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勇
(山東省濟寧市盲人按摩醫院,山東 濟寧272019)
表面肌電圖(s EMG)作為一種客觀反映神經肌肉系統生物電活動的檢測手段,其憑借操作簡便、無創性、實時性等優點在康復醫學、臨床醫學和體育科學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1-2]。蕭言菘等[3]以10本按摩推拿學教材為研究對象,對教材中有關一指禪推法、拿法、按法、撥法、纏法的手法操作形式名稱、手法功效和應用加以整理及采用單變量頻數分布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在10本按摩推拿學教材中,一指禪推法共列出10種操作形式名稱,23種功效,43個病(癥);按法11種操作形式名稱,21種功效,35個病(癥);拿法5種操作形式名稱,15種功效,24個病(癥);撥法6種操作形式名稱,5種功效,22個病(癥);纏法1種操作形式名稱,6種功效,7個病(癥)。教科書對推拿手法操作形式名稱、功效與應用表述不統一,不同文化水平、臨床經驗的醫者對其的不同理解導致推拿手法操作嚴重不規范,手法種類繁多。sEMG信號活動的變化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定量反應肌肉活動的局部肌力水平、疲勞程度、多肌群協調性等肌肉活動變化規律。基于其量化的特點,s EMG對推拿的量化、規范化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
s EMG常用的分析指標分為時域指標和頻域指標。時域指標有積分肌電比值(i EMG)、均方根值(RMS)、平均肌電值(AEMG)及協同收縮率[CR,CR=拮抗肌積分肌電面積/(拮抗肌積分肌電面積+主動肌積分肌電面積)×100%]等。頻域指標有中位頻率(MF)、平均功率頻率(MPF)、時間-MPF曲線的斜率(MPF slope)和時間-MPF曲線的斜率(MF slope)。i EMG反映一定時間內肌肉參與活動的運動單位的放電總量,能體現肌肉在單位時間內的收縮特性。AEMG是反映s EMG信號振幅變化的特征性指標,是一段時間內瞬間肌電圖振幅的平均值,反映肌肉活動時運動單位激活的數量、參與活動的運動單位類型及同步化程度。RMS是一段時間內瞬間肌電圖平方平均的平方根,是放電的有效值,與AEMG意義基本相同。CR是反映拮抗肌在主動收縮過程中所占比例。MPF和MF在反映肌肉功能水平的差異方面具有良好的特異性和敏感性,是臨床評價肌肉疲勞程度最常用的指標[4]。MPF slope和MF sl ope即為表征時間與MPF及MF函數的導數,表達了肌肉運動時MPF或MF的變化率。MPF slope和MF sl ope的負向導數值均為評估某一部分肌肉疲勞的客觀標準。
2.1 s EMG指導推拿手法的規范化操作 方磊等[5]通過對不同水平推拿醫師以不同力量操作一指禪推法的上肢肌電信號MF、i EMG、CR進行研究,表明一指禪操作過程中的核心主動肌群是尺側屈肌群、橈側伸肌群、肱三頭肌和三角肌;在手法外擺階段應增強肱三頭肌伸肘的力量,降低肱二頭肌的收縮強度。三角肌在整個操作過程中始終處于高張力狀態,應加強三角肌的耐力訓練,以達到手法的持久性。曾慶云[6]運用表面肌電圖技術、數字攝影技術和推拿手法力學信息測錄設備等闡釋了法的施術規律,揭露了法操作過程中肱三頭肌是伸肘的主動肌,而肱二頭肌是前臂旋后主動肌,肱三頭肌與肱二頭肌協同收縮引起伸肘及前臂旋后運動的事實。李慶兵[7]運用表面肌電圖將教授組與研究生組踩蹺操作過程進行分析比較,發現肌肉放電整齊、規律,無多余放電的教授組,整個踩蹺周期以腓腸肌、踝伸肌群、比目魚肌放電面積大、參與比例大,且脛骨前肌、股二頭肌整個過程均衡持久發力。馮萍等[8]以揉法為例,分析教師組和學生組實施揉法操作時手臂肌電信號i EMG和RMS的特征規律,表明表面肌電信號可以實時記錄推拿施術者手臂肌肉用力情況,客觀評價實施者不同肌肉在操作過程中的施力情況,達到評價推拿實施者的手法和矯正的目的。
2.2 s EMG驗證推拿治療的療效 王俊杰[9]通過對能衡量肌肉疲勞程度的MPF slope和MF slope統計分析發現,相同刺激量的撥法和揉法均能使肱二頭肌MPF slope和MF slope的負荷斜率值變小,表明相同刺激量的撥法和揉法均可緩解肌肉疲勞,且效果無顯著差異(P>0.05)。腦卒中患者偏癱恢復早期按壓丘墟、足三里、昆侖,患者該側脛前肌和腓骨長短肌最大等長收縮的AEMG、i EMG刺激即刻均高于刺激前,且停止刺激第3個3 s后仍高于刺激前,表明指壓穴位可有效提高上述肌肉的興奮性,促進偏癱早期恢復[10]。李典翰等[11]運用表面肌電圖儀分別測量推拿和牽引治療前后頸椎病患者頸后伸肌群的i EMG、MPF和MF值,研究結果顯示,推拿和牽引均可以在不同程度上緩解頸部疲勞肌群,但推拿手法療效優于牽引療效。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存在左右兩側MPF和i EMG不相等,腰背伸肌群收縮失衡現象[12-13],推拿治療后腰背伸肌兩側的MPF和i EMG值均較治療前有所升高,且患側升高更為明顯,表明推拿能緩解腰背伸肌群的疲勞狀態,增強肌肉收縮能力,改善兩側腰背伸肌群收縮狀態[14]。王艷國等[15]運用s EMG和等速肌力測試儀,測試18例頸椎病患者在50%最大主動收縮力量值(MVC)前屈和后伸力竭運動中頸脊旁肌、斜方肌和胸鎖乳突肌持續時間和表面肌電中位頻率(MF)值及推拿治療即刻效應,結果顯示,推拿治療后患側頸脊旁肌、斜方肌和胸鎖乳突肌雖仍較對側同名肌MF值低,但均得到顯著升高,且患側肌肉MF升高的幅度較對側同名肌明顯。
s EMG在確定推拿手法規范化依據和監測推拿療效方面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學者對推拿手法進行“持久”“有力”“均勻”“柔和”“深透”的定性描述[16],言近旨遠,很難把握。推拿手法的量化、規范化研究已迫在眉睫。s EMG可以實時記錄推拿施術者肌肉用力情況,以s EMG信號數值為參數,對推拿手法作定量化研究,為推拿手法確定規范化依據。s EMG有助于科學地指導學生有針對性地訓練肌肉力量,增強手法的協調性和持久性,使手法達到“手隨心轉,法從手出”的較高境界。推拿手法作用于機體可發揮活血化瘀、理筋整復、疏通經絡、調整臟腑功能等作用,但臨床發現很多情況下CT、MRI所見的影像學表現并不隨推拿后患者癥狀和體征的改善出現明顯變化。而s EMG能敏感地反映神經肌肉的功能狀況、疲勞程度的變化,因此,可將s EMG作為推拿療效評定的客觀指標之一。但由于各種原因的限制,s EMG在推拿領域的研究存在樣本量小、研究時限短的缺陷。后期研究應擴大樣本量,增加時間對表面肌電的影響,綜合引用多學科技術,客觀地描述手法的運動軌跡,觀察手法的延時效應,以期盡快建立一個國際公認的關于推拿手法和療效的s EMG值的標準數據庫,加快促進推拿手法和療效的量化、規范化及標準化的研究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