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社會現實為創作基礎,在故事架構方面避免了平鋪直敘、傳統生旦的雙線敘述;在矛盾沖突的表現中更加注重人物心理世界的展現;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避免了人物形象的臉"/>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鐘憶雪
摘要:晚明許多文人創作時脫離舞臺實踐,專注“填詞”,大寫案頭之曲,使很多劇作看似優美,卻如曇花一現。李玉雖是職業戲曲家,以創作戲曲為生,但是他的創作卻不是粗制濫造,而是藝術性與思想性并重,不僅適合案頭閱讀,更加適合場上演出。馮夢龍夸贊李玉的創作才能“文人機杼,何讓天孫”;高奕夸贊李玉的作品如“康衢走馬,操縱自如。”他的社會風情劇《永團圓>以社會現實為創作基礎,在故事架構方面避免了平鋪直敘、傳統生旦的雙線敘述;在矛盾沖突的表現中更加注重人物心理世界的展現;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避免了人物形象的臉譜化。李玉的傳奇以豐富的社會內容為題材,以新穎的形式為表演方式,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在氍毹之上大展風華。
關鍵詞:戲劇結構;永團圓;情與理
中圖分類號:1207. 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19) 30-0011-02
一、戲劇結構的架構方式
李漁受到李玉戲曲作品的影響,在他的戲曲理論《閑情偶寄》中明確了“立主腦”的創作觀念,“一本戲中,有無數人名,究竟俱屬陪賓,原其初心,止為一人而設;此即一人之身,自始至終,悲歡離合,中具無限情由,無窮關目.究竟俱屬衍文,原其初心,又止為一事而設;此一人一事,即為傳奇之主腦也。”
李玉的劇作主次分明,跌宕起伏,既包含了豐富的社會生活的內容,又不顯得拖沓冗長,每一個情節的展開都是圍繞著主線發展的。胡忌和劉致忠在《昆劇發展史》中評論道:“李玉劇作的出現,把文人的戲劇創作從官僚士大夫家庭戲班的紅氍毹上引向社會舞臺,所以他的作品深受職業戲班演員的歡迎。”可見,李玉的作品在當時極受歡迎的原因在于其作品不僅具有案頭閱讀性,還具有舞臺表演性。
李玉在《永團圓》中安排了多條線索,并圍繞這些線索設置情節、塑造人物,各條線索交叉有序的推進劇情發展,使得劇情復雜緊湊卻無雜亂之感。這出戲以蔡文英的生線和江蘭芳的旦線,組合成的愛情故事為主線,以小人物江納阻礙姻緣和清官高誼的成全姻緣為輔線,這四條線共同推進劇情發展,達到最終的雙團圓結局。
《永團圓》整本戲都是圍繞著這三個主題和四條線索推進的,而且這二十八折戲均以生、旦愛情線為主腦,而“主腦”是“一人一事”,這“一人”為蔡文英,這“一事”為蔡文英和江蘭芳的愛情,不論是江納使計退婚,還是蔡文英破江納奸計,亦或是高誼主持公道賜婚,都是圍繞這“一人一事”來展開的,都是為了推動核心劇情的發展,在主線之外穿插的江納阻婚和高誼判婚的這兩條線都與生、旦的愛情和遭遇有關,從不同角度反映了晚明金錢至上、世風日下的復雜社會狀況。
整本戲主線和輔線相互配合,相得益彰,結構緊湊,并不顯得拖沓,這是因為李玉對各個關目的巧妙安排。第十四出《巧合》一折,惠芳替嫁掀起了全劇的小高潮,此前高誼在斷案時將江納之女周蘭芳許配給蔡文英,但是此時蘭芳已經投江自盡,于是江納只能用二女兒惠芳替嫁,此為一團圓。然而惠芳替嫁,作為主角的蘭芳與蔡文英的結局又該是怎樣呢?第二十一出《恩撫》,高誼收蘭芳為義女,第二十五出《促姻》高誼將蘭芳許配給蔡文英,而此時惠芳和蔡文英都不知道高誼的女兒是誰,夫妻產生矛盾,第二十八出《雙合》,蘭芳下轎后與惠芳姐妹相認,冰釋前嫌,此為二團圓。
