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和平
中共天水市委政策研究室,甘肅 天水 741000
鄉村產業發展是鄉村振興的重點,是激發鄉村活力的基礎所在。未來30年,鄉村必將成為世人矚目的風云之地,也將成為資本表演的絢麗舞臺。天水位于甘肅省東南部,地處絲綢之路經濟帶甘肅省黃金段,是關中平原城市群重要節點城市,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北部為黃土梁峁溝壑區,中東部為秦嶺、關山山區,總面積1.43萬km2,轄秦州、麥積兩區,秦安、甘谷、武山、清水、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五縣,113個鄉鎮2 491個行政村,總人口380萬人,其中鄉村人口306萬人,占比81%。全市耕地面積798.26萬畝,山旱地占比90%以上,森林覆蓋率36.45%。黨的十八大以來,天水堅持一產調結構、二產擴總量、三產強基礎,至2018年底,全市實現生產總值652.05億元,同比增長6.4%,三次產業結構比重為13.97:30.68:55.35。果品、蔬菜、畜牧、勞務、中藥材產業發展壯大,果品、蔬菜、畜牧、中藥材產值分別達到87.5億元、88億元、85.1億元、20.31億元,創勞務收入145.6億元,全市農業龍頭企業達到485家,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8 000戶,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 693元,城鄉居民收入比為3.48:1。
現代農業發展成效顯著。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大力培育特色優勢產業,形成了“果品、蔬菜、畜牧、勞務”四大主導產業,種植業有效期內“三品一標”認證產品達到127個。糧食生產保持穩定,糧食總面積達到467.28萬畝,總產量113.29萬t。果品種植面積350萬畝,花牛蘋果成為國家馳名商標,多次榮獲全國博覽會金獎,花牛蘋果、秦安蜜桃、甘谷花椒、秦州大櫻桃均成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蔬菜種植面積133.26萬畝,標準化生產面積達到75%,建成17個國家級、省級蔬菜標準園,成功舉辦了“西北蔬菜產業綠色發展武山論壇”。畜禽飼養總量2 600萬頭(只),創建市級以上標準化示范場132個,規模養殖比例達到66.5%,豬、雞飼養量穩居全省前三,冷水魚、養蜂產業等特色養殖不斷壯大。勞務輸轉量達到69.28萬人,創勞務收入132.96億元,培育勞務品牌27個。農業“互聯網+”、田園綜合體、農村電商、鄉村旅游等新產業新業態發展活躍。天水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納入絲綢之路甘肅段農業科技創新綜合示范區,以秦州區秀金山現代農業綜合開發示范園、麥積區花牛蘋果產業園、武山縣蔬菜產業科技示范園、清水縣紅堡農業示范園區、張家川縣現代畜牧產業示范園為代表的省、市級現代農業示范園區不斷壯大。
農村生態環境逐步改善。天水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切實整治農村人居環境,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生態宜居格局初步形成。大力實施水土流失綜合治理、中小河流治理、天然林保護、三北防護林建設、新一輪退耕還林等生態建設與保護工程,全市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6 777.5km2,占水土流失總面積的70.29%。全市森林面積達到75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36.45%。全面落實河長制,建立了市、縣區、鄉鎮、村社四級河長體系,設立河長3 582名。開展全域無垃圾專項治理行動,農村垃圾集中收集清運設備覆蓋率達到70%。全面啟動農村污水處理工程,推進農村“廁所革命”,旅游廁所從城市、景區向旅游村鎮拓展。積極發展循環農業,治理農業面源污染,實施農藥、化肥零增長行動,廢舊農膜回收率達到79.19%,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2%,尾菜處理率達到39.07%。