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四川 綿陽 621000)
風洞捕獲軌跡試驗(captive trajectory simulation,CTS)主要用于模擬外掛物模型從飛機上投放/發射的分離過程,獲取外掛物分離對母機安全性能影響評估數據[1]。捕獲軌跡試驗是由計算機控制的六自由度運動機構支撐外掛物,使外掛物保持給定位置和姿態,然后由外掛物內部的應變天平測量外掛物所受的氣動載荷,根據測量的氣動載荷求解外掛物運動方程,得到外掛物在下一時刻的位置和姿態,控制六自由度運動機構到達相應的位置和姿態,再根據氣動載荷獲得下一時刻的位置和姿態,如此往復的測量和計算,逐點獲得外掛物運動軌跡[2]。因此,捕獲軌跡試驗的核心是六自由度運動機構的設計和控制[3]。六自由度運動機構由3個線位移和3個角位移組成,從結構上可分為并聯機構和串聯機構,結構形式由安裝空間和控制的復雜度決定[4]。
本文分析了一種串聯結構的六自由度運動機構位置關系和速度關系,結合機構特點,對其控制方法進行研究。
六自由度運動機構可以在風洞試驗段內實現前后(X)、上下(Y)、左右(Z)3個方向的線位移運動和俯仰(α)、偏航(β)、滾轉(γ)3個方向的角位移運動試驗裝置。能夠在計算機控制下實現給定速度控制和精確定位控制。
根據風洞結構和試驗要求,該六自由度試驗裝置的總體結構如圖1所示。
圖1 六自由度裝置總體結構
角位移部件實現3個角度變化,通常稱為三轉角頭,下方的支撐平臺實現3個位移變化,稱為移測架。該裝置采用串聯結構,之下而上以次為Z向、Y向、X向、偏航β、俯仰α、滾轉γ。Z向、Y向、X向機構采用絲杠螺母傳動,將電機角位移轉換為線位移。偏航β、俯仰α采用電動缸串聯布置的軸叉式結構,由電動缸驅動角度旋轉機構沿旋轉軸旋轉,以實現角度的偏轉,角度編碼器布置在旋轉軸上,測量的角度即為機構的實際角度。滾轉γ機構由直流伺服電機搭配諧波齒輪減速器驅動模型支桿實現轉動,環形角度編碼器布置在γ機構外圈,測量的角度即為機構的實際滾轉角。三轉角頭機構如圖2所示。該種結構的優點是裝置外形尺寸小,傳動間隙小,3個角度運動相互獨立,無運動耦合[5]。
圖2 三轉角頭結構
該六自由度機構3個線位移均為線性傳動結構,通過直接控制電機的轉角,經由絲杠傳動機構將角位移轉換為線位移,實現位移的控制。偏航β、俯仰α不是通過電機直接驅動的,而是通過控制電動缸的位移,經由電動缸螺母推動轉軸旋轉,間接實現角度變化,因此必須分析電動缸位移與角度的關系,通過角度計算電動缸位移,再控制電動缸位移變化,實現角度控制。
由于偏航β、俯仰α傳動結構原理相同,下面以俯仰α為例分析電動缸位移和角度傳動關系。迎角機構簡化后,其幾何關系示意圖如圖3所示,實線表示迎角為零位時各部分的位置,虛線為電動缸伸長移動s距離迎角轉動α后的位置,規定電動缸伸長方向為正。
圖3 俯仰機構原理
(1)
其中:h為固定點A到中心線的距離,l為旋轉中心到固定連接端的距離,r為角度旋轉半徑,h=12 mm、l=325.22 mm、r=50.99 mm。當俯仰裝置旋轉α角度后,B移動到B′,B′的坐標值為(r·sin(α-arcsin(10/50)),r·cos(α-arcsin(10/50))),A、B′之間的距離為旋轉α角度后電動缸的長度,可得:
(2)
電動缸長度的變化量為:
Δs(t)=AB′-AB
(3)
將機構參數帶入式(1)~(3)可得電動缸變化量與俯仰角α的關系式為:
321.0327
(4)
電動缸變化量Δs(t)與俯仰角α的關系如圖4所示。
將式(4)兩邊求導可得角速度和絲杠速度關系:
(5)
取角速度為4°/s時,電動缸速度和角度的關系如圖5所示。
圖5 電動缸速度與俯仰角α的關系
由角度和電動缸變化量之間的關系可知,兩者之間的關系是一個非線性結構,電動缸的速度隨著角度的變化而變化。為此,在進行角度控制時,需根據角度位置和角度速度來確定電動缸的位移和速度,且當角度的位置和速度變化后,對電動缸的速度和位移也應進行調整,以保證角速度不變。
