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思涵,李世君
(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天津300000)
膝關節急性滑囊炎為臨床常見的膝關節疾病,臨床多表現為膝關節周圍滑囊腫脹疼痛,影響活動,多見于青壯年人群。筆者臨床應用針刺治療急性滑囊炎起效快速,療效顯著,不易復發,而目前應用該法治療滑囊炎急性期文獻較少,故予以介紹。
膝關節是人體最大、最復雜的關節,負重多,運動量大,極易發生勞損創傷。且其周圍滑囊眾多,最易勞損發病。正常生理狀態時,位于關節外的滑囊可分泌滑液,以減小摩擦,輔助關節活動。當其受到急性損傷時,滑囊炎性滲出增多,滑囊內滑膜充血、水腫,滑液增多,從而影響肌腱正?;顒?,消散過程中易與周圍組織粘連,失治或反復發作可轉為慢性滑囊炎,影響患者日常生活。常見的膝關節滑囊炎有髕前滑囊炎、鵝足滑囊炎等。由于滑囊不與關節囊相通,故可與滑膜炎鑒別。
急性膝關節滑囊炎表現為膝部腫脹、疼痛,伴隨活動不利,屬中醫“筋痹”“筋傷”等范疇。針刺治療應以疏通經絡、祛風寒濕為主,選取患側內外膝眼、血海、梁丘、鶴頂、膝陽關,雙側陽陵泉、陰陵泉、足三里、三陰交、委中、風市、膝關,同時予腫脹關節囊圍刺。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或仰臥位(膝下墊枕),使用一次性針灸針,委中常規消毒后直刺,得氣(走竄感)后出針;余穴直刺得氣后手法宜輕,以免加重疼痛,留針30 min。輕觸膝部腫脹滑囊壓痛處,確定滑囊范圍,圍繞痛處常規消毒,沿腫脹滑囊邊緣刺入,針尖指向中心,針與針間隔約2 c m,刺入深度約1~1.5 c m,留針30 min,針刺過程中注意無菌操作,避免繼發感染。每日治療1次。
“筋痹”首見于《素問·長刺節論》:“病在筋,筋攣節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素問·痹論》中明確提出:“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薄夺t宗金鑒》載:“膝眼風在鬼眼生,疼痛如錐胖腫形,下虛風濕寒侵襲,屈伸不遂溫散靈。”本病急性期雖與外傷病史密切相關,但多經反復遷延形成慢性膝關節滑囊炎。病情反復多與風寒濕三邪合而為病密切相關[1]?!靶爸鶞?,其氣必虛”,故在疏通經絡法的基礎上增加祛風寒濕,以預防病情反復。治療時,臨床取“膝四針”,內外膝眼與血海、梁丘合用,以疏通經絡;陽陵泉以強健經筋;陰陵泉、委中、膝陽關、風市、膝關以祛寒利濕;足三里、三陰交溫補脾陽,以培土治水;鶴頂舒筋利節,通經活絡,主治膝痛?!鹅`樞·官針》載“揚刺者,正內一,傍內四而浮之,以治寒氣之博大者也”,故膝關節圍刺取膝關節周圍穴位圍刺治療。同時本法還能緩解滑囊的腫脹疼痛,一方面,刺激膝關節周圍穴位,可通過痛點阻滯作用,緩解疼痛,改善關節功能;另一方面,針刺可改善血循環、滑囊內微循環,促進炎癥吸收,減少滑液分泌,降低滑囊內壓,進而消散腫脹、減輕疼痛[2]。膝關節滑囊炎患者疼痛、屈伸不利多與積液量有關,因此促進積液吸收是治療本病的關鍵,針灸治療在此方面具有顯著的臨床效果[3-4]。目前西醫治療以消腫、止痛、制動為主,應用口服藥物以非甾體消炎鎮痛藥物為主,或采取關節腔注射治療、關節鏡手術治療。但療效有限,不能有效緩解癥狀。
患者,女,54歲,2017年5月初診。勞作后膝關節前部疼痛、腫脹難忍,足不任地,膝關節難以屈伸,由親屬背至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于骨傷科診斷為急性滑囊炎,后就診于我科??滔掳Y:雙側髕骨前部紅腫疼痛2 d,局部觸之劇烈疼痛,難以屈伸,無法行走,膝關節局部無破損。予針刺治療,治療1次后疼痛腫脹明顯緩解,次日后患者即可步行復診,治療6次后疼痛腫脹消失,關節活動恢復,為鞏固治療繼予針刺治療1周,隨診2年未復發。
按語:臨床應用針刺治療急性膝關節滑囊炎時,要注意嚴格消毒,避免繼發感染?;已讖桶l及遷延多與膝關節生物力學失衡相關,因此后期鞏固針刺周圍穴位,調節膝關節屈伸肌肌力,以恢復膝關節生物力學平衡[3]。用針刺治療急性膝關節滑囊炎方法簡單,操作方便,起效快,適宜性強,易于接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