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守衛,陳雪青,孫桂仁
中共民勤縣委黨校,甘肅 民勤 733399
民勤天然沙生植被是沙漠種植產品深加工的重要原料,隨著野生資源的日益枯竭,濫墾濫挖現象日趨嚴重,使脆弱的沙區生態雪上加霜。只有采取沙區植被人工栽培種植技術和科學的管理辦法,才能實現既保護沙區珍稀資源,又能滿足生產加工需求的目標。近年來,民勤縣通過大力發展沙區林業,培育出多種優良沙生植物,為民勤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飲食與醫療資源,以此為基礎發展起來的沙漠種植產業,通過產業鏈的帶動,為逐步實現沙漠增綠、農牧民增收、企業增效的良性循環,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找到了一條有效途徑。
防治土地沙化是民勤縣沙區林業建設的重頭戲,是維護該地區生態穩定、環境安全的重要工作。同時,沙區林業是沙漠種植產業的核心和基礎,有了植被才能有產業,植物越多越優良,產業發展越有后勁,其治沙功能才能更好地體現出來,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良性循環的目標才能實現。
民勤縣地處騰格里和巴丹吉林兩大沙漠腹地,境內沙漠、荒漠化面積14 364km2,各類沙生植物有數十種,灌木是其中的主導植被類型,常見的有梭梭、紅柳、琵琶柴、麻黃等。另外還有駱駝刺、沙蓬、甘草、羊草、堿蓬、蒿草等半灌木和草本植物。沙生灌木生長緩慢,一棵胸徑10cm的梭梭樹齡要有五六十年,大多數灌木萌蘗力強,只有通過及時平茬疏伐,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實現灌木的經濟價值。沙生草本植物耐旱耐堿性強,根系發達,生育期較短,能充分利用沙漠地區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及光熱等條件進行生長繁衍,有些一年生草本植物,生命過程十分短暫,一般只用4-8個月完成生命歷程。沙生灌木和沙生草本植物生長、開花、結實所需水分主要由冬季降雪而來,其次靠夜間水汽凝結和少量雨水。到了夏季,隨著植物蒸騰和地面蒸發日益加劇,沙層由表及里變得干燥松散,植物淺根暴露于地表,維持植株水分平衡只能靠深根吸收,當水分條件長時間不能得到滿足時,一些沙生植被就會死亡或休眠。大量沙生植物在沙漠環境中生存繁衍,對保持沙區生態穩定,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發揮了巨大作用。民勤縣域內的沙區植被總體上仍處于恢復階段,自我調節能力較弱,具有脆弱性、不穩定性和反復性,沙區林業建設任重而道遠,必須把區域內的林業建設放在優先發展地位,加快灌木林和沙生植物的培育,才能有效地改變縣境內日趨惡化的生態環境。
目前,民勤沙區林業建設主要有兩種模式,一種是免灌模式,由防風阻沙帶、機械沙障+灌木固沙阻沙帶、固沙阻沙灌草帶和外圍封沙育林育草組成。其中防風阻沙帶,位于綠洲同沙漠交匯地帶;機械沙障+灌木固沙阻沙帶,在防風阻沙帶的外側;固沙阻沙灌草帶,不設沙障,保持半流動的沙面,對機械沙障+灌木固沙阻沙帶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這三重林帶主要是在流動沙丘迎風坡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二以下,密植沙柳、花棒等耐風蝕、耐沙埋、固沙力強的灌木,直接造林,以降低風速,固定沙丘。封沙育林育草帶處在體系的最外圍,在背風坡下部至丘腳丘間低地,因風蝕較小、水分條件較好,栽植高桿柳、楊樹、樟子松等喬木或喬灌混交體,阻擋沙丘流動。
另外一種是灌溉模式,這種模式的不同之處在于增加了灌溉固沙阻沙帶,灌溉固沙阻沙帶將成為體系中的主要部分,目的在于提高沙漠林帶的成活率,加大對林區的保護力度,由于該體系采用滴灌方式供水,不會影響到居民生活和工農業用水。這兩種沙區造林模式巧妙利用流動沙丘的風蝕動力學特征,具有固定流動沙丘,且逐步消減沙丘高度的功能。
沙漠種植產業是指在沙區利用生物機能,采用高新技術,對一些具有沙漠特質的產品,經過人工培育和科學管理,使其不斷發展和再生,通過資源合理利用,形成以產品生產、加工和經銷為主要內容,具有一定規模效益的產業體系。通俗地說就是集沙漠防治、沙區生態恢復與沙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于一體的產業體系。為實現沙區“生態改善、生產發展、農民增收、企業增效”目標,促進沙區生態脫貧和產業致富,必須合理開發利用沙區資源,因地制宜發展沙漠種植產業。
經過多年的摸索與創新,民勤初步形成了三大沙漠種植產業:即以蓯蓉、鎖陽、甘草、枸杞、苦豆等為主的中藥材加工業,以葡萄為主的有機釀酒和果汁加工業,以肉羊為主的現代養殖業。
1.積極探索沙漠中藥材產業。近年來,民勤以縣域東、北面流沙區域為重點,連片營造以梭梭為主的防風固沙林,建立了梭梭接種肉蓯蓉示范基地。以綠洲外圍東、西、北三面固定、半固定荒灘沙地為重點,建立了人工飼料林草基地。以沿沙區域壓減退出耕地、棄耕撂荒地、閑灘空地為重點,因地制宜發展苦豆子、甘草、枸杞等中藥材,建立起沙生藥材示范基地。其次是充分利用沙漠野生食用植物種類繁多、品質優良、開發價值高的資源優勢,開展沙蔥、沙棘、沙米等沙生食用植物的引種和人工栽培,擴大產品生產規模,提高產品檔次,逐步實現沙產品的長年均衡供應,形成產業化發展格局。
