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忠強
(山東省煙臺市復健腦癱科研所,山東 煙臺265200)
柳少逸先生是膠東柳氏醫派集大成者,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小兒推拿外治分會副主任委員,山東中醫藥學會腎病專業委員會委員、心腦病專業委員會委員、民間療法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煙臺市名老中醫。柳少逸先生倡導太極思維辨證,立“以方證立論”的臨床治法,不但精于方藥,尤長于使用推拿、針刺、艾灸等非藥物療法。柳少逸先生運用支溝陽陵刺方治療小兒腦性癱瘓(簡稱腦癱)每獲良效,現介紹如下。
小兒腦癱是嬰幼兒出生前到出生后1年內,各種原因所致的非進行性腦損傷,主要表現為中樞性運動障礙。柳少逸先生認為腦癱的發病是因大腦受損,導致運動、智力發育落后及行為異常、感知障礙等癥狀,胎稟不足、腎元虧虛、元神失養是其主要病機。現代醫學認為,本病與家族遺傳、發育缺陷、孕母原發陳舊疾病、多孕多產、懷孕時營養狀況及早產、難產等關系密切。父母精血不充,受胎之時氣血澆灌不足,成胎之后難以長成,小兒出生后身體怯弱,肝腎精血不充,筋骨失養而痿弱不用,而致“五軟”“五遲”“五硬”“痿證”。柳少逸先生認為,通調氣血、安和臟腑、疏通經絡、平秘陰陽是腦癱的臨床治療大法。小兒腦癱的治療重在及時,貴在堅持,臨床上往往采用綜合治療方案,如采用針灸、中藥、推拿、藥浴結合現代康復醫療技術治療,每每取得良效。在腦癱治療中,柳少逸先生以方證立論,辨病與辨證有機結合,臟腑辨證與經絡辨證相結合,通經脈與榮經筋相結合,進行臨床辨治。
柳少逸先生強調“針必《甲乙》”,立方取穴精煉,功效、主治明確。柳氏支溝陽陵刺方由支溝、陽陵泉組成。①支溝穴:《針灸甲乙經》有“咳,面赤熱,支溝主之……馬刀腫瘺,目痛,肩不舉,心痛支滿,逆氣汗出,口噤不可開,支溝主之。熱病汗不出,互引頸嗌外腫,肩臂酸重,脅腋急痛,四肢不舉,痂疥,項不可顧,支溝主之。男子脊急,目赤,支溝主之。暴喑不能言,支溝主之”的論述。柳少逸先生在《腦癱病中醫治療康復技術講稿》[1]中提到:“《標幽賦》有‘脅肋疼痛針飛虎’,《肘后歌》有‘飛虎一穴通痞氣,祛風引氣使安寧’的論述,所以支溝穴伍足少陽之陽陵泉穴,有小柴胡湯之功效。”支溝穴為手少陽三焦經經穴,柳少逸先生選用本穴取其通關開竅、活絡散瘀、通達臟腑之功,有類小柴胡湯調達樞機之功。②陽陵泉穴:《素問·刺腰痛》有“少陽令人腰痛,如以針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順。刺少陽成骨之端,出血,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獨起者,夏無見血”的論述。柳少逸先生分析認為:“蓋人之足三陰三陽及奇經八脈諸經,除足太陰脾從膝骨內廉入腹屬脾,他脈皆從腹脊而上循轉,且帶脈圍腹一周。少陽主樞,樞廢則循循然不可俯仰,不可以顧。取足少陽之合穴陽陵泉,以樞轉氣機,則諸癥悉除。蓋因少陽合肝,肝旺于春,木衰于夏,故夏不見血。”陽陵泉為足少陽膽經之合穴,因其擅治筋病,故有筋會之稱,有調達樞機、疏泄肝膽、和絡舒筋之功。可見陽陵泉穴肝膽相照,偏于疏導身體下半部分氣機,亦有小柴胡湯調達樞機之功。
柳少逸先生認為,選用支溝、陽陵泉配伍,寓有太極原理。陰陽互根,陰陽之根同于腎。腎中元陽,又稱命門之火,為少陽相火之源,少陽之根出于腎。《靈樞·本輸》有“少陽屬腎”之說。元陽閉藏即是少陰,元陽活動既是少陽。元陽為全身動力的根源,《難經》稱元陽“為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脈之根,呼吸之門,三焦之源”。《慎齋遺書》認為:“樞機有二,一者兩腎中間一陽藏處,命門是也……人身之樞也。”人體開合、升降、出入之樞,不動在少陰,動在少陽,故《素問·六節藏象論》云:“凡十一臟,取決于膽。”少陽內聯三陰,外出二陽,為入病之門戶,出病之道路。少陽在足為膽,臟腑活動均聽從膽的決斷,在手為三焦,三焦分屬胸腹,是水谷出入的道路,其經脈布膻中,散絡于心包,總司人體的氣化活動。三焦主少陽相火,導引命門元氣和胃氣分布周身,上焦心肺,一氣一血,賴宗氣之輸布。下焦肝腎一泄一藏,賴元氣之蒸騰。中焦脾胃一升一降,賴中氣之轉輸。故《難經》稱三焦為“元氣之別使,主持諸氣”“水谷之道路,氣之所始終”。《中藏經》稱:“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氣也,三焦通則內外上下左右皆通,其于周身灌體,和內調外,營左養右,導上宣下,莫大于此。”二穴合用,今名支溝陽陵刺方,有調達樞機、和解少陽、解痙制攣之功,尤其對于腦癱“五硬”者,乃必取之法。支溝、陽陵泉相伍貫通上下、前后、左右氣機,使樞機得調,經絡貫通。
