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景
(蘇州科技大學天平學院,江蘇 蘇州 215011)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培養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培養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總書記強調:立德樹人要在厚植愛國主義上下功夫,兼顧理性、博大、包容品格的愛國主義,是社會發展的寶貴財富,是中國夢本質的體現,高校要加強的愛國主義教育,增強做中國人的底氣和骨氣,營造和平穩定的國內國際環境,以便更好地建設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
立德,就是教育堅持德育為先,通過正面教育來感化人、引導人、激勵人;樹人,就是教育要堅持以人為本,通過合適的教育來改變人、塑造人、發展人。立德樹人基本含義是在培養學生過程中不僅要傳授知識、培養能力,還要加強道德教育,引導學生繼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個人品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社會公德的建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非觀,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1]。
愛國主義具體表現為廣大人民群眾對自己祖國的深厚感情,是一種強烈熱愛祖國的心理品質和價值認同。愛國主義作為一種崇高而神圣思想情感和道德規范,是社會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共同意識體現[2]。具體地說,愛國主義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從情感依附層面講,愛國主義是對家鄉、國土的認同感、歸屬感和自豪感,是對生養自己的祖國大地的無比的忠誠與熱愛的感情;2、從政治層面講,愛國主義體現在維護長治久安、擁護國家和平統一;3、從思想道德層面講,每一個人都應當自覺和認真履行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和傳承祖國優秀文化的責任或義務,維護國家利益;4、從人生價值層面講,愛國主義體現在對祖國的熱愛,報效祖國的決心和骨氣,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為人生價值的最高實現形式;5、從實踐層面講,體現在個人日常的行動中凸顯的愛國情感,實踐報國,把愛國之情、報國之情統一起來。
研究和教育是高校兩大基本職能,基于立德樹人的愛國主義思想,應深入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體系,打牢共產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礎,構建立德樹人理論的邏輯與方法論。中國精神、中國力量、中國價值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和道德滋養。
以高校輔導員為主體的思想政治教育隊伍是青年學生愛國者教育的組織者和實施者,其素質直接決定著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廣度和深度。構建政治素質、專業素質、作風紀律的一體化學生教育管理服務體系,營建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環境,是愛國主義教育出成效的關鍵。
其次是重視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師資隊伍建設,實現全方位、全過程開展愛國主義教書育人,需要發揮以理論課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在注重言傳身教的同時,加強教育理論與教學實踐的創新,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相結合。在教學過程中全面解釋愛國主義在當今時代的具體含義、愛國主義的時代特征和價值體現,不斷地加大社會正能量的宣傳與教育力度,形成以學工、團委、教務、理論課教師等相互依托、多方聯動的全方位愛國主義育人網絡。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青年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原理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愛國主義教育的主渠道,是幫助大學生樹立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主渠道,是高校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培育的主陣地。主要任務就是教育青年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有關愛國主義精神的內涵基本原理、觀點、立場和方法,使馬克思主義愛國理論內化為大學生的信仰;正確把握、準確判斷國情、世情,分析與解決大學生自我價值實現過程中遇到的現實問題,將大學生個人愛家與愛黨愛國相結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旗幟,矢志不渝地為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而努力奮斗。
強化有關大學生愛國主義的理論課教學,一是要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顯性教育作用,用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愛國主義精神武裝大學生頭腦,堅定對共產主義的信仰,強化愛國主義情感認知。二是加大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改革和教學研究力度,根據愛國主義理論與現實的需求,及時采取多樣式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豐富教學內容,用立德樹人內容占領高校講臺,凸顯愛國主義精神。三是愛國主義教育中遵循全方位育人的理念,發揮各個課程所蘊含的的愛國主義教育功能,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導作用和專業課程的輔助作用,努力構建多層次、寬領域和全方位的愛國主義教育課程體系。
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時,將立德樹人思想融合于活動中,使高校學生在參與活動過程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接受到立德樹人教育,進而影響著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1、開展校園特色品牌活動,思政教育活動中舉辦有關愛國主義方面的主題演講、學術講座、文藝活動等,發揮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2、加強學生社團建設,把愛國主義教育內容融入社團活動中,尤其利用重大節日、重大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紀念日等為活動的契機,組織學生群體進行以愛國主義為主題的第二課堂活動,為學生領略愛國主義思想提供廣闊舞臺;3、選樹一批表現優異、思想高尚、正能量的先進典型,利用身邊榜樣來教育學生更具有吸引力,更能引起學生對于人生態度、生活信念的深度思考,激發愛國熱情。
此外,網絡在現代生活中已成為青年大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載體,新興媒體科技平臺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屬性,對社會輿論的形成與擴散起關鍵作用。正是由于它的時效性、普遍性以及豐富性,為高校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開創了一個優質平臺和新的引導途徑。思政教育工作者應該將傳統的顯形教育與虛擬的網絡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興媒體,積極開發網絡資源,創新教育方式和方法,傳播愛國主義的相關知識,使愛國主義教育方式由靜態教育走向動態教育、平面教育走向立體教育,切實增強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愛
總之,重視立德樹人導向下的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是在新時代背景下大學生這個群體成長成才培育中必不可少的關鍵一環,是引領時代中國復興夢的強大法寶。高校要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和加強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在提升專業素質的同時把每一位大學生鍛煉為德才兼備的人,把濃厚的愛國主義情懷轉化成愛國行動,認清踐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性,以新的觀念和思維去思考愛國主義精神的踐行問題,讓愛國主義思想和精神代代相傳、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