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伯玉
(中國計量大學,浙江杭州 310018)
幸福具有主觀性,每個人對幸福的追求都有所不同。改革開放的大門豐富了我們物質與精神生活;科技的迅猛發展改善了我們觀察與認知世界的方式;信息的便捷傳播促進了文化的交流與借鑒……處于這樣一個多元化的社會環境中,大學生對幸福的感悟和認知社會出現扭曲與消極。
首先,當代社會思潮的多元化豐富了大學生的認知結構,大數據信息時代的更替激發了大學生的創新意識,物質的極大豐富也影響著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特別是處于敏感階段的大學時期,往往容易受到拜金主義、功利主義、享樂主義等消極價值觀的沖擊,從而改變他們對幸福的認知和追求。其次,社會上驕奢淫逸和貪污腐敗的一些不良現象仍然存在,使當代大學生難以進行自我心理調整并形成積極穩定的幸福認識,難以形成自我認同。
高校對于培養大學生積極向上的幸福觀以及對于當代大學生幸福觀教育的投入還遠遠不夠。一方面,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往往以目前的主流社會意識形態為核心,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其樹立合乎政治的正確價值觀。另一方面,高校在大學生幸福觀教育方面開始的課程與實踐活動很少,往往只是設置心理咨詢室來輔導學生心理、情感等于幸福有關的一些問題,大學生的幸福觀教育被忽視和淡化。總的來說,高校目前對幸福教育體系的規劃和構建還不夠完善,對幸福觀教育課的專業性和針對性還不夠強。
家庭是大學生避風的港灣和心靈的驛站。當代大學生大多為獨生子女,父母認為傾其所有滿足孩子各方面的欲望就是給予孩子幸福從而導致對孩子的溺愛,忽視了對孩子創造幸福和感悟幸福能力的培養。另一方面,父母可能由于受多元化思潮觀念的影響,忽略了孩子在其成長過程中遇到的一些挫折與挑戰,給予孩子的更多的是物質上的關愛,缺少了精神上的關愛。在這樣家庭環境下所成長的孩子,在人生道路、及價值觀念的選擇上,在幸福生活、追求幸福的途徑中,在道德品質、素質教育的養成中,容易出現偏差和缺失,著對于加強當代大學生幸福觀教育是一項不小的挑戰。
社會、高校、家庭這三個方面對大學生幸福觀教育的額影響方面只能是輔助的作用,更多的、主要的還是大學生自己。當代大學生所處的這個時代是社會轉型日益加劇的時期,面對從多的物質誘惑,有些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和社會心態出現了些許困惑。大學時期作為人生歷程中的一個關鍵時期,大學生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進行自我心理的調整和角色的轉換,形成穩定的人格系統。大學生群體更多的強調現在,歷史意識感弱,心理承受力弱,價值觀和社會心態的困惑,導致心無所依。存在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這些問題和困惑往往都是大學生個人原因主導,良好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對于加強當代大學生幸福觀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社會環境與人道德品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良好的社會環境有助于良好品行的塑造。所以,弘揚社會主旋律,傳播社會主流意識形態,以及提升社會公共教育、就業環境,有助于培養當代大學生的責任感,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從而形成積極向上的幸福觀。
加強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倡導主旋律,豐富大學生的精神世界。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由統治階級所主導,與人民大眾相結合,有組織、有選擇、有紀律地傳授給人們的一種形式。當代幸福觀教育的主流意識形態包括馬克思主義幸福觀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馬克思主義幸福觀為我們提供更深刻的理論基礎,只有充分挖掘理論基礎,我們才能把握幸福觀的內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我們提供了更廣闊的實踐平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建設目標,反映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豐富的實踐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作出重要論述,為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實踐指明了努力方向。我們要以馬克思主義幸福觀為理論基礎,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指導思想,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實踐平臺,將幸福觀教育融入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之中,將掌握的理論知識與具體實踐相結合,培育自己積極向上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把思想付諸實際,從而提升自己的幸福感和滿足感。
