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昱臣,苗宇船,趙 杰,2
(1.山西中醫藥大學,山西 太原030024;2.山西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山西 太原030013)
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抑郁癥的發病率逐年升高。抑郁癥臨床表現主要有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認知功能損害、意志活動減退等,常伴生活質量降低,持續狀態下患者會出現自殺傾向,其常見且較為嚴重的軀體癥狀為胃腸功能障礙,多伴手足不溫、腹痛喜按等脾陽不足的表現。肝氣郁滯、脾腎陽虛等中醫證型皆可以脾陽虛為病機關鍵變化產生,基于腦腸軸與精神類疾病的相互關系,從脾陽虛入手是治療抑郁癥的新方向。
“陽氣者,精則養神”“陽氣者,內化精微養于神氣”,說明陽氣只有在聚集、充足的狀態下才可保持神機正常,即神志疾病與陽氣充足與否關系密切[1]。《靈樞·邪客》曰:“此人與天地相應者也。”人體節律與天地陰陽消長息息相關。人體內陽氣充足,見于內則生理功能運行有節,見于外則情緒、精神及認知功能正常。若陽氣受損或受阻,皆會導致氣化不利而致病[2]。
一天之中,日中陽氣隆,日西陽氣衰,人體之陽隨自然界陽氣盛衰有四時、晝夜等節律性變化,這種節律變化的根本在于人體陽氣的消長。有研究表明,人類的生理功能受光線的影響[3]。褪黑素及皮質醇的分泌有典型的晝夜節律,這兩種物質皆與抑郁癥發作有密切關系。這就提示了抑郁癥的發病與人體自身陰陽節律及一日之內陰陽盛衰密切相關。
一年之中,自長夏始,陽氣漸衰。抑郁癥患者季節性發病與秋冬季節大腦中的5-羥色胺物質分泌失常密切相關[4]。陽虛體質可導致下丘腦-腎上腺軸(HPA軸)功能紊亂[5]。而HPA軸功能紊亂是引發抑郁癥的一個主要原因,提示抑郁癥發病與人體陽氣不足密不可分。當人體陽氣不及,以陰陽出入為基礎的晝夜寤寐節律受到影響,或陽氣消長變化使臟腑節律功能失調,易導致抑郁發生或加重抑郁。
人體陽氣主要來自于自然界中的陽氣、先天之陽與水谷精微。氣屬陽,陽氣是推動人體功能、精神正常運行的動力,更兼溫煦之功。若脾功能不足,輕則機體失于濡養,重則神機失用。當脾陽溫煦,氣化暢達,可傳輸水液與水谷精微至腦。腦為抑郁癥病位所在,且居天陽之位,非陽氣充足不能達,脾陽衰憊則脾臟無以升清,奇恒之腑失養。
現代人情緒常處于焦慮及應激狀態中,思慮傷脾,尤以脾胃陽氣受損為甚,同時長期的應激反應會導致腸道菌群失調。胃腸道與腦通過神經系統、神經遞質、內分泌等調節系統對情緒進行適應性刺激。腦腸軸具有調節胃腸敏感性、胃腸動力的功能,其功能障礙易導致抑郁狀態,同時抑郁狀態會使患者過度關注軀體癥狀,進一步誘發胃腸道癥狀,形成惡性循環[6]。能量代謝障礙亦是抑郁癥的重要發病機制之一。而能量代謝障礙與脾陽不足、升清能力下降導致的運化障礙密不可分[7]。
人體脾陽不及或受阻使體內各臟腑功能節律失常,是抑郁癥臨床表現呈現周期性變化的根本所在[8]。脾陽虛致氣機樞紐作用減弱,擾及肝則肝陽升發無力、肝氣瘀滯;失于溫運,則氣血生化無源,心神失養,致心脾兩虛;腎陽賴后天精氣滋養,須得脾運化水谷精微之氣,脾陽虛則下元失養,可致命門火衰,脾腎陽虛;脾陽不足,母病及子,使肺肅降及治節功能受損,則為百合病。各種中醫證型與脾陽虛皆可互相轉化,甚至可由脾陽虛變化而來,故脾陽虛為抑郁癥發病之關鍵,臨床從脾陽虛入手論治抑郁癥效如桴鼓。
(1)脾陽不足導致的抑郁癥狀 脾陽充足是脾的功能和精神情緒調節正常的基本條件。《素問·通評虛實論》云:“氣虛為陽虛之漸,陽虛為氣虛之極。”脾陽虛是指脾之陽氣不足,氣機升降、統血及化生水谷精微功能低下,致使虛寒內生的病理變化。脾之功能皆源于脾之陽氣。脾陽不足,脾失健運,氣機的升降出入運動皆會受阻,從而導致郁悶悲觀,納呆消瘦。脾為后天生化之源,思慮傷脾,致使精微物質轉輸不暢,神失所養,產生各種精神性癥狀[9]。
