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大美術范疇的融合,繪畫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密切,各種藝術形式不斷出現,無論素描觀念如何變遷,但素描的基本元素語言不變,本文通過素描的基本元素特性來闡述素描的藝術本體。
關鍵詞:線;調子;質地
中圖分類號:J2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 005-5312 (2019) 30-0043-01
一、線
在素描作品中,線無處不在。除有字面的意義之外,還有指代符合視覺規律追尋的一種走向,隱顯變化,虛實變化。在素描或者其他作品形式中,線是對空間的抽象,將物象或者想象的東西視覺化、藝術化的處理方式,比如我們看到電線、人物頭發、樹木等等,會自然而然的想象到用線去表現它們。美國理論家內森卡伯特黑爾在《藝術與自然中的抽象》書中提出:“我們認識到我們要向研究明智地運用我們稱之為線的符號邁出重要一步。你開始仔細觀察自然,因為它實際上被那些只出現在表面的現象所替代了。你更準確地懂得如何在紙上制造聯想,因為你理解在繪畫中重要的、首要的,是你對用線描述對象的理解。”
線描最能直接表達繪畫的表達方式。線條自身的變化可以去表達客觀或者主觀意圖,也可以單純以線條去表達作品的意圖。線描意味著一種思維方式,有著特殊的直接性和豐富的意味。它的魅力在于靈動、直接,以親和力和抽象性作為審美取向。從特定角度來說,線作為單一的藝術形式,人人都能表現的一般性,如何上升到藝術上的高度,需要藝術家們更多樣化的思考和實踐。在共性與個性的協調中,賦予藝術語言的深刻性。線描作品可以成為一件獨立的作品,也可以作為記錄以其他材料完成作品的意圖,線能給畫家帶來藝術上的靈感與認知,在此基礎上結合其他藝術元素完成一幅作品的創作,“無意而為”的率性線條成為基本形態,成為藝術創作的表達語言。
輪廓線在素描中有的側重于“表形”,有的側重“表意”。在全因素素描中,輪廓線顯得尤為重要,它反應精確造型的色調的精確銜接。對于能感受到的色調,它只是隱含性的因素。輪廓線自身就能成為刻畫和表達形象,畢加索的很多作品中沒有受光影響而做過多的色調把握,而是借助于輪廓線的長短、粗細、曲直等變化,就準確地表現了形象的形體的表情特征。丟勒不僅有整體輪廓,更有局部形象的輪廓組合關系。
二、調子
素描作為造型藝術,由于物象的客觀實在性需要線條的排列來形成調子。使之成為“面”,有模擬表象的意思,以此來表現客觀世界的物象,同時也能表達畫者的情緒。光線能改變我們對物象的形體感知,但不會改變物象形體的本身結構。形體與光線的結合做到畫面上的純粹。特定光線下的對物象的感受,利用光影效果來塑造畫面的結構或造型元素。在寫實素描中,調子也可抽象為線。古典素描中,我們能看到,線就是調子,調子也是線,用線來表現調子隨著對象的結構來運動、分布。體積不是用光影式的調子表現物體的表層,來表達對象體積的實在感。線條的趣味性、寫形與表意也使線條本身成為審美的對象。
素描的色調有高調和低調之分。高調就是畫面黑白對比強烈,灰色調在畫面中占據很少的比例,畫面給人一種醒目的感受。許多木刻都是用這種高調去表現,木刻線條疏密程度等變化來表現,而不是用色調的濃淡來表現。低調采用了比較舒緩的對比,暗部和亮部反差較小,灰色調在畫面中占據主導地位。例如賈科梅蒂,他的素描以灰色調線條勾畫外在形象,在觀察對象和表現筆法的獨特性上區別于通常意義上的畫面效果。
從色調角度而言,并不是說濃重張揚的色調就具有“表現性”繪畫特征。表現是對于造型元素合理的運用,是創作的主體與對象,也可能是某種思想情感之間默契的形成。
三、質地
現實中的物象都有其獨特性和重要性,其表現形式就是肌理效果。畫家就要從我們所掌握的技藝把它們發掘出來,形成有獨特審美趣味的形象質地,區別于其他物象所表現出獨特性的一面。肌理是表現作品意圖的一個中間過程,肌理成為畫面語言,才會形成畫面的質地。
金屬、木材、石頭、泥土、陶器、絲網等,這些材質和自然物都有各自不同的肌理質感,包括形狀、溫度感和觸覺。我們表現這些質地特點的物象可以用素描的形式表現出來,尤其是寫實類素描。我們在表現時不能光憑想象,還必須對它有感性的認知。在熟悉質地的基礎上,深入觀察,仍然會有與經驗感受不一樣的特殊性。不同的繪畫手段有不同的會形成不同的繪畫質感,我們要運用材質的特性,以及要表現作品的主題和作者個人性格、修養差異等因素,創造出區別于自然存在的繪畫質地。利用材料的不同肌理效果可以創造出許多質地和形態特殊的作品,這些特殊的感受可以刺激畫者主動關照畫面質地,從普通的寫生性習作向藝術靠攏。藝術家的性情和立場,使繪畫有了某種風格性的因素。
素描作為藝術造型門類,被稱作“藝術的法則,繪畫的開始”,是訓練基本功的重要方式之一。培養我們對客觀世界的認知和理解,以及觀察方法和表現技巧,探索藝術本質規律的重要手段。
參考文獻:
[1]于艾君.素描研究一方位與形態[M].沈陽:吉林美術出版社,2011.
[2](美)內森卡伯特黑爾,藝術與自然中的抽象[M].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8.
作者簡介:劉文正(1986-),青島黃海學院,助教,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