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里耶秦簡被李學勤先生譽為21世紀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是研究秦代歷史和文字的重要的出土文獻。秦在書同文政策下推行小篆的使用。說文解字是研習小篆重要的傳世文獻,其中說文部首是《說文》一書類聚字形,分類意義的核心,有清一代有眾多傳寫本。本文嘗試從文字識讀功能和書寫需求的區別所導致的文字動靜態的不同的新視角去審視這兩種文獻。
關鍵詞:里耶秦簡;說文部首;識讀;書寫
中圖分類號:K87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19) 30-0001-02
一、引言
出土于湘西的里耶秦簡,總數量巨大,達到三萬六千多枚。是研究秦代歷史、文字學,秦代墨跡書法的重要出土文獻。里耶秦簡里極少有完全小篆風格的的書寫式樣,絕大多數的字體書寫樣式是篆隸意兼備的,其中篆意多于隸意的簡片占到總數的一半以上①。
東漢經學家許慎在永元十二年(100)撰成《說文解字》-書,取小篆為正字,通過540篆書部首書統領編排全書。是我國第一部體例完備的字典,對后世影響巨大,至今仍是人文學科查閱相關文字的必備參考書。有清一代尤其注重對說文的研究。眾書家書寫了諸多版本的說文部首作為普及文字研究的材料和書法臨習的范本。本文希望嘗試從書寫和識讀相結合的新角度去觀察對比其中的異同。
二、文字識讀和書寫的矛盾
(一)可以嘗試以動靜態相結合的新視角看待文字
文字學的研究是以文字資料的識讀為基礎的;書學重視的是書寫過程。文字學對于文字的研究,依靠的是靜態的材料,無論是傳世文獻還是出土文獻,其上的文字都是以一種書寫完成態的方式呈現給研究者的。文字研究是從書寫的結果作為起點進行的。學習書法的過程對于文字資料的解讀方式卻有時是相反的。書寫的過程稍縱即逝,古人沒有影像資料的存留;我們無法直觀的去看到書寫的過程。根據自身的書寫經驗和前人描述經驗,依靠靜態的文字所呈現出的信息,去推斷動態的書寫過程,這是學書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將這兩點結合,可以解讀出文字的更多信息。
(二)識讀的需求是靜態的,書寫是動態的
文字的靜態和穩定性是出于易于識讀的需要;動態和變化是為了更為便捷的書寫或刻畫文字時所產生的無法避免的不穩定因素。動與靜是寫和識過程中的矛盾。
從文字的識讀功能來看文字,它是靜態的。文字是是傳遞信息記錄信息的符號。一個字就是一個信息載體,是承載著形音義信息的一個單位。這個單位只有以靜態的方式固定下來,才是其被識讀的前提。
同時,對文字的書寫加工又離不開動態的過程。印刷發明之前,除了鑄造器和燒制器上的文字。加工文字的主流方式離不開寫或刻的動態過程。可以說無論是刻畫還是書寫,絕大多數在社會日常使用中的文字;都應是被人的“動作”加工出來的。
寫的潦草的字不易識別,這就是書寫和識讀的矛盾。
三、從動態和靜態的矛盾看書體的演變