積極創建美麗鄉村,建成85個省級“千村美麗”示范村、125個市級示范村、156個縣區級示范村、1 562個整潔村,新農村和美麗鄉村示范村、整潔村占比達到62.7%。農業農村綠色發展機制逐步形成。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農村通行條件顯著改善,全市113個鄉鎮和2 491個行政村全部通了水泥路,鄉鎮通班車率達到100%,建制村通客車率達到96.6%。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7%,農村飲水安全保障水平進一步提升。自然村動力電覆蓋率達到100%,農村廣播、電視覆蓋率達到99%以上。4G網絡實現113個鄉鎮全覆蓋,行政村覆蓋率達到99.4%。D級危房改造基本完成,農村居民住房條件明顯改善。
鄉村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高。鄉村教育水平明顯提升,1 500人以上有實際需求的行政村實現幼兒園全覆蓋,學前三年毛入學率達到91.5%。實施全面改薄項目,建立了義務教育聯保聯控工作機制,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5.4%。鄉村公共衛生服務不斷完善,村級標準化衛生室加快建設,鄉村醫生配置和準入管理不斷加強,全科醫生培養持續開展,每個村衛生室至少有1名鄉村醫生執業,農村居民養老保險覆蓋率達到96%。鄉村公共文化服務網絡逐步健全,鄉鎮綜合文化站達標創建持續開展,行政村農家書屋覆蓋率達到100%。鄉村就業、養老、救助、防災等服務持續推進。
脫貧內生動力不斷增強。天水市緊盯“兩不愁、三保障”目標和“六個精準”要求,扎實推進“五個一批”工程,貧困人口由2013年的92.08萬減至2017年的25.69萬,貧困發生率由2013年的29.92%降至2017年的8.39%。建立了“千名縣級干部聯千村”聯絡員制度、明察暗訪和預驗評估制度,實施貧困戶“雙線排序對比法”篩選工程,推廣甘谷縣“扶貧車間”、秦安縣“教育園區”等模式,設置村級“八大員”公益崗位13 292個,實施“雙助貸”工程,實現“三戶一孤”人員大病救助保險全覆蓋。堅持扶貧與扶志相結合,組織實施扶貧勵志工程,不斷增強脫貧內生動力。
農民人均收入穩定增長。認真貫徹落實各項惠民政策,優化調整農業結構、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大力推進產業扶貧,農民收入逐年增長。近年來,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8.5%以上,2017年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7 065元,工資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占49%,農民收入渠道進一步拓寬。城鄉收入比從2013年的3.85:1降低至目前的3.48:1,城鄉收入差距持續縮小。
農業農村改革縱深推進。農村土地制度、經營制度、產權制度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效。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全面完成并通過省級驗收、農業部數據匯交,信息系統全面建成運行,農村產權交易市場體系正在建設。在全省率先出臺土地流轉管理實施辦法,土地流轉面積由2009年的16.84萬畝發展到2017年的118.6萬畝,土地流轉率達到21.5%。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穩步推進,全面完成清產核資任務,加快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改革,積極探索“三變”+特色產業、“三變”+多元融資、“三變”+電商扶貧等模式,24個“三變”改革試點村已經實現分紅。
基層治理體系初步形成。以基層黨建為引領,進一步夯實基層政權,積極開展文明創建,基層治理體系初步形成。村民自治制度不斷完善,以村務公開制度、村務監督委員會制度和民主評議村委會工作制度為主要形式的民主監督深入推進。集中整頓農村軟弱渙散黨組織,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得到充分發揮。扎實開展“星級文明戶”“文明村鎮”創建,縣級及以上文明村和鄉鎮占比達到42.69%。堅持以先進典型引領道德建設,“天水好人”“最美天水人”系列活動積極開展,“講衛生、知榮辱、明禮儀、揚善德”的淳樸民風正在形成。