改善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環境,提供物質保障。很多高校畢業生在職業選擇時一方面想要時間自由,另一方面又想要高新和空間,完全沒有考慮自身所存在的價值。馬克思認為:“在選擇職業時,我們應該遵循的主要指針是人類的幸福和我們自身的完美。”對于即將邁入社會的畢業生來說,職業選擇是一項具有挑戰的任務,社會中各種職業的特點和需求能不能及時反饋給學生;高校有沒有針對就業開設專門的課程;學生自己有沒有深入挖掘和分析自身的特點和需求等等,這些都需要改進和完善從而增加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機會。首先,政府管理部門應該健全法律法規,對非法牟利的行為加大打擊和處罰力度;其次,高校應該暢通就業渠道,加強對高校畢業生職業選擇方面的指導;最后,大學生自身要樹立積極的自主擇業觀,奮斗在前,奉獻在先,不能一味地追求金錢和自由,在奮斗過程中實現自我價值,在奉獻過程中創造幸福、體驗幸福。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并稱為教育的三大支柱。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春節團拜會上說過“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
處于轉型期的當代中國社會,人們的價值觀在各種思潮的影響下正在悄然發生轉變,家庭教育的地位正在下降,重智輕德成為當代家庭教育的普遍趨向,造成我國家庭教育存在種種問題。我們要明白,家庭教育對于幸福的形成和發展具有很強的作用。首先,要強化家庭幸福觀教育理念,當代大學生以獨生子女居多,因而在他們成長過程中,幸福觀的形成多依靠父母言傳身教。家長在引導子女樹立“付出才會有收獲”的奮斗幸福觀的同時,也要及時放手讓其成長,讓他們學會面對困難和挑戰,培養他們的堅強意志和責任意識。父母要讓孩子明白幸福是靠自己創造出來的,而不是坐享其成;幸福是在于別人分享的過程中感受到的,而不是自私自利;幸福是在幫助和關愛他人的行為中獲取的。父母用榜樣的力量來為孩子體會幸福的來源與創造幸福的過程,通過良好的家庭教育理念,使孩子在不同階段感悟不同的幸福。
其次,優化家庭教育的方式,溝通是家長與子女最直接的交流方式,在交流過程中要塑造一個平等形象,以朋友的方式對孩子進行教育。讓孩子在交流中感到尊重與平等,而不是一味地斥責和毆打,這樣孩子的逆反心理會使其反感與對抗父母的教育。家長要會運用藝術性的教育手段,生動、形象、準確地表達自己想要傳達給孩子的正確價值導向與原則,富有藝術性的教育手段使得教育模式更貼近生活,更符合孩子的心理,從而促使其養成良好的習慣,形成積極的價值觀,將外在約束力轉化為內在動力,并且加強幸福觀框架的構建。
最后,提高家庭成員的素質。榜樣的力量可將抽象的道德認識具體化、形象化,可以引導孩子按道德行為準則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在家庭教育中,孩子會觀察并模仿父母的言行舉止,父母這時就會起到一個帶頭的作用,他們的一舉一動都在影響著自己的孩子。在這個階段中,父母發揮了榜樣的示范引領作用。所以,家長必須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水平以及科學文化素質。父母的良好品行會促進子女優秀品質的形成,父母良好的自律要求會培養子女很好的責任心。而當代大學生作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父母只有提高自身的科學文化素質,才能在某些方面和子女達到共識,家長只有樹立自己積極的幸福觀才能更好地與子女交流。父母為孩子創造和諧的家庭環境,樹立良好的榜樣,塑造良好的個人形象,從而促進孩子積極幸福觀的形成。
人往往改變不了周圍的環境。人們只有發揮主觀能動性,通過實實在在的行動,利用規律創造條件,才能創造美好的生活。大學生并不能改變當代社會環境,他們只有加強自我教育,通過實踐來正確地認識幸福和理解幸福,在行動發揮主觀能動性,在感悟幸福中創造美好生活。
首先,加強品德修養,提高幸福能力,幸福與道德是互相作用、互相影響的,良好的道德修養有助于促進大學生幸福觀的形成,而良好的道德修養養成卻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僅需要大學生通過系統地學習與道德相關的知識,而且需要大學生內心形成自己的道德評判標準。大學期間開設的四門思想政治理論課為大學生提供了知識體系,并且促使他們對目前主流意識形態和道德準則有一個大致的了解,為他們建立了正確的信仰,正確的信仰也是道德的具體體現。當代社會的道德信仰為大學生創設出一個表現自己的精神空間,大學生要將個人幸福與社會幸福、創造幸福與享受幸福相結合,并形成良好的道德修養,依據所處環境的特點,調整自身以滿足道德評價的標準,不斷完善自己的幸福觀。
其次,磨煉意志品質,提高抗挫能力。人生路中難免會有磕磕跘跘,挫折與挑戰是避免不了的。大學生在面對困難和挫折時,一定不要感到失魂落魄,即使有些負面情緒涌上心頭,也不要就此放棄和灰心,要將壓力轉化為動力,大學生應該用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遇到的一切困難挑戰。要用矛盾的普遍性去觀察事情,挫折和成功是對立面,也是共同面,遇到挫折不拋棄、不放棄,主動與身邊人交流或者尋求幫助。所以當我們身處困境時,要放平心態,切記大喜大悲,所有問題都有解決辦法,只是暫時還未想到。無論順境還是逆境,我們都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做到從容面對,從中總結經驗,努力克服困難,磨煉意志品質,從而提高對抗挫折的能力。
最后,投身社會實踐,增強社會責任意識。大學生社會實踐有利于大學生了解國情、了解社會,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當代大學生,大多是在書本知識中成長起來的,對我國的國情、民生了解甚少,缺乏社會的歷練,社會實踐在大學生學習生涯中扮演著不可磨滅的角色。積極投身社會實踐,為社會多做奉獻,從實踐中體驗與傳遞幸福。大學生可以利用閑暇之余參加幾次志愿者活動、公益活動,這些社會實踐有助于大學生實現自我需求的滿足,對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在參與這些實踐的過程中,不僅培養了大學生的奉獻精神,更多地激發了其明白責任與擔當意識,提高大學生對當代社會的全面認知。大學生在為他人創造幸福的同時,自身也能感悟到幸福的真諦。
幸福教育是素質教育的一個方面。培養當代大學生積極的幸福觀是高校所面臨的一項挑戰。新時代,新使命,新征程。要從社會、高校、家庭三個方面來加強當代大學生幸福觀教育,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為我國培育新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