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菊
甘肅省定西市農村合作經濟經營管理站,甘肅 定西 743000
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推進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要始終把改革作為根本動力,立足國情農情,順應時代要求,堅持家庭經營為基礎,多種經營形式共同發展”。定西市從當地資源優勢出發,緊緊圍繞特色產業發展,積極指導培育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為當前農村社會經濟發展增加了新動能。因此,積極探索家庭農場發展已成為現代農業發展,促進農業規模化、專業化水平,增加農民收入的新途徑。本文通過對定西市家庭農場發展現狀及特點的論述,分析當前家庭農場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提出了可行的對策措施。
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家庭農場概念以后,定西市高度重視家庭農場的發展工作,定西市農業局定西市畜牧局聯合下發了《定西市農業局定西市工商局關于做好家庭農場建設工作的通知》,積極鼓勵各縣區發展家庭農場,把家庭農場作為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重要內容之一,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措施,定西市家庭農場發展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據統計顯示,截至2018年底,全市家庭農場總數達到541個,較2017年底429個增加112個。全市有12個家庭農場被認定為省級示范性家庭農場。
1.趨向規范化經營。截至目前,定西市家庭農場發展總數541個,家庭農場經營總面積6.7809萬畝,平均125畝/個。從經營規模來看,50畝以下185個,占34.2%;50-100畝179個,占33.1%;100-500畝157個,占29%;500-1 000畝12個,占2.21%;1 000畝以上5個,占1.5%,逐步實現了規范化。從經營范圍來看,從事種植業的家庭農場244個(其中種植糧食98個),養殖204個,種養結合89個,其他2個,從事種植業的家庭農場逐漸增多。
2.經營性收入較好。截至目前,定西市家庭農場總收入16 727萬元,其中經營收入100萬元以上18家,占家庭農場總數的3.33%;50至100萬元32家,占家庭農場總數的5.9%;10至50萬元264家,占家庭農場總數的48.8%;10萬元以下227家,占家庭農場總數的42%。全市541個家庭農場共有勞動力2 188人,其中,家庭成員1 420人,常年雇工768人。由上述數據可知,家庭農場經營收入10-50萬元占全市家庭農場總數的49%以上,遠遠超過了普通農戶的農業經營收入水平。
3.發展后勁較充足。截至目前,全市家庭農場總數541個,其中安定區299個,占家庭農場總數的55.3%;通渭20個,占家庭農場總數的3.7%;隴西37個,占家庭農場總數的6.8%;渭源28個,占家庭農場總數的5.2%;臨洮121個,占家庭農場總數的22.4%;漳縣18個,占家庭農場總數的3.3%;岷縣18個,占家庭農場總數的3.3%。家庭農場發展數量逐步加快,發展空間充足,但地域間發展不平衡的現象仍然存在。
定西市家庭農場的發展仍然處于剛剛起步階段,在相關部門注冊登記,家庭農場規范管理及認定標準制定等方面還在不斷的探索過程中。由于宣傳培訓工作不夠深入具體,廣大干部群眾沒有深刻地了解到家庭農場的內涵,對家庭農場發展的政策研究不多,對發展家庭農場的意義認識不夠,廣大干部群眾思想認識水平不高,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家庭農場的進一步發展。
由于定西市山地分布較廣,機械化生產的程度不高,集中連片規模化種植的較少,規模化水平低,很難形成農業產業規模。一是由于受當地自然條件及發展水平的限制,定西市家庭農場起步晚,還處于初級培育階段,在發展規模、質量等方面還存在著不足。二是地域分布上,大多數家庭農場主要分布于經濟發展較好的縣區。三是家庭農場結構單一,經營范圍主要依托當地特色產業,以單一的種植業、養殖業為主,種養結合型僅89個,占家庭農場總數的16.5%。
政府引導及扶持進一步促進了家庭農場的發展。2018年省級示范性家庭農場得到了省級財政資金扶持,由于市縣財政資金困難,對家庭農場發展無財政資金預算安排。定西市多數家庭農場由于發展實力不強,在進一步經營發展過程中對資金需求量較大,急需各級金融部門的融資支持,但是由于家庭農場有效抵押物不足,金融部門融資門檻較高,難以獲得金融貸款。
家庭農場大部分由種植大戶發展而來,他們掌握的知識和應用新技術不多,對人才引進、品牌意識、抗風險意識不強,擴大再生產能力有限影響了家庭農場發展。
繼續加強對甘肅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培育發展家庭農場的指導意見》的貫徹落實,積極引導和鼓勵具有一定經營規模,并從事馬鈴薯、草牧、蔬菜、中藥材、花卉等領域的專業大戶,向家庭農場轉型,申請工商注冊登記,取得相應的市場主體資格。鼓勵和引導大專院校畢業生、高級職業院校畢業生、外出務工農民等群體回鄉創辦家庭農場。
督促縣區抓緊制定縣級示范性家庭農場認定管理辦法,指導家庭農場規范化管理,健全家庭農場財務收支記錄、生產管理記錄等監測管理制度。同時積極開展省、市、縣示范性家庭創建認定工作,加強對示范性家庭農場的政策扶持,提高自身發展能力和帶動能力,為農村“三變”改革提供強有力的載體。
緊緊圍繞特色產業和“一村一品”,著力培育從事種植、養殖、種養結合、產銷結合等不同類型的專業種養大戶,逐漸發展成為家庭農場。鼓勵和支持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農村實用人才和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發展家庭農場,真正打造一支綜合素質高、生產經營能力強、主體作用發揮明顯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