但是,天水市是傳統農業大市,農業人口占比高,現代農業正處于發展起步階段;全市發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山川、區域、城鄉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農村發展不充分,最大的硬仗是脫貧攻堅;天水歷史文化悠久、底蘊深厚、資源豐富、特色鮮明,是華夏文明之淵、民族復興之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鄉村文化蘊含的優秀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獨一無二;天水地跨黃河、長江兩大流域,黃河最大支流渭河過境段270km,長江支流嘉陵江水系西漢水流經范圍較廣,生態涵養功能突出,對黃河、長江上游生態保護意義重大;天水社會治理的基礎在基層,薄弱環節在鄉村。因此,天水鄉村發展仍然存在一些困難、問題和制約因素。主要表現在:一是脫貧攻堅任務艱巨。農民收入渠道相對單一,收入偏低,2017年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52.6%。貧困發生率8.39%,尚有深度貧困村581個,占所有行政村的23.3%,尚有貧困人口25.69萬人,其中40.5%處在深度貧困區域,脫貧攻堅任務依然艱巨。二是農村經濟基礎薄弱。農業結構不優、質量不高、特色優勢農產品產業化水平低。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不高,小農經濟與現代農業銜接不緊密。農業市場化程度低、產業鏈條短,新型經營主體綜合實力和帶動能力亟需提升。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處于起步階段,鄉村發展新動能有待培育。三是農村基礎設施欠賬較多。農村基礎設施相對滯后,水、電、路等建設標準普遍較低,農村人居環境、公共服務設施短缺,農村基礎設施和公益性服務設施管護投入不足。四是發展瓶頸制約突出。地域類型多樣,川道區、半山區、淺山干旱區、高寒陰濕區、林區、林緣區多種環境并存,區域發展不平衡,人口密度大與居住分散的特征并存,干旱、暴雨、山洪、滑坡、泥石流、冰雹、凍害等自然災害多發易發,山多川少,農田灌溉率低。此外,鄉村發展還存在人才短缺、耕地產出率低、資金投入有限等問題。
為此,天水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必須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堅定不移走高質量發展、綠色發展崛起之路,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構建“一核(以秦州、麥積、秦安、甘谷為主的天水都市區),三軸(沿渭河河谷及隴海蘭新線的東岔—鴛鴦東西向的東西絲路城鎮發展主軸,依托天平高速、十天高速等交通干道構筑的天水市域與平涼、寧夏地區、隴南、成渝地區的區域南北特色城鎮發展主軸,利用靜天高速建設串聯麥積城區—清水縣—張家川縣的以生態旅游、特色農業、農副產品加工為主的東北城鎮提升發展副軸),兩區(城市經濟發展區、縣域經濟發展區)多節點(構筑輻射周邊鄉村地區的42個重點鎮)”的發展新格局,重塑城鄉發展關系,著力完善“三大設施(生產設施、生活設施、人居環境設施)”,全力做好“五大保障(組織保障、體制機制保障、人才保障、用地保障、資金保障)”,聚力實施“六大產業(果品、蔬菜、畜牧、勞務、中藥材、鄉村旅游)”振興行動,統籌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實現鄉村產業振興、生態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組織振興,推動農業全面發展、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小康,走出一條有產業、有特色、有鄉愁、有活力、有秩序的鄉村振興之路。
圍繞建設全國一流綠色果品生產基地發展目標,著力做強做優蘋果、蜜桃、葡萄、櫻桃、核桃和花椒六大果業,優基地、強加工、重儲運、拓市場、促銷售,打造果品全產業鏈。夯實六大綠色果品示范基地建設,突出品牌建設,以品牌提升產業價值,積極開展果品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認證和氣候品質認證,擴大果品銷售市場,帶動果業蓬勃發展。到2022年,果品種植面積穩定在350萬畝左右,蘋果面積達到200萬畝,創建一批綠色果品示范基地、精品果業示范園。
