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銳,宋 揚
(吉林師范大學,吉林四平 136000)
錯別字,顧名思義是指錯字和別字。別字在古代也稱作“白字”。所謂“白字先生”,就是經常讀錯字或寫錯字的人。錯別字是錯字和別字的統稱,錯字指的是無中生有,即在字的筆畫、筆形或結構上寫錯了,似字非字,這稱之為“錯字”。如有人將“染”字右上角的“九”寫成了“丸”,將“曳”字的右上角多寫了一點,或者將“濾”下面的“心”寫成了“業”,這些都是錯字。所謂別字指的是張冠李戴,本該用某個字,卻寫成了另外一個字,這稱之為“別字”。錯字一般是由形體相似的筆畫或部件的相互影響造成的。而造成別字的原因要復雜一些,形近、音同(音近)、音同(音近)形近、音同(音近)義近都會造成別字,這里就不一一列舉。
繁體字,也稱繁體中文,歐美各國稱之為傳統中文(Traditional Chinese),一般是指漢字簡化運動被簡化字所代替的漢字,有時也指漢字簡化運動之前的整個漢字楷書、隸書書寫系統。
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第二章十七條明確規定:“有下列情形的,可以保留或使用繁體字、異體字:(一)文物古跡;(二)姓氏中的異體字;(三)書法、篆刻等藝術作品;(四)題詞和招牌的手書字;(五)出版、教學、研究中需要使用的;(六)經國務院有關部門批準的特殊情況。”除此之外,各行業單位不得濫用繁體字。”2001年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實施明確規定國家推行規范漢字,同時也明確保留或使用繁體字的范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以法律形式確定了普通話和規范漢字(包括簡化字和傳承字),作為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地位。由此可見,繁體字在公共服務行業的使用,應當符合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規范和標準。
所謂的“舊形字”是與“新字形”相對應的。60年代以前,我國印刷體的各種字體之間在字體上存在著某些差異,對印刷業和編輯工作帶來了十分不便,更不利于社會文化的統一發展,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文化部漢字字形整理組于1964年5月編成《印刷通用漢字字形表》,在1965年1月印成樣本下達各地。該表共收字6196個,在筆畫數、筆形、筆順和部件組合類型等方面規定了每個字的形體,為漢字印刷和漢字書寫教學提供標準。本文以《語言文字應用規范手冊》中的《新舊字形對照表》為依據。
我們此次調查共12人,為期7天,分為4組,把四平市主城區鐵東區與鐵西區,自東起郵電街,西至迎賓街,南起四平商業學校,北至公園北街的14個社區88條街道998個牌匾用字進行拍照走訪調查。有的水果店把打折的蘋果,寫作“平果”,把草莓寫作“草毒”,把荔枝寫作“力枝”;某小飯館把菜名“苜蓿柿子”寫作“木須柿子”,把宮保肉丁寫作“宮包肉丁”,把涮羊肚寫作“刷羊肚”。以上說明小的水果店及小的飯店里的服務人員的文化水平不高,文字使用能力薄弱,飯店管理人員對文字使用意識不夠重視。
這一現象在調查中比較常見的多是店鋪名稱,有的為了醒目,如把“發如雪”美化為“髪如雪”,以此繁體字凸顯頭發的形象和生動性;有的把“書屋”牌匾用作“書屋”,用繁體字“書”增加自身文化氣息,這其實使一家托管機構;還有的藥店把神農寫作“訷農”,用書法體表明與眾不同。
這一情況多見于時尚酒店、美容院、休閑會所、飯店、汽車美容等機構。如,將“悅美養生會館”,漢語詞匯“越美”寫作“悅美”,表明商家對顧客心理的了解,吸引顧客;有的將“水煮魚”飯莊寫作“水祝魚”飯莊,名詞用作動詞;還有將足療店用“郝健康”,代替漢語詞匯“好健康”,因為老板姓“郝”,說明了老板起名的聰慧之處。
筆者通過對比發現四平市使用規范字的標牌是占絕大多數的,這體現了社會用字的規范使用占主導位置以及良好的發展趨勢,同時也是因為大多數商家都意識到標牌廣告的規范性表現了商家的“門面”和水平,是商家的名片,所以很多老板不希望因為錯字被人貽笑大方,基于這種原因,絕大多數商家都很重視的漢字的規范使用。加上很多店面都是加盟或者分店,所以加盟商和分銷商都會沿用總店的規范字樣,大到肯德基,小到九星川椒麻辣燙都是如此,所以出現不規范用字的幾率要小一些。但是盡管如此,使用不規范字的現象依然存在。筆者在走訪調研和針對現象深入的挖掘,大概總結出以下幾個成因。
