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芳
(青海省西寧市彭家寨鄉衛生院,青海 西寧810000)
跟骨是人體負重的主要著力點,長期站立行走或負重,致使足跟部受到較大壓力,造成足跟疼痛,主要由跖腱膜炎、跟骨脂肪墊病變、跟骨滑囊炎、跟骨高壓癥、跟骨骨刺、神經卡壓等原因引起[1]。筆者采用驗方熏洗治療足跟痛取得較好的效果,現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2018年西寧市彭家寨鄉衛生院收治的50例足跟痛患者,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齡40~75歲;病程2~3年。
1.2 診斷標準 參照《中醫骨傷科辨病專方手冊》中足跟痛的診斷標準[2]:多于晨起行走時開始,行走活動后疼痛緩解,繼續行走或負重時疼痛加重;壓痛以跟骨負重區偏內側明顯;X線片可見骨質脫鈣或跟骨骨刺形成。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要求采用物理療法治療者;對本研究內容知情且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1.4 排除標準 跟骨骨髓炎、跟骨結核等之外的其他疾病或原因等引起的跟骨痛者。
50例患者均采用驗方熏洗治療。驗方組成:雞血藤30 g,海風藤30 g,絡石藤30 g,苦參30 g,紅花30 g,威靈仙30 g,防風30 g,透骨草30 g,甘草片30 g。水煎1 000 mL,熏洗前加入20 mL白酒,熏洗20~30 min。每晚1次,5次為1個療程,治療2個療程。
3.1 療效評定標準 痊愈:跟骨疼痛完全消失,活動正常,1年內無復發;顯效:跟骨疼痛基本消失,無明顯壓痛,6個月內無復發;有效:跟骨輕度疼痛,功能部分恢復;無效:疼痛無好轉,功能無恢復[3]。總有效率為痊愈率、顯效率及有效率之和。
3.2 結果 50例患者,痊愈25例,顯效20例,有效5例,無效0例,治療總有效率為100.00%。
患者,男,75歲,2016年12月20日因“右側足跟部疼痛1年余”前來就診。患者右側足跟部疼痛,負重時疼痛癥狀加重。舌淡紅,苔薄白,脈弦。X線片檢查右側足跟骨結節處骨刺形成。用上述驗方每晚熏洗患足。連續治療2個療程后疼痛癥狀消失,隨訪1年未復發。
足跟痛指足跟一側或兩側疼痛,不紅不腫,行走不便。中醫認為足跟痛多由肝腎陰虛、痰濕、血熱等造成。肝主筋,腎主骨,肝腎虧虛,筋骨失養;復感風寒濕邪或慢性勞損,使氣血運行受阻,筋骨肌肉失養,引起足跟痛,治療以活血化瘀、通絡止痛、軟堅散結為主[4]。驗方中雞血藤活血通絡;絡石藤、海風藤祛風濕,通經絡;防風祛風解表,勝濕止痛,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防風具有解熱、鎮痛、抗血栓、抗凝血、抗菌等作用[5];苦參清熱燥濕;紅花活血通絡,散瘀止痛;威靈仙祛風濕,通絡止痛,消骨鯁,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威靈仙具有鎮痛、抗菌作用[6];透骨草可增強通經活絡之效;甘草調和諸藥。熏洗前加入的白酒具有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的作用,可增強臨床療效。
熏洗療法是利用蒸氣熏蒸,藥液淋洗、浸浴局部,并通過經絡深入腠理以疏通經絡、調和氣血,發揮藥物藥理作用的治療方法[7]。張蘭等[8]采用中藥熏洗與局部封閉治療足跟痛療效確切。本研究中運用驗方熏洗治療足跟痛,簡單方便,療效佳,患者易接受。但本研究中患者足跟疼痛癥狀雖得到明顯緩解,但跟骨骨刺并沒有消除,仍需進一步研究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