本劇整體基調都是詼諧幽默的,營造出輕松的氛圍,表現了小人物江納嫌貧愛富卻偷雞不成蝕把米,對他這種不義的行徑作了諷刺和批判,目的在于教化世人,拯救世風。
二、內心沖突的突出表現
內部沖突雖然隱藏在人物的內心世界,由它表現出的內戲劇性雖存在于人物精神世界之中,但是這種沖突往往更能打動觀眾,能夠引起觀眾的共情和共鳴。《永團圓》雖然也是一部婚戀嫁娶戲,但是其中的矛盾沖突并沒有減弱,也沒有一味的只關注男女之情,李玉深入人物的內心,細致的刻畫了劇中人物的心理狀態,揭露了當時嫌貧愛富的嫁娶風氣。
第二出《砥芳》,蘭芳出場自報家門時就將內心活動展現于觀眾眼前:“奴家江氏,小字蘭芳……幼年許配蔡氏,自增奴家一番愁緒。”一方面,蘭芳為幼年定親,終生有托而感到幸福,另一方面爹爹的嫌貧愛富使其惆悵,對未來多了一絲何去何從的不確定,這種矛盾也是貫穿全劇的主要矛盾。
第六出《疑宴》,江家的仆人江賢奉江納之命去請蔡文英赴宴,不免為蔡文英感到唏噓:“蔡官人,蔡官人,你此去兇多吉少。非我故意相瞞,奈主人再三分付,豈敢漏泄。正是:計就月中擒玉兔,謀成日里捉金烏。”
此外,第七出《詭離》,仍然借江家仆人的心理活動展現這組貫穿全劇的矛盾:“今日家主設宴,請蔡官人,逼他退婚。恐小姐知覺,移酌園居……”可見,江納嫌貧愛富與蔡家家徒四壁的矛盾所有人都心知肚明,在這種情況下,矛盾的雙方都會采取措施解決矛盾,有此種內部矛盾引發的一系列外部矛盾,使整本戲更加完整。
第十出《貞夢》,將蘭芳的心理歷程完整的展現于觀眾的眼前,得知父親退婚,她念道:“我蘭芳寧甘九死,豈事二天,只守著節操,視死如歸而已!”后來亡母如夢告訴她,父親江納將其許配兩面郎君,夢醒后,認為是母親指點,教她做個清白的人,遂絕意投江自殺。蘭芳深處矛盾之中,卻無能為力,她唯有以死明志,向世人表現一女不事二夫的堅定信念。
第二十六出《勸嫁》,蘭芳看見狀元簿上有蔡文英的名字,細看之下發現他已娶江氏,疑惑不已。一方面,她以為蔡文英另娶的妻子剛好姓江,另一方面也認為他薄情寡義,可笑至極。此處李玉對蘭芳心理活動的細致描寫,為后來姐妹相認的大團圓結局做了鋪墊,使觀眾在觀戲時不覺得情節突兀,并產生合該如此,水到渠成之感。
此外,第二十七出《閨艴》,描寫了蔡文英和江惠芳因高誼強行將女兒許配于蔡而夫妻失和的場面,此出最后蔡文英不知如何是好:“我想高公從來決不失信的,他明日準準送小姐到縣里成親了,教我怎生是好?”自家夫人艴然而去與高公執意嫁女的沖突,讓蔡文英不知如何處理,只能兩處周旋。這組內心矛盾的刻畫使最后大團圓結局的出現,更讓觀眾覺得在情理之中卻仍然不缺意外之感。
三、在情與理的統一中塑造人物
李玉的婚戀傳奇跳脫出晚明傳奇宣揚低俗重欲的傾向,他對情與理的關系處理也不同于湯顯祖的唯情理論,認為情與理是完全對立的。他承襲了高明“不關風化體,縱好也枉然”的創作理念,將儒家的倫理道德思想融入進戲曲創作中,企圖挽救傾頹的社會風氣,因此,他認為情必須要合乎于理,他的劇作體現了情理合一的審美觀念,在人物塑造方面他也自覺的運用了這種法則.下文以《永團圓》為例,分析李玉是如何在情與理的統一中塑造人物的。
《永團圓》在情與理的統一中刻畫了江蘭芳的烈女形象,她對理的遵從,對情的渴望,帶領著我們穿越到晚明,感受那個時代大家閨秀的愛情觀。