四平,吉林省地級市,地處松遼平原中部腹地,遼、吉、蒙三省區交界處。四平是吉林、黑龍江及內蒙古東部通向長三角和京津冀必經之地,是東北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和物流節點城市。四平市幅員14323平方公里,人口320.4萬,其中市區面積1100平方公里,人口62.5萬。考慮到地域特點,四平市屬于重要的交通樞紐,城市人口流動性大且駁雜,改革開放后經濟的穩步發展,使得四平市商品貿易量逐年增加,從這一因素上我們能夠獲知,交通樞紐使得商品經濟越來越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了城市商業領域,但從四平市發展來看,目前四平市的經濟文化發展中心仍然保持在鐵西區,且向鐵東區逐漸發展,以求城市東西共同發展,但是鐵西區商業較為發達這是目前不爭的事實,大型商超,品牌商店等對文字使用規范更為重視的商家集中在鐵西區,而個體商戶,小型商店等不太重視漢字規范使用的商家則分布在鐵東區較多。這種城市的發展不均衡,也對城市商業用字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大商家更加重視商店漢字書寫規范的使用,故文字規范使用更高一些,小商店更在乎的簡便,很多店家認為漢字寫出來體現出相應的意思就可以了,不愿意對所用標牌廣告的漢字進行深究,所以漢字規范使用方面并不是特別重視。
改革開放帶來了城鎮一體化進程的持續發展,將農業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的解放,使得進城務工人員激增,四平市各城鄉街道涌現出特別多的商店。隨著經濟發展和人們不斷的努力,很多進城務工人員形成了從務工到開店的角色轉變,但是因為店主的文化水平有限,很多人對商業用字規范不了解、不重視,在與其溝通過程中,他們認為改變現有不規范的用字情況很麻煩,甚至是“小題大做”這種觀念對文字規范使用產生了十分不利的影響。
隨著科技發展,網絡時代悄然成為了社會這個時期的代名詞,人們對電腦和手機的使用率遠遠超過了對紙筆的使用,拼音輸入法的讓文字傳播更加方便,但這也在一方面使得越來越多的人“提筆忘字”,另一方面,手機和電腦的鍵盤輸入有記憶功能,這就使得很多人隨手寫出的字并不是正確的而不自知。另一方面,網絡文化的崛起,使得很多網絡新名詞的使用和推廣越來越多,但是這種使用未必是規范和科學的,這就導致很多人在不了解的情況下接受了非規范的文字使用,久而久之,成為了沖擊漢語規范使用的又一阻力。
一方面,建議相關部門應該對于四平地區的大小街道進行走街串戶的正確引導和宣傳,提高官方正面的宣傳力度,讓越來越多的人能懂得規范使用商業用字是城市發展的必要條件。同時,用廣場宣傳、進入商超店面分發傳單等方式將官方規范用法廣而告之。針對商戶宣傳牌匾的錯誤用法正面引導,有效的宣傳,推動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統一性。另一方面,建議有關部門在工商營業執照等證件辦理過程中,對商戶店主進行漢字規范使用的宣傳和引導,運用官方的推動力量促使宣傳廣告用語得以規范。
加強普通話的宣傳,特別是每年九月份第三周的推普周,充分利用電視、廣播等大眾媒體、城市標語、學校陣地、廣場宣傳的多種方式多種渠道大力宣傳“國家推廣普通話,推行規范漢字”,提高四平市市民使用規范用語用字的意識。
建議相關部門應該針對漢字錯誤使用商戶進行相關培訓,鄉鎮相關部門更要加大漢字規范使用的培訓力度,在文化水平相對偏低的地區讓很多犯錯誤而不自知的店家商戶能夠明白錯誤的漢字使用,對商家的發展是起到阻礙作用的。政府機構和教學行政機構,可以不定期組織檢查指導,向普通百姓說明錯字、別字、二簡字等基礎語言文字及使用常識,進而提高廣大人民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和熱愛,達到規范使用的目的。
對于職能管理方面,建議相關部門應該針對不規范用字的商家加大監督和管理力度,正確的宣傳和引導后,如果商家能夠正確的規范的使用文字,則給予一定的鼓勵;如果商家對于錯誤的書寫使用不予改正,則給予一定的處罰。我們一定要明白,處罰不是目的,能夠促使店面廣告牌匾文字的規范使用才是我們監督管理的目的,從而達到“利于文化推進經濟發展,通過經濟反哺文化進步”的雙向態勢。
綜上所述,我們通過調查分析了四平市主要街道牌匾用語用字的目的,調查方法,參照依據的語言文字法律法規,發現了一些不規范的用語用字現象并提出合理化建議和對策,以期對四平市城市用語用字問題得到解決,提升四平市城市文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