抑郁癥患者意志減退、思維遲緩、自我評價下降乃脾陽不足、神機失用所致;懶動懶言、表情淡漠、體質量下降、失眠早醒、大便溏稀或秘結是脾陽虛、臟腑功能節律失和之故。抑郁癥患者的懶、呆、憂皆因脾陽衰憊,導致精神認知、功能活動減弱。
脾在志為思,脾陽虛會影響認知活動,出現反復研究、思考及強迫思維,而思慮過甚會引起脾胃功能失調,使抑郁情況加重。脾陽不足則升清升散功能異常,易致倦怠乏力、興趣喪失等癥狀。同時,脾陽不升則胃氣不降,表現為惡心、反酸、納呆、暴飲暴食、腹痛、腹脹、腹瀉或便秘等。胃腸道癥狀為抑郁癥最明顯的軀體癥狀,且通過腦腸軸與心理狀態互相影響,患者經常專注于某一癥狀而產生害怕、焦慮等情緒,進而加重抑郁表現。
脾陽虛也會影響他臟,從而出現相應的癥狀。如脾陽虛致使心陽不足,出現失眠、早醒等癥狀。脾胃不和則夜臥不安,失眠亦可引起抑郁發生、復發及認知損害[10-11]。肺在志為憂,以降為順,當脾胃陽氣虛衰時,化生衛氣無源,使機體易感受外邪而致病,同時易導致肺氣過散不收,使人情緒持續低落,易悲傷。
脾陽與肝陽、腎陽之間聯系密切[12]。《醫宗金鑒·刪補名醫方論》曰:“肝木之所以郁,其說有二:一為土虛不能升木也,一為血少不能養肝也。”脾陽虛衰,升降失用,水谷精微運化不足,會致肝血不足,肝陽不升,肝氣郁結,影響神志,出現緊張、易怒、易激惹、多疑、膽怯等癥狀。脾陽不足則先天、后天不能相互滋生、溫煦,導致性欲降低、欲望喪失,在精神上出現恐懼、意志減弱等癥狀。以上證型的主要癥狀表現皆與脾陽虛密切相關,且抑郁癥軀體癥狀亦以胃腸道癥狀較為明顯,因此臨床從脾陽虛論治抑郁癥頗有成效。
(2)病理產物導致的抑郁癥狀 脾陽虛會產生一系列病理產物,使臟腑失養,神明失用。如脾運化水濕無權,生痰成飲,痰濁內蘊,上擾清竅,出現反應遲鈍、淡漠、記憶力減退等癥狀;脾失其生血、固攝之功,使血溢于脈外,或血從下陷,久而化瘀,瘀血不祛,新血不生,日久化燥。《傷寒雜病論》曰:“其人發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當硬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婦人中風……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表明婦女抑郁、狂躁(躁郁)等精神異常多與瘀血有關,易出現驚恐、偏執、易激惹、幻視幻聽、認知障礙等癥狀,大便不通亦可導致神志和認知改變。
當胃腸功能不佳、脾胃陽氣不足時,人體不能及時將體內的代謝產物排出體外,不能及時化生水谷精微。一方面負性病理產物不斷刺激神經和大腦、胃腸道,使其虛性興奮;另一方面,神經營養素的缺少和神經遞質的不足或過度激活也會加重抑郁癥。
陽虛是抑郁癥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脾陽虛或為抑郁癥病因病機的關鍵。抑郁癥的主要證型、癥狀及軀體癥狀、病理產物的產生都與脾陽虛密切相關。脾、腸、胃功能的恢復直接影響抑郁癥的臨床治療效果。因此,中醫治療抑郁癥可考慮從脾陽虛入手,注重溫補脾陽,達到陽氣足而神安。
抑郁癥的本質是陽虛,病機關鍵在于脾陽虛。治療抑郁癥即為在扶陽基礎上祛除痰、瘀、熱等病理因素和病理產物,臨床上可采用暖脾陽、化濕氣、運中焦的方法來治療抑郁癥,如暖脾陽可用附子理中湯,行氣化痰用橘枳姜湯,養脾用資生湯或大小建中湯等。臨床用藥應結合脈證,兼顧陽氣,固護胃氣,靈活變通,以應對抑郁癥出現的復雜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