(定量證據推理)得出正確結論。由例題1到例題2,學生的模型認知與證據推理能力由知識的層面轉入知識應用層面,化學學科素養得以提升。
化學教學中培養“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素養是為了讓學生能從宏觀和微觀相結合的視角分析與解決實際問題[1]。《新課標(2017)》指出“宏觀辨析與微觀探析”有四級水平。為了簡潔地描述這一素養,筆者將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水平概括為表2.

表2
例題3:將mg銅片在酒精燈上加熱,銅片的由紅色變成黑色,然后將該銅片分別插入下列溶液中放置片刻,最終銅片質量會增加的是
A、石灰水 B、鹽酸 C、稀硫酸 D、無水乙醇
例題4: 通過課堂教學,已知乙醇分子的結構,其結構式如右圖,在結構式上用序號標出了不同的化學鍵。已知結構決定性質請判斷在不同反應中,乙醇的斷鍵位置:
①和金屬鈉反應鍵 斷裂,化學方程式是
②在Ag催化下和O2反應鍵 斷裂,化學方程式是
評價:在突破乙醇的催化氧化這一重點內容時,教師采用實驗演示的方式,由學生通過觀察描述實驗現象,分析產生該現象的原因。教師引導學生微觀探析乙醇催化氧化的斷鍵與成鍵方式,引發學生對化學反應的微觀實質進行探討,在整個探討分析的過程中,銅在反應過程中的作用也做了小組討論,增強了探析的思考性,鼓勵學生大膽預測乙醛的結構,然后得出結論,強化了“宏觀切入→微觀分析→符號表征”這一化學思維過程。這兩個題就很好地詮釋了探究的思路與過程,再現了課堂重點,突破了課堂難點,體現了知識應用這一層級的學科素養。達到了學考素養要求的等級水平。
有機合成的奇妙之處就在與官能團之間的相互轉換。在上述兩個題目中,其實也體現了這一妙處。乙醇中的羥基這一官能團在銅或者銀的催化作用之下被氧氣氧化為乙醛,可知一定條件下,符合一定結構要求的醇可以被氧化成醛,這一官能團的轉變,奠定了學生的變化觀念,同時也為后續其他物質類別之間的轉化埋下了伏筆。
當代社會最缺的是什么?是人才。人才最重要的素養是什么?是“實驗與創新”素養。而化學課堂教學就是培養“實驗與創新”素養的最佳載體。“創新意識”是現代學生的重要意識《新課標(2017)》指出“實驗探究與創新意識”有四級水平。筆者將這四級水平簡單描述如下表3:

表3
例題5:據多年事故調查數據顯示:司機酒后駕車造成的交通事故往往比較嚴重,其事故總數與死亡人數大約占所有交通事故的17.6%。因此,酒駕是一項非常危險的行為。你知道交通警察一般是如何判斷駕駛員有否酒后駕車?根據你所學的知識,你能設計出一個簡單易操作的酒精檢測儀嗎?
評價:開放性的探究問題還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及更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本節課,在教師的引導下完成了乙醇與鈉、乙醇的催化氧化的改進實驗,在化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與展開科學研究的能力,體現了探究的開放性。校本作業作為化學學習評價的主要手段之一,設計了這個主觀題,旨在現在這種信息大爆炸的背景下,培養學生搜索信息的能力,并將收集到的信息進行消化吸收,提煉出自己的觀點,到此學生的創新素養達到了水平3。學生的研究到此并沒有停止,學生繼續探究可以設計怎樣的裝置來檢驗呼出的酒精呢?檢驗的靈敏度又是怎樣的?究竟該選擇怎樣的儀器來完成相應設計以達到上述目的?實驗藥品該用怎樣的純度?試劑的濃度又是怎樣是最合適?學生在完成該題的過程中,提出了一個又一個問題,提出的問題在文獻的指導下一個又一個地解決。創新能力在落地生根,茁壯成長。
《新課標(2017)》指出“科學態度與社會責任”有四級水平。筆者將這四級水平簡單描述如下表4:

表4
例題6:(1)調查酗酒的危害;(2)調查乙醇的來源及其對人類的貢獻(二選一)
評價:我們的身邊處處皆為化學,因此在課堂時間有限的前提下,校本作業彌補了課堂的不足。學生自主地進行體驗、計劃、調整與反思。至此,我們培養學生化學核心素養目標達到了最高級別----自我管理。我們引領著學生在校本作業中感受生活,在生活中體驗化學,體驗中感受科學的價值。
在這個主觀題中,設計了兩個小調查,體現了滿足學生多元化發展的需求。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同學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一個自己感興趣的課題,采用問卷調查,訪談,查閱文獻資料等等方式寫一個小小的調查報告,在調查的過程中(行走的課堂)形成了必備的品格,在體驗過程中鍛煉了關鍵能力。社會的發展需要這樣的人才。
怎樣在校本作業中落實學科核心素養?基于當前“素養為本”的教學理念,筆者覺得應該在命制試題時應該以“真實問題”為情境,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強化與運用化學知識。“素養”“情境”“問題”和“知識”四者之間的關系可以用圖1表示。
上圖表明,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體驗式的校本試題可以大大地提升學習的興趣。真實情境的創設,“情境”的體驗有利于“實際問題”的解決;因而在設計校本作業的題目時“真實情境的設計“可以很好的測試學生知識的掌握程度及素養的落實狀況。
校本作業只是診斷落實學生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一種方法,教師課堂的落實、對學生活動的點評、單元測驗、戶外課堂、綜合性實踐操作及針對性研究等等均可以很好地培養學生化學學科核心素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多種診斷評價方法結合使用,從而使素養得到全面的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