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慧
摘要:景泰藍雖然是一個外來的工藝,但經過了元明清三個朝代的皇家推崇,加上工匠的努力,使它成為了中國工藝美術的瑰寶。
關鍵詞:景泰藍;工藝;研究
中圖分類號:F719.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19) 30-0018-01
在數百年前的紫禁城中,有一種泛著幽藍色光芒的器物,百年來它一直都是皇帝獨享的特殊器物。這就是紫禁城皇家寶庫中,曾經最為神秘的珍貴品“景泰藍”。如今我們在生活中也可以經常見到的景泰藍,為何當年只有皇帝可以獨自享有,曾經的歷史,有許多皇家的瓷器、玉器,民間都有過工藝高超的仿制品。在明清兩朝誕生以來,數百年間幾乎沒有走出過宮廷,民間更是很難找到它的影子。背后嚴密的制作工藝,在這幾百年之間,景泰藍又隱藏哪些故事。
東方瑰寶景泰藍,中國古代工藝中大部分工藝都是官民共享,比如瓷器,有官窯就有民窯。比如玉器,宮廷制作民間也制作。只有一個獨特的工藝,基本上在清末之前,是宮廷獨享的。在同光中興之前,這門工藝沒有走入民間。這就是景泰藍學名叫做“掐絲琺瑯”。掐絲琺瑯:“掐絲是指一個細的銅絲掐成一個圖形,掐絲琺瑯不是銅絲是一個銅片,因為要用銅片立墻往里添瑯釉,所以叫掐絲琺瑯,掐出圖案填上各種色料,經過燒制磨制,最后成為成品,這就是掐絲琺瑯的由來”。掐絲琺瑯它是外來器物,不是中國的東西,我們今天都認為景泰藍理所當然應該是我們國家的,是我們傳統文化,但實際上早期它是一個外來的文化是由阿拉伯地區在元朝傳進中國。這點與我們的想象有一點差距,不管是什么樣的文化,進入中國就會有一個中國的名字。明代很多工藝品他都有獨特的名字,名字的特點一般是強調它的年號,然后才是器物的本身。如宣德爐(銅沖天耳爐),成化杯(成化斗彩雞缸杯),這些物件都是當朝流行的。但景泰藍不是當朝流行,景泰藍實在元代進入中國,到了景泰年間由于皇家的重視,發揚使它崛起,才有了今天非常通俗易懂,帶有文學色彩的名字“景泰藍”。
元代景泰藍傳入中國,有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貿易途徑,實物進入中國”。實物階段通過貿易把實物直接傳入中國,讓中國人看到這種外國文化,成品進入中國被外來器物產生了新奇喜愛。第二個階段:“文化交流,技術進入中國”。喜歡這類商品以后,就會去學習這門技術自己來制作燒成。
古代運輸成本是非常大的一個成本,不管做什么事,首先要考慮運輸成本問題。如今的運輸成本占商品比重是非常低,古代運輸商品成本高,古人往往愿意引進技術。元朝這段歷史,比較殘酷當時拿下國土,當時政府需要大量地手工業工人,有本事手藝的人都被俘虜來工作。元代政府對工匠的態度,意義上講有手藝的工人相對待遇會好很多。
景泰藍一度被認為是景泰年間才有的,研究者去類比去研究,了解到元代就有了景泰藍,比如故宮博物館藏“掐絲琺瑯(纏枝蓮紋獸耳尊)”器皿上部和底部去掉與元青花的罐子造型沒有區別,這就是文物類比的一個優勢。由于故宮這件文物的被研究者發現提醒,分離開看的器物對比非常清晰。橫向去做比較,清楚的了解到元代已經有大量的,景泰藍面世,都是中國工匠親自制造。
中國的元代宮廷就開始制造景泰藍,今天所見到的許多元代景泰藍在它標明制作時間的年款上,大量的寫著“大明景泰年制”的字樣。由于景泰藍的特殊性跟瓷器不一樣,瓷器是一次燒造而成不能更改而景泰藍是銅胎,就有焊接改造所以景泰藍的偽款后添款等現象比較嚴重。先前的景泰藍未添款,隨后景泰藍名氣增大,添款也隨之添名氣大的時期“大明景泰年”。
清朝,康熙對歐洲傳教士帶來的琺瑯非常感興趣,這時的琺瑯不是掐絲琺瑯是畫琺郎,琺瑯彩有銅胎畫琺瑯、瓷胎畫琺瑯、玻璃胎畫琺瑯,這三類胎畫琺郎都是康熙一朝創燒。琺瑯彩由于康熙的重視開始普及,但掐絲琺瑯在康熙一朝燒造的并不多,可能是瓷胎畫琺瑯銅胎畫琺瑯以及玻璃胎畫琺瑯,影響了掐絲琺瑯的制造。
乾隆后期,景泰藍就開始急劇衰退,國家的經濟衰退直接體現在奢侈品上,景泰藍在所有的工藝品中成本是最高的,以銅做胎銅在歷史上是錢,使多少銅就是多少錢,工藝復雜程度成本高,所以清代中葉以后乾隆以后迅速衰退。近代景泰藍,胎薄用銅少用工藝彌補材料的不足,老的景泰藍胎厚用料足。晚清民國初年做的景泰藍非常輕,但是掐絲工藝非常精細,用工藝來彌補材料的不足。國內對景泰藍的認識偏低西方人相對偏高,認為是中國代表宮廷文化或者說貴族文化的一個典型器物,所以大的景泰藍都流往了歐洲。晚清到民國時期,中國并不認為景泰藍地位有多高,源于文人的認識,文人認為景泰藍太花哨、不含蓄,所以文人對景泰藍的評價一直不高,由于文人的態度使景泰藍大量的撒手流往歐洲。西方認為宮廷擺設,進皇宮參觀一看故宮大殿里,凡是重要場合全都是景泰藍的大香爐,大仙鶴都是大件的景泰藍,可見景泰藍在皇家的地位。
景泰藍雖然是一個外來的工藝,但經過了元明清三個朝代的皇家推崇,加上工匠的努力,使它成為了中國工藝美術的瑰寶。歷史上所有客觀存在的東西,我們都應該了解和尊重,景泰藍代表著中國燦爛的歷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