根據裝置的結構,設定三自由度轉角頭的偏航關節處為基點O,俯仰關節處為中繼點A,滾轉關節處為中繼點B,采用Z型支桿時模型中心基點為C,繪制傳動原理圖,見圖6。
圖6 角度與線位移的傳動原理
根據三自由度轉角頭裝置的傳動原理圖,建立該裝置的動力學方程,得到俯仰關節處A點、滾轉關節處B點和模型中心點C的位置方程:
A:(l1cosβ,0,l1sinβ)
(6)
(7)
C:(l1cosβ+(l2+l4)cosαcosβ+l3sinβsinγ-l3sinαcosβcosγ-
l1-l2-l4,(l2+l4)cosβsinα+l3cosαcosγ-l3,l1sinβ+
(l2+l4)cosαsinβ-l3sinαsinβcosγ-l3cosβsinγ)
(8)
從C點的坐標可知,當模型的姿態角發生變化時,模型的位置也發生了變化,而在試驗中,只變化模型姿態角時模型位置應保持不變,因此在模型姿態角變化時,線位移必須進行補償,保證模型中心位置不發生變化,線位移的補償量為角度變化后模型中心坐標值取反。對式(8)求導,可得補償速度為:
[l3cosβsinγ+l3sinαsinβcosγ-(l2+l4)cosαsinβ-l1sinβ]
(9)
(10)
[(l2+l4)cosαcosβ+l1cosβ-l3sinαcosβcosγ+l3sinβsinγ]
(11)
在運動過程中要保持模型位置不變,線位移的運動速度應隨著角度的變化而變化。通過以上分析可知,偏航β、俯仰α、X、Y、Z的控制過程可分為兩個階段,一是運動過程中為速度控制,二是接近目標點時為定位控制。
由傳動原理可知,偏航β、俯仰α是控制電動缸位移來間接實現角度控制的,且兩者之間的關系是非線性的。為了實現角度的勻速運動,將角度假想為一個虛擬旋轉軸[6],令虛擬軸按照勻速速度曲線運行,根據角度的給定速度按照式(5)計算電動缸位移的運行速度,根據角度的給定目標值按照式(4)計算電動缸位移,控制電動缸按照該速度運行就可實現迎角的勻速運動,并在接近目標點時,按照電動缸位移進行定位控制。
為了保證機構運行平穩,可將運動過程分為3個階段,既加速階段、勻速階段、減速階段。按照加減速階段的速度曲線又可分為線性加減速和非線性加減速,典型的速度曲線有梯形和S形[7]。
本文采用梯形加減速曲線作為角度運動過程,如圖7(a)所示。設加速度和減速度均為a,勻速速度為Vm,運動距離為S,當前位置為S(t),當前時間為t,當前速度V。
當運動距離S 圖7 速度曲線 當S(t)≤S/2時為加速過程,V=at; 當運動距離S>Vm2/a時,速度曲線為標準的梯形曲線。 當S(t) 當Vm2/2a≤S(t) 當S-Vm2/2a≤S(t)≤S時為減速過程,V=Vm-a(t-S/V)。 根據以上分析,已知給定加減速度、最大速度、運動距離,就可計算出每時刻的運動速度,按照角度和電動缸的速度關系函數就可計算出電動缸的運行速度,按照采樣間隔不斷的刷新當前速度,即可實現角度的勻速運動。 根據角度速度曲線計算電動缸速度曲線如圖8所示。 圖8 虛擬軸和電動缸速度曲線 將角度勻速控制問題轉化為電動缸跟隨角度的隨動控制問題。控制流程如圖9所示。 圖9 角度控制流程 控制的具體過程如下: 1)根據角度給定值和當前值計算角度運行距離; 2)根據角度位置、給定加減速度、勻速速度,計算當前角度瞬時速度。 3)根據角度瞬時速度,按照式(5)計算出電動缸當前位置的瞬時速度; 4)根據計算出的電動缸瞬時速度,重置電動缸控制速度; 5)讀取角度反饋值,與給定值比較,判斷是否到達目標值; 6)不斷重復2)~5),直至達到角度最終目標值,結束本次控制過程。 在捕獲軌跡試驗過程中要求對模型姿態和位置同時控制,既有角度控制又有位置控制,為了真實模擬模型運動軌跡,6個自由度需要聯動控制。從各軸的位置關系分析可知,各自由度之間相互獨立,為了保證模型在運動過程中處于運動軌跡上,在角度變化時,模型位置要同時運動,且位置要補償角度變化造成的位置偏差。此時的位置運動距離有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位置目標值,另一部分是位置補償值,可用下式表示: S距離=S目標+S補償 (12) 其中:S距離為線位移運動距離,是線位移的控制量,S目標為模型位置坐標給定值,且按照勻速運動,S補償為線位移的補償量,由式(8)確定,隨著角度的變化而變化,且運行速度也和角速度、角度值有關。 