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智
摘要:熟讀“三國”的人都清楚,魏、蜀、吳三國爭來爭去,都在為司馬懿在打天下。曹丕、劉備、孫權雖僅只差一年相繼篡權或立國,但魏國只歷五帝四十五年歷史,蜀漢僅先后兩主四十二年光陰,吳國也僅四代君主五十八年。司馬炎于公元265年取代曹魏政權而建立新政權,建國號為晉,定都于洛陽,西晉代魏后,公元280年滅孫吳,結束了三國鼎立的分裂局面,重新統一。正所謂:紛紛世事無窮盡,天數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夢,后人憑吊空牢騷。
關鍵詞:西晉王朝;司馬懿;奠基人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19) 30-0058-02
一、引言
魏帝曹髦因司馬家族的勢力,權傾朝野,故以“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形容其野心,后又率人討伐司馬昭,被其黨羽刺死,而司馬昭未受追究,更被封為晉王,死后其子司馬炎篡魏自立。然而司馬懿并未稱帝,可為什么卻在歷史上落下:“天下盡歸司馬懿”?同時,司馬懿究竟有怎樣的智慧,可以讓子孫坐收漁翁之利?本文且舉一二例評析。
二、適時藏鋒——裝病混視聽,揆情審勢之
司馬懿(公元179年一公元251年),字仲達,魏國后期卓越的軍事家,三國時河內郡溫縣(今河南焦作市溫縣)人,出身于世代官僚地主家庭,屬中原豪門大族。其祖父潁川太守司馬儁,父親司馬防曾推薦曹操任洛陽北部尉。司馬懿多謀略,善權變,青少年時,就得到名士們的贊揚。崔琰說:“聰亮明允,剛斷英特”。初為曹操主簿,后任太子中庶子,幫助曹丕在儲位之爭中獲得勝利,為曹丕所信重。魏明帝時,任大將軍,明帝死,又以太尉奉遺詔與曹爽同輔政。曹爽欲奪其權,司馬懿應變機詐,卒誅曹爽,專國政。死后,其子司馬師、司馬昭獨專朝政。后其孫司馬炎代魏稱帝,建立晉朝,追謚司馬懿為宣帝。
司馬懿“少有奇節,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可是為什么在三國的前半部分幾乎從沒有出現?及至曹操專權,司馬懿出現的次數也是屈指可數?
原來,曹操很早就聽聞司馬防的二兒子司馬懿于八子之中出類拔萃,于是當曹操在控制漢獻帝并掌握中樞大權之后,便急招司馬懿入宮。司馬懿聽此消息先是高興,但冷靜一想,曹操“挾天予以令諸侯”,天下人會臣服于他嗎?況且當時漢室朝運衰落,天下落于誰手尚無法斷定,再者,曹操是既重才又疑才,對他真的會重用嗎?想到此,22歲的司馬懿在對當時形勢謹慎審視之后,以患“風痹”之癥為幌子,辭不就職,一擱置便是7年。不過.曹操豈是等閑之輩,在他做了丞相之后,司馬懿29歲那年,曹操在赤壁之戰中慘烈敗北,此時正當曹操用人之際,且司馬懿的兄長司馬朗任曹操主簿,更有謀士荀文若與司馬懿交好。恰逢其時,荀或再次向曹操推薦了司馬懿,曹操便以“若復盤桓,便收之相威脅。礙于曹操此時非同尋常的勢力,司馬懿也不便再推辭,接受了曹操的邀請。
于司馬懿而言,7年前,曹操身邊謀士云集,茍或、郭嘉、程昱等,智囊遍地,又適逢官渡之戰大勝袁紹,那時的曹操意氣風發,雖然曹操給司馬懿拋出了橄欖枝,但多半是為了報答司馬防當年舉薦之恩,談不上欣賞司馬懿的才華,而此時,曹操勢單力孤,則是以重臣賢才相待,司馬懿出山自不在話下。
三、謹慎沉著——憚鳥盡弓藏,養寇以自重
等了7年終于得遇明主,司馬懿在曹操手下是否可以大顯身手?歷史給了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答案。《晉書·宣帝紀》云:“魏武察帝(司馬懿)有雄豪志,聞有狼顧相,欲驗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顧,面正向后而身不動。又嘗夢三馬同食一槽,甚惡焉。因謂太子丕日: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
狼顧相,古人謂之反相,亦有帝王之相的說法。曹操因見司馬懿有“狼顧”之相,對他處處提防。曹操本就是個疑心很重的人,他很是顧忌司馬懿,自然也讓曹丕警惕。作為司馬懿,好不容易找到人生的轉折點,結果被人說成狼顧相,那么,司馬懿是如何對待曹操的懷疑的呢?
