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向東
中共甘肅省委黨校 公共管理教研部,甘肅 蘭州 730070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關系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年大計,把“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作為總的目標要求,是我國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態“五位一體”中必須全面推進的一項系統性工程,“到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可見,鄉村振興戰略不僅是一個理論上的戰略,也是一個生動的歷史性過程,更是每個國人的行動指南,我們要把產業興旺作為實現鄉村振興的基礎,生態宜居作為提高鄉村發展質量的保證,鄉風文明作為鄉村建設的靈魂,治理有效作為鄉村善治的核心,生活富裕作為鄉村振興的目標,一定要鼓足干勁,千方百計,下大力氣,共同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生態振興、文化振興、人才振興、組織振興。而生態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維度和關鍵一環,在五大振興中具有引領作用,是實現鄉村高質量發展的根本保證,亟待推動全社會實現從發展理念、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都進行一場轟轟烈烈的綠色革命,不斷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順利實施。
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逐水草而居”的五千年農耕文明,形成了星星點點的小村屯、村落,由于地域的差異、自然環境的變化、社會環境的變遷以及村民世代不斷的努力,創造了許許多多、形式多樣的鄉村景觀,如農村、牧村、漁村、林村,擁有大量各具特色的水域、草場、林地、果園、花卉等,還因政治、宗教、民族、文化、人口、經濟、歷史等要素影響,形成了民族服飾、信仰、禮儀、節日慶典等各具特色的鄉村民俗文化,這些都帶有濃郁的傳統人文色彩,是人與自然長期作用形成的獨特農業景觀、聚落景觀和民俗文化景觀,是一處未經開發的處女地,是敬畏自然、順應自然、利用自然的智慧場,是生態建設的一大寶庫,具有廣闊的生態開發前景。
農民通過多樣化耕作,實現了幾千年地力不減的奇跡,就源于這種有機的循環理念,這不僅體現在種植業與養殖業之間,也體現在生產與生活之間,成為世界矚目的農業生態文化,也是現代農業發展循環生態的一個重要典范。
鄉村農產品從田間地頭延伸到餐桌案頭,中間過程沒有任何添加,是綜合利用的綠色產業鏈。包括食品貯存、加工,以及傳統的、豐富多樣、花樣繁多的食品加工制作過程,包括蒸、煮、煎、炸、釀、發酵等,形成了一整套燦爛的中華傳統飲食文化。同時,能夠很好地利用副產品及其廢棄物,如人畜糞便、秸稈、廢舊布料等,發展造紙、釀造、木工、剪紙、編織鞋帽、養殖業、肥料等鄉村百業,很好地實現了農產品的綜合利用,變廢為寶,減少了浪費、污染,是現代產業融合、綜合發展的原型。
由于相對封閉的生產、生活空間,流動性很小,特殊的生存環境,造就了我國廣大的鄉村社會形成了小而全的生產生活方式、思維習慣、生活習慣,來滿足鄉村生產、生活的多樣化的文化需要,如衣、食、住、行等,也孕育了各地均異、獨具特色的多樣化、多元化的生產生活文化,也有效地防范、分散、化解生產生活中各種各樣的潛在風險。產業興旺就是以滿足人民生產生活消費需求為目的,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實現多元化農業的規模化生產,多業并舉,堅持質量興農、效益興農、綠色興農。
傳統鄉村生活是自給自足、就地取材的,村民們長期養成了珍惜糧食、愛惜勞動成果、勤儉節約、拒絕浪費的良好習慣,以及物物交換的各取所需的交換消費方式,這種原始的低碳生活方式極大地避免了現代長途運輸、過度包裝、長時保鮮等對生態環境、人體健康、人身安全造成巨大壓力、破壞、安全,這正是人類傳統生態文化的智慧,是現代化進程中的一筆無比寶貴的精神財富。
盡管傳統鄉村農業有如此多的生態優點,但總體上是低水平、低質量、低效益的,隨著社會發展、科技進步、人口激增、土地短缺、生產力提升,傳統農業已經不能適應現代市場化發展的需要,在市場化分析,機械化、規模化生產,智能化管理,網絡化營銷面前,無論是產品種類、數量、質量、成本、效益等方面,傳統農業都是無法比擬的,急需進行全方位的改造升級,才能不斷適應現代高效農業、有機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需求。