線位移的運行速度可表示為: V控制=V給定+V補償 (13) 其中:V控制為線位移的控制速度,V給定為模型位置運動速度,V補償為線位移的補償速度,隨著角度的變化而變化,和角速度、角度值有關,由式(9)~(11)確定。 六軸聯動控制流程如圖10所示。 圖10 六軸聯動控制流程 控制的具體過程如下: 1)獲取模型位置和姿態運動目標值; 2)獲取模型姿態當前值,用于計算模型位置的補償量和補償速度; 3)按照式(8)計算位置補償量,按照式(12)計算位置運動距離; 4)根據α、β運動距離,按照梯形速度曲線計算當前角度速度,根據式(5)計算電動缸運行速度; 5)根據式(9)~(11)、(13)計算線位移的補償速度和線位控制速度; 6)向各軸控制器發送速度控制指令,控制各軸按照給定速度指令運動; 7)控制周期未結束,則繼續按照當前速度運動,控制周期結束,判斷各軸位置是否到位,若未到位,則獲取當前線位移和角位移當前值; 8)不斷重復4)~7),直至達到位置和角度最終目標值,結束本次運動過程。 控制系統主要由主控計算機、運動控制系統、伺服驅動系統、安全保護裝置等組成。系統采用“運動控制計算機+網絡型運動控制器”的控制方式,兩者之間采用工業以太網進行通訊,運動控制器控制指令采用脈沖方向信號,系統結構如圖11所示。3個線位移采用交流伺服電機驅動的絲杠螺母機構+編碼器反饋的半閉環控制結構實現。角位移采用雙閉環控制,電機編碼器反饋運動速度和電動缸位移至驅動器,構成速度環,角位移采用角度編碼器,直接測量角度值,反饋至計算機構成角度閉環控制[8-10]。以上位運動控制計算機作為控制中心,實現速度計算、角度閉環控制、位置設定和顯示、回零控制等功能。控制器實現使能控制、抱閘控制、限位等安全保護功能。 圖11 控制系統總體結構 伺服系統選用以色列 Elmo公司的緊湊型和高智能直流伺服驅動器,角位移選用MAXON公司RE40系列直流有刷伺服電機驅動,線位移選用三菱交流伺服電機驅動。 控制器選用COMIZOA 網絡型運動控制器,該控制器為模塊化設計,可構成基于TCP/IP的分布式控制系統。以DSP 為核心,系統集成度高、接口簡單、開放性好,能實現位置控制,多軸同步等。 控制軟件是基于PC機運行的上位機控制軟件,采用LabWindows/CVI開發環境,通過以太網通訊訪問COMIZOA運動控制器,協調三轉角系統、線位移系統的運動。同時可與風洞測控處系統試驗管理機進行通信,接受試驗管理機的指令,以實現整個風洞試驗過程的自動化。系統具有單軸點對點、多軸聯動等多種位置或速度運動模式,協調控制六自由度完成試驗運行流程。 為了檢驗上述控制方法的控制效果,采用高精度傾斜儀(精度為1″)對偏航β、俯仰α角度軸的實際運行角度進行測量,并與名義角進行比較,考核其角度定位精度。控制誤差如圖12所示。 圖12 角度控制誤差 控制系統按照角度勻速控制方法,控制角度到目標位置,然后讀取傾斜儀測量讀數。結果表明,俯仰α角度控制最大誤差為0.039°,偏航β角度控制最大誤差為0.033°,且兩者控制誤差都隨著角度的增大而增大的趨勢,這可能是由于機構安裝誤差或機構變形所致。從整個機構運動范圍而言,所有角度控制精度都達到或超過了試驗要求指標(0.05°),能夠滿足試驗要求。 本文針對風洞CTS試驗六自由度機構,通過分析偏航β、俯仰α軸的傳動關系,根據非線性傳動關系的特點采用了基于虛擬軸的跟隨控制,實現了角度的勻速控制。為了滿足試驗要求,定量分析了角度與線位移的運動關系,在此基礎上,采用速度實時補償的速度控制方法實現了6個自由度聯動控制。采用高性能控制器和驅動器構成伺服控制系統,采用LabWindows/CVI開發環境實現了角度勻速控制和六軸聯動控制算法。實驗驗證結果表明,角度控制精度都達到或超過了設計指標,能夠滿足試驗要求。3.2 六自由度聯動控制方法
4 控制系統實現
5 實驗驗證
6 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