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柏栓,高雅飛,王曉廷,姚朋朋
(河南省義馬市人民醫院,河南 三門峽472300)
長時間低頭使項部肌肉筋膜長期收縮、緊張,肌力增強,項部肌肉攣縮可引起頸椎移位,擠壓牽拉相應的神經、血管組織,進而出現頭疼、頭暈、頭重如裹,項強背痛、背部沉如負千斤,手部麻木、上肢疼痛感覺異常,胸悶、心悸、血壓異常、胃腸道不適及全身下肢感覺異常等癥狀。臨床將頸椎病分為軟組織型、神經根型、椎動脈型、交感神經型及脊髓型,輕者服用藥物及應用針灸、按摩即可緩解,重者需采用針刀等治療較長時間,癥狀可緩解,但頸椎的強直、反弓無明顯改善,以往臨床采用項部墊圓枕校正頸椎曲度,效果不甚理想,常反復發作。近年來,筆者根據中醫經絡經筋理論、《解剖列車》肌筋膜理論,并結合現代解剖肌肉起止點和肌肉功能特點,采用針刺配合手法調理肌肉的緊張度以改變肌肉狀態,解除肌肉“閉鎖延長”或“閉鎖縮短”,調節頸椎相應節段的肌力平衡,使相應節段頸椎輕微向前移位,恢復頸椎的正常前凸曲度,消除不適癥狀。筆者觀察1 000余例采用手法及針刺治療的頸椎曲度異常患者,臨床療效明顯,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2月至2018年6月義馬市人民醫院中醫康復科收治的1 300余例軟組織型、神經根型、椎動脈型、交感神經型及脊髓型頸椎曲度異常患者中465例臨床資料完整者進行研究,其中男218例,女247例;病程3~12年;僅曲度強直反弓,未見頸椎增生及項韌帶鈣化227例,伴增生及項韌帶鈣化238例;年齡<40歲136例,CR提示曲度強直反弓未見增生及鈣化;40~60歲226例,CR提示曲度強直反弓未見增生及鈣化91例,同時伴增生及項韌帶鈣化135例;60歲以上103例,CR提示曲度改變同時均伴增生及項韌帶鈣化。
1.2 診斷標準 依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有關頸椎病的診斷標準[1],以及《X線讀片指南》頸椎曲度的檢查測量方法制定[2]:一般從頸椎側位片觀察,A線為C2齒突后上緣到C7椎體后下緣連線;B線為頸椎各相鄰椎體后緣相連形成的一條弧線;C線為B線的頂點到A線的距離,又稱頸椎曲線弧弦距,曲線弧弦距正常為12 mm(±5 mm),小于7 mm屬于變直,負數為反弓。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經常規藥物、推拿、針灸、針刀、正骨復位等治療后臨床癥狀部分緩解或無緩解,經X線檢查仍有明顯頸椎曲度異常(強直或反弓)。
1.4 排除標準 并發重度骨質疏松及腫瘤占位患者。
2.1 針刺治療 針具:選用0.35 mm×50 mm或0.35 mm×40 mm一次性針灸針。取穴:頸部及第1~7胸椎夾脊穴、風池、枕下四穴(風府與完骨之間,緊貼枕骨緣,每側2穴,共4穴)、大椎、肩井、天宗、后頂、人迎、胸透(腋前紋下1寸)、肩貞、秉風、外關等。針刺方法:夾脊穴每次取3~4對,向椎板和棘突間散刺;針刺肩井時用左手提起斜方肌,從后向前上方斜刺,刺至斜方肌出現局部輕微抽動;枕下在枕部上下項線之間,緊貼枕骨下緣直刺至項下線,針達骨膜下,針感較強;胸透從腋下前緣進針,左手提起胸大肌,平刺入胸大肌和胸小肌肌腹;針刺人迎時用左手中指將胸鎖乳突肌和血管向外推,使其與氣管分開,指尖下觸及頸椎椎板,針沿指尖刺入,刺至椎體椎板捻轉微滯針,不留針,出針后使用棉球按壓針孔約1 min以防出血;其他穴位常規針刺,得氣后留針連接低頻電脈沖波(1~2 Hz),強度以患者能耐受為度;持續10 min后將頻率調至10 Hz持續1 min,出針[3-5]。針刺療程:第1周每日1次,此后每周2~3次。治療2~3周。