鄉村是生態密碼的攜帶者,但鄉村生態振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絕對不是種花種草、植樹造林那么簡單,而是要倡導綠色發展理念,樹立大生態發展觀,以習近平總書記的“兩山論”為指導,以高質量發展為前提,以產業興旺為基礎,生態宜居為保證,鄉風文明為靈魂,治理有效為核心,生活富裕為目標,全面統籌鄉村各類優質資源,調動全社會一切可以調動的力量,在調節產業結構、轉生產、生活、消費方式、促進內生動能方面下功夫,處理好近期和長期的關系、供給和需求的關系、城市和農村的關系、發展與生態的關系、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不斷養成節約資源的良好習慣,優化保護環境空間格局,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把生態振興扛在肩上,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多措并舉,持之以恒,抓出效果、抓出成效。
所謂綠色發展理念就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倡導、堅持、貫徹綠色發展理念,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關系,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要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我們相依為命的生態環境,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鄉村群眾生活的新增長點、成為鄉村經濟社會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的支撐點、成為展現我國鄉村新時代良好形象的發力點,讓鄉村天藍、山綠、水清、環境更加美。
“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就是要徹底摒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也要反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一味地索取的彎路,而是要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新路,要清楚地認識到環境資本就是經濟資本、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形成自覺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的氛圍。
古人云:“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生態環境是我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本所在,任何脫離環境保護而搞經濟建設,都是竭澤而漁,離開經濟發展抓環境保護,都是緣木求魚。一定要解決好“兩山”矛盾,“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絕對不能為了“綠水青山”,退回到“靠天吃飯”的傳統農耕時代,更不能為了“金山銀山”而忍受著霧霾污水沙塵暴侵害的工業文明時代,而是要在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之間找到最佳結合點,創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綠水青山可以帶來金山銀山,綠水青山本身也就是金山銀山,這是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更高境界,是一種科學的發展觀,我們一定要認識到現在種的樹將來就是搖錢樹,當前建設的生態園將來就是幸福園,這是一種思想進步的過程、理念轉變的過程、經濟增長方式調整的過程、也是人和自然趨向和諧共生的過程。
費孝通先生所言,“我國傳統的鄉土、熟人社會所形成的社會結構和人際關系,無疑是鄉村生態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鄉村生態宜居的重要保障”。藍天白云、青山綠水、肥沃土地、新鮮空氣、宜人氣候、豐富物種等等只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村落、院落兩個生態循環圈是重要節點和能量交換場所,鄉村道路、教育、醫療、體育、水利、衛生、社保、物流、商貿、水電氣、通訊、金融服務等基礎設施的完善是人與環境、人與人社會關系的和諧和融洽程度的重要標志,是人生存的良好社會生態環境。低碳的消費方式、和諧的鄰里關系、綠色的閑暇娛樂活動、與大自然節拍吻合的慢節奏生活等,這種獨特的社會文化生態系統,是村民的美好向往,也為鄉村宜居生態建設提供了很好的范式。