2.因地制宜發展戈壁農業。民勤綠州邊緣近沙地帶存在大量戈壁荒灘,這些地方綠洲、鹽堿灘交錯分布,農村居民點、耕地及低覆蓋草地斑塊密度較大,戈壁耕地及鹽堿地占優勢,草地退化與耕地碎片化嚴重。為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大力推廣滴灌、滲灌、無土栽培、組織開發等高新技術,發展日光溫室、大棚栽培、小拱棚栽培等設施農業。同時,在確保生態防護效益的前提下,開發和生產品種多樣、品質優良的戈壁林果資源,在交通便利,土壤、水分條件相對較好區域,選擇適宜的戈壁林果品種,集中連片種植,營造以釀酒葡萄、紅棗、枸杞為主的特色林果林。推廣“企業+基地+農戶”生產經營模式,扶持龍頭企業做好特色林果的精深加工。
3.適度發展沙漠現代養殖業。民勤綠州邊緣沙區具有人口稀少、通風好、無疫病的的天然優勢,是大規模集中養殖的最佳場地,可以依托區域內的牧草資源和秸桿資源,大力發展畜禽養殖業。同時,充分利用綠洲邊緣的棄耕地、沙荒地和壓減退出耕地,選擇優質飼草品種,發展飼草種植,建立人工草地系統,并抓好草產品深加工,促進飼草產業化建設。
沙漠種植產業的發展比防水治沙難得多,既要順應自然規律,珍惜資源、因害設防、保護植被的多樣性,又要堅持原則、科學經營,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
1.開發利用沙漠與防沙、治沙的一致性。發展沙產業要以防沙、治沙為前提,首先要解決怎么防沙、治沙的問題,在此基礎上因地制宜發展沙產業,兼顧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防、治、用、管有機結合,真正實現“沙漠增綠、農牧民增收、企業增效”的良性循環。
2.節水為先。為確保沙產業的永續發展,必須大力推廣噴灌、滴灌等先進節水技術,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同時,建立封育禁牧自然保護區、水源涵養林區等過渡地帶,完善上游分水機制,保持水的用補平衡,努力走出一條“多采光、少用水、新技術、高效益”的用水之路。
3.科技優先。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科學技術決定沙產業的命運,科技創新是沙產業的生命線。目前沙漠種植產業基本上還是處在傳統的、粗放的發展階段,由于是在生態環境脆弱、氣候條件不利的情況下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條件差、困難大、沒經驗,這與建設知識密集型、高科技沙漠種植產業的要求有很大差距,因此,在防、治、用、管過程中,要始終依靠科學技術,不斷進行試驗和探索,總結和借鑒國內外的經驗教訓,不斷探求沙區開發的自然規律,使沙漠種植產業真正成為陽光產業、綠色產業、黃金產業。
沙區林業建設復雜而艱巨,必須嚴格按照生態學、生物學、工程學、系統學的要求指導工作。同時,沙區林業建設發展到一定階段必須有后續產業的拉動、經濟效益的驅動,要將沙區林業建設工作在沙產業發展過程中的產出效益,讓社會和群眾看到沙區林業工作所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好處,提高沙區林業建設的社會認同感。
自古以來,民勤沙漠地區的農牧業生產就依附于大片樹木和稀疏草坪,把可以食用的樹木枝葉作為家畜生存的養料加以利用,尤其在旱災、畜草枯竭、寒冬厚雪遮蓋草坪等災患來臨時,樹木枝葉就變成家畜最主要的救命飼料。因此,在加大對現有沙區灌木林保護的同時,更要結合實際加大灌木林培育力量,迅速增加沙漠裸露地域的灌木遮蓋,高度重視灌木原料林、經濟林、家畜養料林、藥用林的研發工作,挑選適宜的樹種加以培育。加快良種基地建設,做好引種馴化工作,引進一些與現存樹種相比蓄水保土、防風固沙等性能更好或經濟價值更高的外來灌木樹種。沙生植物還是沙漠種植產業發展的前提,沙生植物的數量和質量直接影響到加工產品的數量和質量。我們要認識到沙漠種植產業是農業型產業這一特質,更加注重沙生植物培育這個根本,重視品種選育、品種改良,實行科學種植,不斷提高沙生植物的總體水平。不能沙地上長什么就加工利用什么,而是要下大力氣悉心研究沙生植物,挖掘其生存的習性和規律,只有這樣沙漠種植產業才會有希望。
錢學森提出“將治理蘊含于開發之中”的沙產業指導思想。他通過分析沙區農業氣象資料、土地資源特征,指出沙區不僅具有對農業生產的制約因素,也具有獨特的自然優勢,關鍵在于如何利用這種優勢,克服不利因素,換一種角度看沙漠,沙漠也是一種資源,是一座寶庫。這一觀點為科學認識沙漠提供了理論依據,提出了一個全新的沙漠觀,也為民勤防沙、治沙、管沙、用沙指明了方向。依據沙產業理論,用科學技術經營管理沙漠,寓防治于開發利用之中,從而有效解決防治任務重而投資不足、投入高而產出低的問題。民勤近些年的實踐證明,發展沙漠種植產業,能夠改變傳統的農、牧業生產方式,變廣種薄收為少種多收,變粗放經營為集約經營,進而促進農牧業生產的基地化、工廠化、科學化。因此,在全縣沿沙一線大力發展沙區林業,實施以灌木為主,灌草接合、灌草喬接合的造林引導方向,遵循林業生活的自然法則和經濟法則,以產業利用帶動商品林培養,有序、健康地發展沙漠種植產業,大力扶持以沙區資源為原料的龍頭公司,以此來推進民勤現代農業建設,加快農民脫貧致富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