建設四大蔬菜生產示范基地,促進規模化發展。推進高原夏菜和設施蔬菜生產、貯藏、加工、銷售全產業鏈融合發展,形成基地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產品品牌化、生產貯藏加工一體化、營銷網絡化、服務社會化的產業格局。以蔬菜技改增效為核心,推廣工廠化集約育苗、設施改造提升、標準化栽培、水肥一體化灌溉、病蟲害綠色生物統防統治、產后商品化處理、保鮮貯藏、冷鏈運輸與營銷、尾菜無害化處理等技術,促進全市蔬菜生產向高產、優質、高效、安全生產轉型,打造全國知名、全省最大的蔬菜生產基地。到2022年,蔬菜種植面積穩定在135萬畝以上,創建省級以上蔬菜規模化標準園30個。
堅持提升豬雞產業,發展牛羊產業,培育特色養殖的原則,調結構、補短板、強龍頭、重加工,全力推進現代畜牧業全產業鏈綠色循環發展。圍繞生豬、蛋(肉)雞、肉(奶)牛、肉羊、淡水魚、養蜂六大畜牧養殖產業,重點強化龍頭企業引進培育、標準化規模養殖、精細化加工、品牌化銷售,著力建設六大畜牧全產業鏈示范基地,推行“規模養殖、集中屠宰、冷鏈運輸、冷鮮上市”模式,著力培育一批龍頭企業、規模化養殖場,加快推進種養結合循環發展,著力建成全省一流的豬、雞標準化生產和加工示范基地,打造一批優質肉牛、草牧業生態循環基地和養蜂、漁業特色健康養殖基地。到2022年,全市畜禽飼養量超過2 800萬頭(只)。
以培育勞務技能為核心,按照“提高技能、穩定規模、引導創業、增加收入”的要求,實施“完善服務體系、加大培訓力度、拓寬就業渠道、搭建就業創業平臺”四大重點任務,實現勞務產業“農村勞動力輸轉由自主分散式向有組織規模化轉變、由勞力型向技能型轉變、由以就業為主向就業創業并重轉變、由以市域外為主向市域內外并重轉變、由以精壯勞動力為重點向有意愿外出的農村勞動力全覆蓋轉變”五大轉變,擴大勞務產業在全國影響力,打造天水勞務品牌。到2022年,輸轉務工人員穩定在65萬人/年左右,農民勞務收入達到195億元/年以上。
圍繞打造隴東南中醫藥“重要產地”和“養生之都”的目標,堅持以中藥材種植、動物性藥源培育為基礎,以中醫醫療資源為依托,加快建設四大中藥材標準化示范基地,著力推進中藥材“種植規模化、標準化,加工規范化、精細化,銷售品牌化和市場多樣化”,以中醫養生文化旅游為延伸,大力發展中醫藥養生保健產業和中醫藥養生旅游產業。到2022年,建成武山縣中藥材標準化加工示范基地、麥積區中藥材標準化基地,打造西北乃至全國知名的中醫藥創新示范高地。全市中藥材總面積達到50萬畝以上,標準化種植率達到50%以上,深加工轉化率達到55%以上,配套建設1萬畝中藥材良種集中繁育基地,培育1~2個單品種年銷售收入過5億元的品種,培育3個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堅持形態、業態、生態“三態”融合、農文旅“三維”聯動,深入挖掘鄉村旅游資源,大力發展以農耕文化為魂、田園風光為韻、村落民宅為形、生態農業為本的鄉村旅游,大力發展休閑度假、觀光旅游、養生養老、創意農業、農耕體驗、鄉村手工藝等新興產業,建設一批田園旅游綜合體、農業公園、農家樂、特色民宿、休閑農莊、養生養老生態園等新興載體,加快“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韻”的宜游宜養的鄉村文化旅游景區和線路開發建設,推進鄉村觀光旅游向鄉村休閑度假和生活體驗轉型升級,努力把鄉村旅游培育成為全市旅游產業活躍的新業態和重要的增長極。
支持發展以花卉觀賞、田園觀光、農耕采摘體驗、古鎮村落、傳統民俗為依托的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以各類資產資源入股組建鄉村旅游合作社,與社會資本聯辦鄉村旅游企業。加快推進信息進村入戶工程,繼續推進電信普遍服務補償機制,鼓勵農產品批發和零售市場進行網上分銷。加大對食品產業扶持力度,支持加工企業技術升級改造。鼓勵食品企業對接旅游商品需求,開發市場適銷對路的新產品、民族特色產品。支持有條件的鄉村建設以農民合作社為主要載體、讓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盤活農村存量建設用地,允許村莊整治、宅基地整理等節約的建設用地通過入股、聯營等方式,支持鄉村休閑旅游養老等產業融合發展。進一步拓展農業的經濟功能、社會功能、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促進農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勞動變運動、農產品變商品,提升農業的生態價值、休閑價值和文化價值。到2022年,創建2個國家級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示范縣、2個國家級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縣、5個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和10個省級鄉村旅游示范村,打造20個市級休閑農業觀光示范點、20個精品農事活動。