第二出《石氐芳》,蘭芳出場的自報家門中就說道:“幼年許配蔡氏,自幸終生有托……今日刺繡閑暇,不免將古今女史,展玩一遍……平章今古,原非女子分內之事;但閨閫貞淫,亦該略識一二。”可見,她對儒家傳統倫理道德宣揚的女兒家閨訓的遵從,對幼年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定下的親事的渴望,在情與理的碰撞中,刻畫出了一個天真、守禮的小女兒形象。
第十出《貞夢》,蘭芳的亡母如夢,告訴她父親江納意欲將他許配兩面郎君,她唱道:“我拼得喪溝渠,青史傳,怎做得江上琵琶婦,重過別船。”被父親逼得走投無路,拔劍自刎,醒來后發現是夢一場,也并沒有就此揭過,“今日父親休卻蔡郎,異日將奴重婚逼嫁,定如此夢。那時我少不得一死,如今分明母親指點,教我早早做個清白人了。”,她悄悄出門,意欲投江,并且在壁上題詩一首,讓父親知其失節而亡,自幼定親于蔡郎,在她的心中有對愛情的期待,有對婚后甜蜜生活的向往,然而這一切都因為父親的嫌貧愛富戛然而止,在封建倫理道德的約束下,她只能以死明志,為純粹的愛情犧牲自我。李玉在此為觀眾塑造出了一個為節而死,為愛犧牲的女性形象,這種塑造人物的方式比單純的為情而死,亦或是為節而死,顯得更加飽滿生動。無論江納怎樣逼迫,蔡文英都誓不退婚,這也表現了他的愛情觀,一旦認定便終生不變。
第二十八出《雙合》,描寫了生旦的愛情走向圓滿的大團圓結局。“【拗芝麻】[合]只見香風拂拂飄,明月瑩瑩照。引鳳簫,求凰操,調葉風光好。佳人才子會合成雙妙,母子夫妻同安樂,一門榮貴沾封誥。”由此可見,只有大家長促成的婚姻才會如此喜樂,又一次表明了情必須合乎于理,在情與理的統一中追求愛情才是正確之道。李玉的創作理念在今天看來可能是具有封建性的,但是將其作品放置于晚明特殊的社會背景和思潮下,具有明顯的積極意義。在情與理的統一中,他塑造的人物形象無法超脫那個時代的道德觀,但是卻能夠被當時的廣大觀眾所喜聞樂見,當時的人們因為思想的困囿,倘若出現了超脫儒家倫理道德之外的思潮,則會被視為異端。
李玉在創作時十分注重舞臺的演出效果,他的劇作非常適合舞臺表演,因此‘‘每一紙落,雞林好事者爭被管弦。”他對故事架構的把握,對人物內心的表現,對人物形象的塑造等方面均造詣破高。他的戲不沉迷于風花雪月,而是有關風化,致力于表現黑暗的社會現實,表現與家國息息相關的真實事件,在其社會風情劇中,宣揚了忠孝節烈義的價值觀,企圖救世,企圖喚醒廣大民眾,企圖改變這淺薄的世情。
參考文獻:
[1](明)馮夢龍,永團圓傳奇序,轉引自吳毓華,中國古代戲曲序跋集[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0.
[2](清)高奕.新品傳奇,轉自于中國戲曲研究院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60.
[3](清)李漁.閑情偶寄[M].誠舉(譯).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3.
[4]胡忌,劉致中.昆劇發展史[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9.
[5](清)李玉.李玉戲曲集(上)[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6](元)高明.轉引自翏奔.歷史劇觀念演進的三個階段[J].文藝評論,1989(06).
[7](清)錢謙益.轉引自劉志宏著.最是吳欲聲動天中國昆曲藝術[M].合肥:黃山書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