靜態的文字容易識讀。官方推行的標準字體往往是自覺或無意識的以標準易識讀為前提的。這種背景下的字體往往強調規范性,有消弭書寫隨意性而向靜態發展的趨勢。書寫的動態又是一個打破這種靜態的一個重要因素,這個因素對于文字形體以什么樣的方式呈現甚至是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書法里有個重要的概念“勢”,其實就是將文字的動態上升為書法美學的一個概念。無論是書法還是文字研究,“寫”這個蘊含動態的過程是無法忽略的。甲古文的筆畫罕見圓轉,是因為契刻時用的工具應是刀類的堅利器具;而刀契刻堅硬甲骨時發力方向是直線性的,方向穩定不易改變的,所以這種刻寫的動態下,容易產生字體長筆畫直的構字形態。相反,毛筆在書寫時,左右發力較上下發力省力,這種橫式的動態逐漸的使文字產生向扁的形態發展的趨勢。漢隸工整的碑刻和漢簡的手寫書體之間的形態,有著很直觀的區別;只有當識讀和書寫相對協調統一時,文字的演變才在動態和靜態中放緩腳步。最終印刷解決了識讀的靜態需求,便于讀寫的楷書和行書便是這一矛盾統一的結果。
四、從動靜的角度看里耶秦簡里的部首和說文部首
(一)筆畫區別
筆畫是構成文字部件的基本單位。里耶秦簡里的筆畫更具動態感,利于書寫;說文部首里的筆畫均勻靜態,更利于識讀。
首先,粗細輕重有別。小篆在書寫的過程中,筆畫呈現的都是一種粗細均勻的狀態。毛筆在書寫均勻的筆畫時,往往是一種相對穩定的勻速運動狀態;這對于書寫者的要求很高。但是均勻的筆畫在構成部件時穩定性更強,更容易體現規范性,均勻的筆畫可以減少粗細不同導致的字形誤差,是利于識讀的。里耶秦簡的筆畫更符合正常書寫行為的運動特征,比小篆書寫的筆畫有更明顯的粗細輕重的差別;滿足了書寫記錄的需求。
其次,筆畫的曲直有區別。小篆部件中有很多圓轉和彎曲的筆畫。《說文》:篆,引書也。這種具有裝飾性的圓轉筆畫在成文的過程中,雖然不利于書寫的便利;但是增加了識讀時的區別性特征。而秦簡的筆畫往往把小篆里的不易書寫的彎曲作取直處理;或者有些部分分為兩筆,例如多用作部件的“又”字,小篆是一個曲畫,秦簡里往往分成兩筆書寫。其中的區別,僅從文字識讀和書寫的不同的訴求來講;就可以進行解釋。記錄所要求的便捷性,使得秦簡的筆畫在書寫過程中符合常規的書寫運動規律。毛筆是軟的,因此點畫提按輕重的出現一定比均勻的書寫更自然省力。一個有弧度的線條均勻的筆畫更易識辨,將其拆解成兩個提按分明的點畫則更有利于書寫。
再次,起收筆之間的區別。小篆通常是逆鋒起筆,收筆時回鋒。起收的狀態幾乎相同。楊沂孫和吳大瀲在書寫說文部首時,參考了金文的寫法。雖然有用尖作部首筆畫收尾的情況出現,但是從其書寫筆畫的形態可以推測,其尖狀的收筆也是在中鋒用筆的前提下,通過近乎勻速的逐漸提起所寫成的。這種“尖”的收筆和逆鋒的起筆相比,雖然外形不同,但是其內在的穩定性是相同的。里耶秦簡的筆畫往往是逆鋒起筆,然而行筆收筆卻是相對動態的過程。有的是戛然而止的收筆,有的是快速的尖收。且從墨跡變化綜合來看,完全可以感受到其中行筆速度的變化。
(二)部首在構字中的異同
部件是構成文字的單位,說文部首和里耶秦簡里的部首在構字的功能上不盡相同。但是其形態卻有著很大區別。許慎在寫作說文解字時,首創了部首分類的方法。為了突出其系統性,一部分除了構字而不單獨使用的部首被獨立了出來。這在出土文獻中,只能通過其存在于所構成的字中的形態來進行對比理解;例如“彳”部,他只是一個構字的部件,而沒有在說文以外的文獻中出現獨立成字的情況。這里主要嘗試從識讀和書寫各需的靜動態的不同來整體把握其在構字中的區別。
在說文解字一書中,說文部首起到統領其下轄字的作用,說文里的小篆部首在構字中的形態是非常穩定的。無論部首位置是在其所構成字的左右還是上下部位,大多數都有其在該部位出現時的固定寫法。這種穩定的表現使得文字的識讀變得相對容易。里耶秦簡里的部首在書寫過程中,并不是總以一種相同的規范寫法出現。造成寫法不同現象的原因有寫手個人,地域書風影響,文字來源不同等諸多復雜因素。寫法不同涉及傳統文字學研究的范疇,暫且不論。