要建設好恬淡靜謐、優美宜人的美麗鄉村,是實現鄉村生態振興的必然要求,當前必須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隨著近幾年鄉村扶貧工作的開展和社會調研進一步的深入,筆者在走訪了多個鄉村之后,深深地感覺到鄉村科學規劃的滯后,大多數鄉村還沒有形成合理的空間生態布局,生產區、生活區、商貿區、生態區界線模糊、混亂,這是直接影響鄉村未來發展的一個重大問題,隨著鄉村振興的推進,問題可能會更加的突顯。盡管這幾年局部地區的村民居住條件有所改善,單獨一家感覺還可以,但是整體來看,效果很差,高的高、低的低、長的長,短的短、寬的寬、窄的窄,極不美觀。有些居民區道路寬窄不均,彎彎曲曲,路面上垃圾多,污水亂倒讓人很不舒服。急需要大力推行科學規劃,合理統籌鄉村空間布局,為將來的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現在大多數鄉村的產業都比較單一,產業結構不合理,雖然傳統的種植業、養殖業都是綠色的、低碳的、循環的,但沒有規模,效益低下。二三產業在大多數鄉村寥寥無幾,處于半死不活的狀態,經濟效益也談不上,個別鄉村有些特色產業,如土豆、辣椒、棗子、核桃、蘋果、人生果、羊、牛、豬等,都屬于傳統產業,品質不錯,但產量都不大,銷售渠道不多,常常是處于多收了三五斗的狀態,因此,要加大產業結構的調整,并對傳統產業進行升級改造,走一二三產業綠色化融合之路,不斷提高一二三產業的規模、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堅決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唱響綠色發展的主旋律,要因地制宜,宜山則山、宜水則水、宜林則林、宜果則果,打造特色農業生態產業,如休閑、旅游、民宿、觀賞、體驗等,轉變發展方式,積極開展有機肥替代化肥,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扎實推進養殖業畜禽糞的“治污”引領生產生活消費綠色化、低碳化、循環化發展,推動“智慧”農業領域應用,利用互聯網提升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水平,采用清潔能源,養成節電節水節能良好習慣,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建立完善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市場化運作、減量化處理、資源化利用、數字化管理、法治化保障的工作機制,實現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按照群眾接受、經濟適用、維護方便、不會污染的要求,合理選擇改廁模式,普及衛生廁所,鼓勵建設農村公共廁所;按照統籌城鄉生活污水處理、統籌改水改廁的原則,編制村鎮生活污水治理專項規劃;開展田園建筑示范,引導建筑師下鄉開展農房設計指導,打造體現地域特色的傳統民居;采取市場化運作手段,支持企業、服務公司、旅游公司等市場主體,采取認養、托管、建養一體等模式開展后期管護,有條件的可以探索建立物業公司,下大力氣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著力解決鄉村臟亂差污等“面子”問題。
整合產、學、研、推資源一體化動作,著力優化品種、提升品質,確保農業供給的質量,堅持以質量興農;整合做強、做大特色品牌,整體打造區域知名品牌,做靚品牌,以品牌強農,不斷加強品種品質品牌建設,全面提升鄉村生態農業供給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鄉村產品的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促進農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
尊老愛幼、守望相助、誠實守信、鄰里和睦等是傳統鄉村的優秀傳統;民間信仰、社會輿論、娛樂方式、地方戲劇、節日慶典、民間藝術、手工工藝等是鄉村的非物質文化,以家風、家教、家訓為內容的道德系統,以婚、喪、嫁、娶等為內容的風俗習慣,以及以禮尚往來、迎來送往為內容的人情禮儀,這些都是蘊含在物質文化基礎上的精神內容,是鄉村文化的重要體現,也是鄉村生態文化的重要資源,要遵循鄉村生態文化體系及其發展變遷規律,實現傳統與現代的融合,傳承優秀的家風、家訓傳統,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重視鄉村文化教育、勤儉節約、民主法制、移風易俗,并把城市文化、其他外來優秀文化逐步融入鄉村原有生態文化系統中,在碰撞與交融中、在傳承與保護中、在吸收與借鑒中發揚光大、使鄉村生態振興更具生機與活力。
總之,鄉村生態振興涉及農村的方方面面,農村美麗不美麗,環境友好不友好,宜居不宜居,直接關系到農民生活質量的提高,也是鄉村振興的保證,我們一定要以生態振興來改造傳統農業,以生態文化提升鄉村文明程度,將綠水青山逐漸變成金山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