2.2 手法治療 體位:患者去枕取仰臥位。手法治療療程:初期每日1次,治療10次后,病情穩定可減為每周2~3次,逐漸減為每周1次。
(1)放松胸鎖乳突肌 醫師站于患者右側,右手虛握成拳,用掌指關節及掌骨背面緊貼右頸部側面,向后上枕部方向推胸鎖乳突肌中上段,同時讓患者以頸部矢狀軸為軸心主動向左側旋轉頭部,手法宜慢,力度適中,下推過程中以患者無明顯疼痛和不適為度,推5~6次;醫者站于床的左側,用左手虛握成拳推患者左側頸部5~6次,操作同右側;醫者坐于床頭,面向患者,一手扶患者頭部,另一手用拇、食指輕輕揉彈一側胸鎖乳突肌5~6次,重復放松另一側。
(2)放松斜方肌 醫者一手抬起患者頭部,另一手拇指從頸枕部乳突處向肩峰、肩胛岡處推動5~7次,提拿、捏、斜方肌配合患者頭部緩慢左右轉動5~7次;放松對側斜方肌。
(3)放松棘突兩側及枕部肌肉 彎曲雙手指關節,用指腹指尖著力,指腹緊貼皮膚,沿雙側豎脊肌從第3~4胸椎夾脊向上推摩至枕骨,指尖叩住枕骨向上拔伸10~20 s,指力應透達至椎板及小關節,操作重復6~7次后拿、捏、彈、撥,充分放松拉伸半棘肌、項韌帶、頸夾肌等;托頭拔伸頸部1~2 min,手指停留于枕部上下項線之間,指力盡量滲透至頭后小直肌、頭后大直肌及頭上斜肌,囑患者輕輕轉動頭部,彈抹枕部深層肌腱韌帶。
(4)激活斜角肌、頸長肌、頭長肌、前縱韌帶 食指、中指、無名指三指并攏,在頸外側胸鎖乳突肌和斜方肌的三角處,從胸鎖乳突肌外緣輕輕挑起胸鎖乳突肌使三指滑入胸鎖乳突肌后,三指向內指腹可觸及頸長肌、頭長肌、前縱韌帶,輕輕用指腹向枕部方向拉抹頸長肌、頭長肌、前縱韌帶5~6次;將無名指放于鎖骨上緣三指,從胸鎖乳突肌鎖骨頭后進入胸鎖乳突肌下,指腹可觸及柱狀條索即前中斜角肌,指腹輕輕地把斜角肌橫向向外帶,重復5~6次[6-9]。充分放松一側后放松對側,輕輕左右轉動患者頭部5~6次。整個過程手法宜輕,以患者無明顯不適為度。最后患者翻身取俯臥位,醫者揉、按、叩、打項背部,用手指疏散患者頭部5~6次結束治療。時間10~15 min。
2.3 自我運動鍛煉 ①“米”字操:患者取坐位或站位,以頭為中心向8個方向運動及左右旋轉至最大角度,堅持30 s以上,每日2~3次。②仰臥蜷頭:患者取仰臥位于床上向下蜷頭,下頜最大程度觸及胸骨上緣,從頭、頸椎、胸椎向下蜷曲,腰以上可稍微離開床面2~3 c m,后頸部有明顯拉伸感,持續30 s以上,恢復原位。每個動作重復3~5次,每日2~3次。初期若頸前部力量較弱,可抬高頭部以減輕難度。③自我拔伸:患者取仰臥位,全身放松,頭頸用力向頭的方向拔伸,同時輕輕轉動頭部,每次堅持2~3 min,每日早晚各1次,或仰臥蜷頭后配合自我拔伸動作。④貼墻站立雙手上舉:身體貼墻站立,肘部半屈呈“投降式”雙手逐漸貼墻上舉至上臂伸直,上舉過程中手、肘、肩胛始終緊貼墻壁,雙側肩胛骨盡量向脊柱靠攏,每次持續1 min,重復8~10次,堅持長期鍛煉[4,8]。