我們從書寫的動態角度來看,即使里耶秦簡里很多寫法相同的部件,在構成文字時也有區別于說文部首的穩定性。如“此”字右部的“止”,即使在寫法規范上相同,但是這個部件在構字中所占的位置比例,筆畫的粗細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別。這是書寫的動態造成的原因。以往的簡牘文獻,往往是單片的;觀其章法只要考慮成行的因素。里耶秦簡里發現了多行字的木櫝,這樣在書寫的過程中,對文字安排的考慮就更加復雜化了。諸書家和文字學家傳寫的說文部首,將文字處理的大小粗細均勻是一個對書寫去動態化的過程。這樣就會以犧牲書寫的效率和文字在動態過程中產生的自然形態為代價。大量的記錄公文是需要效率的公務活動,是不可能將文字刻意進行靜態處理的。
孫過庭《書譜》所言:“一點成一字之規,一字乃終篇之準。”其實并非僅僅適用于草書創作而言,我們可以將其視作解釋一般的動態書寫的一個基本規律。在里耶秦簡中,依然可以看到其適用性。單字在更大的書寫面積中,是一個相對動態的可變因素。單字作為用來調整整體的單位,部件又是調整字的單位。因此,在不影響識讀的規范前提下,即使寫法同樣的部件,也會出現在構字所占比例輕重筆畫粗細的差別。
五、結語
由里耶秦簡的紀年簡可以得知,其年代和秦統一六國后頒布“書同文”政策的時代相符,學者往往將其歸類為秦隸文字。
里耶秦簡里的部首雖然在年代上和后世傳寫的說文部首相去甚遠,但是其間的形體對應關系卻一目了然。許慎寫作說文解字是以字典的形式成書的,其中心是強調其規范性。而且許慎原作失傳,經過后世的傳刻;再在此基礎上的部首傳寫.已經失去了書寫性小篆的原貌;完全是以一種易于識讀和傳播的靜態方式出現的小篆文字形式。里耶秦簡里發現了少量的小篆墨跡,是作為“標牌”的楬使用的。褐有分類的作用,主要是凸顯其識別功能。秦小篆的使用也多在虎符、詔版、兵器、刻石上見到。這些同樣使用小篆的場合有一個共性,就是強調文字識讀的區別性特征;是去除書寫動態的靜態表現方式。可以做一個猜想,秦“書同文”中所推行的“文”,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通常意義上的小篆;而是秦時正常書寫形態下的字體,也就是我們所稱的秦隸。里耶秦簡發掘的地方,舊屬楚地。所以其中依然有楚簡風格的秦隸出現,但是是以向秦簡過度的狀態出現的。可以看出,秦“書同文”政策在‘‘罷其不與秦文合者”對字體‘不合”處的統一先于對書寫風格的統一。
可以得到以下認識:(1)秦時的小篆多在需要強調文字識讀的場合使用,是距離日常書寫字體有一定距離的靜態的規范字體,并不在現實中大量使用;(2)諸家所傳寫的說文部首乃至后世的篆書書法,是在這種靜態的規范小篆基礎上的發展延伸;(3)篆書書法的學習者如果從打破靜態增加動態上進行突破,篆書藝術或許還有很大發展潛力和發展空間。
基金項目:江蘇師范大學2018年研究生科研創新計劃校立項學院資助項目,項目名稱:《說文部首扣里耶秦簡里的部首比較》,項目編號:2018YXJ262。
注釋:
①王煥林.里耶秦簡書法談略.書法.2016年第2期,第67-73頁篆書說文解字部首四種[M].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4.
作者簡介:史志萌(1989-),男,江蘇徐州人,江蘇師范大學美術學院17級在讀研究生,碩士,美術學專業,研究方向:書法理論與創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