一是依托全市老工業基地、特色農業和自然資源稟賦優勢,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抓手,堅持把農產品加工業融入全市“六大產業集群”發展戰略,以綠色發展為方向,以轉變發展方式為引領,以一二三產融合為路徑,以增加農民收入、提高競爭力為核心,破解農產品賣難滯銷、促進農民增收,延伸農業產業鏈、提高初級農產品的附加值,緊緊圍繞消費謀加工、加工謀生產、產加銷一體化發展,努力推動農產品加工數量增長向質量提升,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互聯互通,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分散布局向集群發展轉變,農產品加工產業向中高端邁進,推進農業現代化、實現農業由大到強。至2020年,全市發展農副食品加工業企業28戶,實現工業增加值3億元;發展食品制造業企業16戶,實現工業增加值2億元;全市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分別發展到600家、10 000家和1 500家,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80%,實現所有主導產業和地方特色產業的全覆蓋。二是重點扶持培育以長城果汁、盛源菊香、昌盛食品、華盛農業等為主的果品加工業,以眾興菌業、武山金隴、孟菇食品、武山綠源等為主的蔬菜加工業,以嘉樂乳業、西聯蜂業、維嘉農莊、伊味思食品為主的畜產品加工業,以豐收農業、伊真香粉條、儀斌粉條、田園春農業科技為主的馬鈴薯加工業,以天森藥業、三隴安康藥業、岐黃藥業、茂豐中藥材、羲皇阿膠為主的中藥材加工業,以第一糧庫、恒順面粉、盈麥香食品、源豐糧油為主的糧油加工業,以天河酒業、泰豐飲料、乾通沙棘為主的白酒飲料加工業,以全錄王辣椒、蔣老五花椒、張川建明食品、街泉莊食品、四門貢醋、隴香食品等為主的調味品加工業,以漢唐陶藝、鴛鴦玉器、龐公玉石、麻編鞋業等為主的可觀賞、穿戴旅游商品加工業,以泰達印務、建平包裝、裕霖包裝、軒轅紙業為主的造紙包裝業等十大農產品加工產業體系。三是依托各縣區特色主導產業發展,把推進小城鎮建設同壯大縣域經濟、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有機結合,加強規劃引領和市場開發,在特色優勢產業主產區、優勢產區、產業園區,創建一批農產品加工物流園區、農產品產地加工示范基地。在各縣縣城及有一定發展基礎和前景的區域中心小城鎮,大力培育農產品加工、打造食品加工產業集群,引導農產品加工業向縣城、重點鄉鎮及產業園區集中,著力打造一批農產品加工型特色鄉鎮。四是加快開發以果品貯藏保鮮、冷鏈運輸銷售,果汁飲料、果酒、果粉、調味品加工等為主的果品全產業鏈條;扶強以伊味思系列清真牛羊肉加工業、清真乳品業、清真休閑食品業、清真調味品業,奶粉、液態奶、蜂產品、雞蛋干、皮革加工于一體的畜牧全產業鏈條;扶優以凈菜、脫水蔬菜、速凍蔬菜、蔬菜貯藏保鮮、冷鏈運輸等為主蔬菜全產業鏈條;扶好以馬鈴薯淀粉深加工及粉條、馬鈴薯片生產為主馬鈴薯全產業鏈條。同時,積極發展小包裝飲片、精制飲片等中藥飲片,加大中藥新藥研發、優勢特色品種創制,研究開發保健食品、藥膳、功能性日用品等產品,推進中藥向預防、康復、養生保健等方向延伸發展,提高中藥材精深加工水平和能力。加快發展以包裝箱、發泡網、果袋等為主的農產品包裝材料業。論證建設一批飼料加工企業,為全市畜牧養殖業發展提供服務保障。強化農產品品種、品質、品牌建設,爭創一批馳名商標、著名商標、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大力提升優質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五是引進實力強的果品加工企業先進的技術和設備,采用國際先進的馬口鐵包裝技術,先進的灌裝、滅菌技術,防震泡沫板顛簸震蕩處理的物流運輸,生產出比長途運輸的“新鮮”水果更新鮮、僅次于“現摘即食”水果的“水果罐頭”食品,破解花牛蘋果、秦安蜜桃的發展瓶頸。