3.1 療效評定標準 治療1個月后重拍頸椎CR側位片并結合臨床癥狀進行評定[1]。痊愈:曲度恢復,癥狀消失;改善:曲度基本恢復,偶爾仍有不適;無效:曲度無改善或改善不明顯,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
3.2 結果 465例患者中,痊愈367例,改善73例,無效25例。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大多緩解,患者不適感基本消失。
機體從側面看有7個生理彎曲[10]:枕部向后凸、頸部向前凸、胸部向后凸、腰部向前凸、骶部向后凸、膝部微向前凸及足跟向后凸,其中向后凸的枕部、胸部、骶部及足跟是胎兒在母體內向前蜷縮所致,而向前凸的頸部、腰部及膝部彎曲則是后天由于重力及人的抬頭站立行走活動逐漸形成。脊柱從側面看有4個生理彎曲:頸曲向前、胸曲向后、腰曲向前及骶曲向后,形成與機體7個生理彎曲一致[6,8]。頸椎病屬于中醫“痹證”范疇,是“動病”。《說文解字》云:“動,從力,重聲。”是勞作、運動之類所致,是經筋“束骨而利機關”功能異常所致。不合生理的運動、勞作都會引起經筋損傷,長期反復損傷形成“橫絡”,卡壓伏行于分肉(經筋)中的經脈,使經脈氣血嚴重不通而為病。故頸部經筋反復損傷是頸椎病的致病之因,經絡經筋痹阻是其病機。“大椎為諸陽之會”,諸陽經脈均匯聚于大椎,大椎配第1~7胸椎夾脊穴、風池、枕下四穴、肩井、天宗、后頂、人迎,以及臨近腧穴胸透、肩貞、秉風、外關,可調節全身陽脈,通調全身陽氣,散寒除痹,疏通頸部經脈,使頸部關節松動,關節椎骨復位[3,11]。
現代醫學研究發現,電針可松弛肌肉的緊張痙攣狀態,增強肌力。低頻電刺激可以解除肌肉緊張痙攣,使肌纖維放松延長,解除肌肉筋膜的“閉鎖縮短”。采用1~2 Hz的低頻電刺激持續刺激約10 min,再采用10 Hz的頻率刺激1~2 min,可以激活神經肌肉,加強肌肉收縮力量,解除“閉鎖延長”[4-5]。
長期單一靜止的姿勢易使機體前后拮抗的肌肉力量失衡,后面的肌肉長期收縮緊張亢進而增厚、縮短、易化“閉鎖縮短”;前面的肌肉長期被拉長受到抑制而變弱、萎縮“閉鎖延長”,超過“彈性限度”回縮能力減弱喪失,長時間易引起前后平衡失調,椎體后移,頸椎前凸減弱、消失甚至反弓。由于生理曲度改變導致血管神經受到擠壓或牽壓,進而出現一系列癥狀如頭痛、頭暈、項強、項背部疼痛、上肢麻木疼痛或單一的肘痛、肩痛、胸痛、胸悶、胃腸道不適及其他一系列難以解釋的癥狀。
筆者基于相應節段頸椎力學平衡失調,引起頸椎向后微小移位這一病理機制,制訂了本套治療方案。通過針刺和手法放松、拉伸抑制頸后部緊張的肌肉肌腱筋膜,消除炎性滲出,激活、加強前面的肌肉肌腱筋膜,解除肌肉“閉鎖延長”或“閉鎖縮短”;調節頸椎相應節段的肌力平衡,降低頸椎后部的肌緊張,增強前部肌張力,逐漸恢復原有肌力,則相應節段頸椎位置輕微前移,曲度恢復正常,神經血管的擠壓牽拉解除,各種癥狀自然消失。針刺及手法治療后配合主動功能鍛煉,拉伸肌肉筋膜,緩解緊張的筋膜張力,加強弱化的肌肉筋膜力量,使頭長肌、頸長肌、斜角肌及菱形肌肌力加強,項部肌群得到拉伸放松。頸部平衡恢復,堅持訓練可預防復發,達根治的目的。本法與傳統針灸推拿相比,治療時間短,每次30~40 min,簡便快捷,省時省力,治療過程中患者基本無痛苦,更易于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