3.1 病案1 患兒,男,年齡4歲,2012年7月16日初診。主訴:出生至今行走不穩,言語落后,伴行為孤僻。現病史:患兒為足月剖宮產,產時未見異常,出生后3翻6坐9爬均按時完成,2歲時會叫爸爸、媽媽等復音詞匯,但吐字不清,多動、注意力不集中,未予以治療,一直以來言語表達進步不大,不與人交流。診見患兒智力反應可,認知及理解能力可,有簡單運算能力,獨立行走不穩,不與同伴玩耍,常自言自語,聽力未見異常,無發熱惡寒、惡心嘔吐,睡眠、飲食、二便可,神志清楚,精神可,未聞及異常氣味,體型略消瘦,舌邊尖紅,苔薄白,脈細。查體:雙上肢肌力Ⅴ級,肌張力基本正常,粗大運動及精細動作可;雙下肢肌力Ⅳ級,肌張力基本正常,雙膝腱反射(++),雙巴賓斯基征(-),雙側踝陣攣(-)。西醫診斷:腦癱。中醫診斷:五遲;辨證屬心腎不足,元神失養。治法:益元榮腦,補血養神,調達樞機,理氣開郁。處方:①支溝陽陵刺方合四神聰穴。②支溝陽陵刺方合治痿九穴(氣沖、足三里、百會、上巨虛、下巨虛、人迎、大杼、膻中、風府)、人中伍委中。施術要領:兩組取穴隔日交替應用,針刺6 d休息1 d,2周為1個觀察期,不留針,平補平瀉。以上處方結合語言訓練,經過1個月治療,患兒言語稍有改善,能主動與同伴玩耍,行走較治療前平穩。針方調整為:①支溝陽陵刺方合榮督九穴(長強、腰俞、命門、筋縮、至陽、大椎、風府、百會、人中)。②支溝陽陵刺方合腕踝十二原。針法同前。觀察患兒無明顯不適,家長配合默契,治療3個月后智力、反應明顯進步,詞匯量增加,吐字清晰度明顯改善,仍有多動,注意力不集中狀況有改善,交流態度差,認知及理解能力有改善,有簡單運算能力;能站立行走,平衡度提高,雙上下肢肌力、肌張力基本正常。治療6個月后,患兒運動、智力、言語基本改善,能送幼兒園就讀。
3.2 病案2 患兒,女,年齡3歲6個月。2012年9月8日初診。主訴:出生后至今發育遲緩,行走不穩,智力、語言落后。現病史:其母代述患兒系足月順產,產程長,出生后無哭鬧,不會吃奶,無缺氧、發紺,就診于萊陽市某醫院,經相關治療(具體不詳)后,開始哭鬧、吃奶,半個月后出院。此后生長發育均較同齡兒童落后,出生后20個月才能行走,且行走不穩,易摔倒,會叫奶奶、爺爺、媽媽、爸爸等簡單稱呼,不會表達短句。診見語言不流利,會說簡單的詞語,行走不穩,智力約等同于2歲小兒,神志清楚,精神可,飲食及二便正常,面色無華,目光略呆滯,苔薄白,脈沉細。查體:雙上肢肌力Ⅳ級,肌張力基本正常,粗大運動及精細動作可;雙下肢肌力Ⅳ級,肌張力正常,內收角正常,腘窩角正常,雙足背屈角正常,膝腱反射正常,雙巴賓斯基征(-),雙側踝陣攣(-)。西醫診斷:腦癱。中醫診斷:五遲;辨證屬肝腎虧虛,腦髓失養。治法:益元榮髓,補血養神,調達樞機。處方:①支溝陽陵刺方合治痿九穴。②支溝陽陵刺方合人中伍委中、足臨泣伍內關。針刺施術:兩組取穴隔日交替應用,針刺6 d休息1 d,1個月為1個觀察期,不留針,平補平瀉。上述針刺方法結合言語訓練治療,經1個月治療后,患兒的認知能力較治療前提高,言語尚能流利表達,清晰度改善,無簡單運算能力,獨立行走較前平穩。治療3個月后,患兒智力反應改善,詞匯量增加,語言清晰,注意力集中,運動行走平穩,雙腳能跳起。
本文所用支溝陽陵刺方是柳少逸先生臨床所創立有效刺方,用于治療閃腰岔氣、運動性疾病及小兒腦癱。柳少逸先生認為,支溝陽陵刺方有調達樞機之功,能通達三焦,疏通氣機,交通任督,調節臟腑。臨床中多合四神聰穴、治痿九穴刺方、榮督九穴刺方、人中委中刺方、腕踝十二原刺方、足臨泣內關刺方等化裁。柳少逸先生博極醫源,深究針法,不主張進針后留針,他將針灸留針比喻為“水溝中插木棍”,留針必然影響經氣運行。
柳少逸先生立方講究“理必《內經》,針必《甲乙》”,支溝陽陵刺方,有和內調外、營左養右、導上宣下之功,借助于三焦,以“腕踝十二原”激發臟腑元氣,合以榮督九穴刺方益元榮督,補養氣血;四神聰穴刺方升陽舉陷,醒腦開竅;治痿九穴刺方也稱獨取陽明刺法,可榮督益髓,濡筋養血,益氣舉陷,通脈導滯;人中伍委中刺方能開竅醒神,榮督通脈;足臨泣伍內關可調達樞機,交通心腎。今不揣淺陋析之,請各位同道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