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意涵,龐國明
(1.河南中醫藥大學,河南 鄭州450046;2.河南省開封市中醫院,河南 開封475000)
目前,中國已成為糖尿病患者人數最多的國家,20歲以上的糖尿病患者達1.144億例[1],糖尿病發病率已經從1980年的0.67%升至2013年的10.4%[2]。隨著中醫藥的不斷發展,中醫治療糖尿病的辨證論治逐漸突破“三消理論”,筆者在臨床實踐中發現糖尿病與脾胃關系相對密切,治療時可從脾胃入手論治。
半夏瀉心湯是張仲景創制的具有辛開苦降作用的代表方劑,見于《傷寒雜病論》第149條:“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宜半夏瀉心湯?!盵3]《金匱要略》中對該方也具有相應論述:“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盵4]本方由半夏、干姜、黃連、黃芩、人參、甘草、大棗組成,其配伍特點為辛開苦降,寒溫并用,補瀉兼施,功效為消痞散結、扶正祛邪。半夏瀉心湯多用于治療脾胃系疾病,其他系統亦有涉及,如神經系統疾病中的失眠、焦慮、抑郁等,心血管系統疾病中的眩暈,呼吸系統疾病中的肺炎,內分泌系統疾病中的糖尿病、胃輕癱等[5]。隨著臨床研究的不斷進展,半夏瀉心湯的應用范圍不斷擴大,且療效顯著。半夏瀉心湯藥味雖少,但配伍嚴謹,寒溫并用,虛實兼顧,值得臨床學習和傳承。
歷代醫家對半夏瀉心湯都有闡述。清·柯琴首先在《傷寒附翼》中提出“寒熱之氣互結心下”[6];隨著清代溫病學鼎盛發展,濕熱證型應用半夏瀉心湯亦較為廣泛;除此之外,尚有胃熱夾雜、痰涎為病、熱夾痰飲等病機學說[7],其中“寒熱互結”是被很多醫家認同的半夏瀉心湯證病機。半夏瀉心湯辛開苦降以調理氣機,甘溫調補以祛邪補正。在辨證治療過程中要掌握寒熱虛實所闡述的意義,其中虛乃脾氣虛,胃陽弱;實乃氣機升降失常無以運化;寒乃胃陽不足無以腐熟;熱乃脾失健運,濕熱蘊結。有是癥則用是方,無是癥則去是藥,癥狀一旦變化,方藥也應隨之改變。
多數人認為糖尿病病因病機責之于先天稟賦不足、飲食不節、情志不暢、房事不節、勞欲過度等,以陰虛為本,燥熱為標。但筆者在臨床診治糖尿病過程中,多數患者未表現出“三多一少”的癥狀,且腹型肥胖糖尿病患者逐漸增多,究其病因可考量脾胃的運化功能。脾胃同居中焦,以膜相連,脾體陰而用陽,喜燥惡濕,以升為健;胃體陽而用陰,喜潤而惡燥,以降為和,兩者納化相得,升降相因,燥濕相濟,如葉天士言:“太陰濕土,得陽始運,陽明燥土,得陰自安?!毕嚓P研究表明,肥胖型糖尿病患者運用辛開苦降法,可促進機體新陳代謝,促進糖脂平衡,降低血糖水平[8]。從半夏瀉心湯證的病因病機出發,臨床中寒熱互結型的病證應用較為廣泛,如《素問·異法方宜論》云:“故圣人雜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異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體也。”凡中氣失和,上下不通,陰陽錯位,水火失序,由此形成的“心下痞”皆可應用半夏瀉心湯類方治之。半夏瀉心湯條文闡述之意,誤下而致心下痞,而非滿也,本就脾虛,復因誤下,脾胃更虛,致使脾胃呆滯,運化失職,濕濁內生,阻滯氣機,故心下痞硬;升降失常,氣機逆亂,則腸鳴;清氣不升,則下利;濁陰不降,則嘔吐;濕濁中阻,則舌苔必膩。故半夏瀉心湯證之病機應為脾胃升降失司,濕濁中阻。糖尿病脾胃虛弱之人,脾胃本已運化失常,易濕邪橫生,采用此方治療糖尿病可取其燥濕健脾、升清降濁之效。程益春教授明確指出脾虛致消、理脾愈消[9]?!饵S帝內經》中言:“散痞者,必以辛為助。”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通泄為陰;辛味散之,苦味泄之。半夏瀉心湯取干姜辛散之味,助半夏以散結消痞,又取其溫熱之性為輔,以溫中散寒,二者散中有降,順脾胃升降之生理特性,對痞證之氣機上逆恰如其勢。除用降逆之法外,半夏瀉心湯重用黃芩及黃連苦降之效,利用其性寒味苦之特性降逆泄熱,以應胃腑通降的生理特點。辛散藥物與苦味藥物相合為用,以調和氣機升降。痞證本為脾虛,為防止苦寒燥濕降逆太過,重傷脾臟,損傷正氣,故加人參、甘草、大棗補益中氣,以除疾患。
半夏瀉心湯在糖尿病中應用最多的病證屬糖尿病胃輕癱,其主要表現為脾胃運化功能低下,典型癥狀為胃排空延緩,出現食欲減退、惡心、嘔吐,且餐后較為嚴重。半夏瀉心湯主治脾虛失運,胃陽不足,脾胃升清降濁功能失常、運化功能低下。瀉心湯類方不止半夏瀉心湯,但半夏瀉心湯對脾胃病治療具有特效。祝智宇等[10]應用半夏瀉心湯治療糖尿病胃輕癱,近遠期臨床療效顯著。王麗娜[11]采用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糖尿病胃輕癱,結果顯示其療效明顯,并證實此方可改善胰島素抵抗,對血糖改善亦有益處。此外,腸道菌群與糖尿病胃輕癱也有一定聯系[12],研究顯示,服用半夏瀉心湯的大鼠腸道益生菌增長較快,可抑制條件致病菌的繁殖[13],進一步證明半夏瀉心湯在糖尿病胃輕癱中的應用確有療效。
綜上所述,脾虛致消在臨床中已得到證實。半夏瀉心湯治療糖尿病,取其辛開苦降、調和氣機、扶正祛邪之意,可達到辛開苦降調氣機、甘溫調補扶正氣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