一是緊抓國家、省上大力支持多樣化農村發展平臺建設的機遇,聚集生產要素,創新發展模式,堅持融合發展,積極構建“現代農業產業園、田園綜合體、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特色小鎮、旅游示范村”五大類發展載體,推進農村新業態、新模式、新產業的蓬勃發展。加快培育農商產業聯盟、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等新型產業鏈主體,打造一批產加銷一體的全產業鏈企業集群。積極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
二是加快推進“三園一體”建設,緊盯優質果品、蔬菜、草食畜、道地中藥材、優質馬鈴薯等特色優勢產業,加快打造一批集種養殖生產、技術研發、農產品加工、冷鏈倉儲、休閑觀光、廢物處理、創業示范為一體的現代農業產業園、科技園、創業園和田園綜合體。推進該市現代農業產業園區轉型升級,力爭將每個園區打造成產業基地、觀光景區、培訓基地、科研中心、創業孵化平臺。支持有條件的現代農業園區配套建設農產品加工、物流設施,提高園區農業產業化水平。把農業園區打造成現代農業發展的樣板、農業資源要素集聚的高地、新型經營主體創業的樂園。到2020年,打造20個現代農業產業園、10個科技園、50個創業園和20個田園綜合體。
發展創意農業、休閑農業、循環農業、農產品加工業等多形態農業產業,真正做到一產的一份收入,經過二產加工增值為兩份收入、再通過三產的營銷服務形成三倍收益,綜合起來是六份收入,產生乘數效益,著力構建農業與二、三產業交叉融合的現代產業體系,打造農村經濟發展“升級版”。
以鄉村大數據為基礎,利用互聯網、物聯網、區塊鏈等技術手段,打造產業運營平臺、產品交易平臺、資源整合平臺、鄉村文創平臺等多種創新創業平臺,凝聚鄉村振興合力,促進區域經濟發展。
以政府主導、企業化運作為抓手,一個品牌統領一個品類,一個企業帶動一個產業,一個產業引領一方經濟,形成共生共榮、錯位競爭的品牌產業生態,保證農產品區域品牌健康、可持續發展。
開放鄉村市場,引入更多的企業和投入主體投入到鄉村建設中去,培養強大的企業法人式的市場營銷主體,推動鄉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借助互聯網、APP、微信等現代新媒介,搭建城鄉溝通的信息橋梁,通過網店電商、體驗店、社區直營等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創新營銷模式,暢通鄉村產品渠道。
根據農村的自然條件,設計出適合鄉村特點的建筑與景點,讓美麗鄉村產生美麗經濟。發展創意農業,把田園樂園、農業園變旅游景區,發展農旅融合的田園綜合體、產業莊園、特色小鎮等,滿足游客的“吃住行游購娛”。
適合太陽能利用,大力發展分布式光伏,規劃在干旱的荒坡地山頂整流域鋪上太陽能發電板、建光伏發電場,打造“山上三峽”,實現電力就地消化,發展光伏漁業、光伏農業、火光互補、風光互補。
為全球需求最大、增長最快、發展最廣闊的老齡產業和老齡人員,提供居住興業、文化娛樂、休閑旅游、養老服務。
進一步發揮煙草食品,機械制造、電子電器等裝備制造業,蘋果櫻桃設施蔬菜及農產品加工高效農業和麥積山旅游、品牌女裝銷售等商貿服務業優勢,打造畜禽生態養殖加工、食用菌研發種植產業化銷售、蠶桑種養制造絲綢和生產桑芽茶、裝備制造集群配套化生產、大景區連鎖旅游聯動服務、全市名特產品集群化網售快遞等大產業。
成立鄉村投公司,采取托管等多種模式在各縣區發展產業園區,引導社會資本參與鄉村開發建設,探索多元化的鄉村開發運營模式。鼓勵以PPP模式進行鄉村開發公共服務、基礎設施類項目建設,鼓勵社會資本在鄉村開發中投資建設、運營特色產業園,積極探索合作辦園區的發展模式,構建市場引導投資、企業自主決策、投資主體多元的發展模式。
全力引進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信息技術和移動互聯網、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高端裝備制造戰略新興產業,消費服務、商務服務、生產服務、精神服務等服務業,航天制造、高鐵裝備制造、特高壓輸變的裝備制造、現代傳統制造等現代制造業,在全市縣城鄉鎮建設裝配生產線,切實提高全市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