為人低調,做事謹慎,是司馬懿在亂世中安身立命的根本。司馬懿人生規劃的第一個重點便是“韜光養晦,瞻前顧后,明哲保身”,此時的他抓住了曹操重才、忌才、用才、疑才的雙重性格,便公而忘私,(司馬懿)“勤于吏職,夜以忘寢”,“至于芻牧之間,悉皆臨履。”(《晉書·宣帝紀》)司馬懿事無巨細,事必躬親。不難想象,很快他就利用君主一向之心,使曹操放棄對他的懷疑,最后被提升為丞相府主薄。
據《宣帝紀》記載,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219年,吳主孫權稱藩,慫恿曹操自立為帝。曹操說:“此兒欲踞吾著爐炭上邪!”司馬懿說:“漢運垂終,殿下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以服事之。權之稱臣,天人之意也。虞、夏、殷、周不以謙讓者,畏天知命也。”由于此時曹操的下屬中有大多數仍舊擁護漢室,并不同意曹操自立為帝,而其左膀右臂像荀或等的思想意趣也與他有很大差異,與之相反,司馬懿卻從旁堅決支持曹操稱帝,這便給了曹操相信并重用他的契機。
然而,被人懷疑卻是客觀存在,所以,關于空城計,我總以為諸葛亮與司馬懿兩人均心知肚明,只是司馬懿為免于兔死狗烹,故而罷兵。世人以為司馬懿在評估諸葛亮埋伏誘敵,其實以司馬懿的智慧焉能不知諸葛故布疑陣?同時,諸葛亮內心也很清楚司馬懿最大的恐懼不是自己,而是來自曹家的不信任。試想,如果沒有諸葛亮這個對手,司馬懿在魏國的地位能有那么重要嗎?于是,司馬懿自然需要“養寇自重”,這便是司馬懿的智慧所在。于是,在蜀魏相爭的戰場上,司馬懿得時時把握住一種分寸感,贏不能大贏,“兔死狗烹”的道理他很清楚;輸也不能大輸,必須為日后保存實力。
四、大智大勇——諸葛亮智絕,司馬懿勝之
公元231年,諸葛亮北侵魏境,魏明帝命司馬懿征討諸葛亮,諸葛亮敗退。234年,諸葛亮作好充分準備后,發動十萬大軍進行了最后一次北伐。魏明帝再次命司馬懿抵御蜀軍,諸將議駐守渭水北岸,以待蜀軍渡河來戰。司馬懿指出,百姓積聚皆在渭水南岸,此兵家必爭之地。于是引軍而濟,背水為陣,與蜀軍對峙。司馬懿對諸將說:“亮若勇者,當出武功,依山而東。若西上五丈原,則諸軍無事矣。”他認為此時諸葛亮上策是兵出武功(在今陜西省咸陽市西、渭河北岸),沿山東進;下策是西上五丈原(在今陜西省眉縣西南斜谷口西側),北渡渭水。
諸葛亮果然命蜀軍出斜谷口,便到了渭水南岸的五丈原。為了作長期打算,他派一部分兵士構筑營壘,準備作戰;另派一部分兵士在五丈原屯田,跟當地老百姓夾雜在一起耕種。蜀軍紀律嚴明,百姓和兵士相處得也極為融洽。
魏明帝命司馬懿率領魏軍渡過渭水,也筑起營壘防守,與蜀軍對峙。期間,諸葛亮曾多次挑戰,司馬懿均不應戰。諸葛亮無奈,最后派人送去一套女裝和頭巾.并附送書信一封,諷刺司馬懿:“既為大將,統領中原之眾,不思披肩執銳,以決雌雄,乃甘窟守土巢,謹避刀箭,與婦人又何變異哉?今譴人送巾幗素衣至,如不出戰,可再拜而受之;倘恥心未泯,猶有男子胸襟,早與批回,依期赴敵。”司馬懿看畢,心中大怒,乃佯笑日:“孔明視我為婦人耶?”接過衣物,厚待來使,繼續堅守。此時此刻,司馬懿篤定他的計策不會有錯:拖死諸葛亮!
再來看諸葛亮出師北伐,在蜀國剛剛勞師遠征、七擒孟獲歸來,諸葛亮便要揮師北上,此舉不顧國力衰弱,不顧民心向背,不顧敵方虛實,不顧周邊環境。就連阿斗也質問:“方今已為鼎足之勢,吳魏不曾入寇,相父何不安享太平?”《蜀記》里記載:“晉初扶風王駿鎮關中,司馬高平劉寶,長史滎陽桓隰諸官屬士大夫共論諸葛亮,于時譚者多譏亮托身非所,勞困蜀民,力小謀大,不能度德量力。”諸葛亮罔顧國力,頻繁出擊,實在是他太過于自信自負,以至于它相信的馬謖失了街亭,全軍敗績。而當司馬懿聽聞來將是馬謖時則笑日:“徒有虛名,乃庸才耳!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誤事。”街亭失利,一是馬謖玩忽職守,一是孔明用人不當,更主要的責任,在于主帥。桓喻之日:“凡兩軍交對,勝負在將,不在眾寡。”而對這件事,司馬懿對張邰說:“若是吾用兵,先從子午谷徑取長安,早得多時矣!”所以,司馬懿要是蜀方主帥的話,一定會聽取魏延的建議。
五、克制隱忍——揮劍一瞬間,磨劍二十載
司馬懿歷經魏國四個時期,與曹操共事之余,他輔佐曹丕當上魏王,后是曹睿,最后是曹芳。司馬懿一輩子僅是重臣,并未篡權,而且他的兩個兒子司馬師與司馬昭雖有纂權之心,但同樣沒有真正落實,而是等到他的孫子司馬炎當皇帝才統一了天下。按理應該說天下盡歸司馬炎,那么,何以要說天下盡歸司馬懿呢?
司馬懿初到曹營,曹操讓他在將軍府參與擬定作戰計劃,后來讓他做太子曹丕的老師。等到曹丕繼位后,對老師司馬懿信任重用,封為安國鄉侯。曹丕去世前,司馬懿與大將軍曹真同受詔命,輔佐魏明帝曹睿。明帝臨終又托孤‘‘吾忍死待君,得相見,無所復恨矣”,把養子曹芳和曹魏江山交到了司馬懿手里。同時,明帝為制衡司馬懿,曹睿又讓宗師曹真的兒子曹爽也當了顧命大臣。于是,司馬懿又與曹真的兒子曹爽一同接受詔命輔佐只有八歲的曹芳。
然而,一山豈能容二虎,司馬懿和曹爽到底斗得你死我活。司馬懿北征遼東,南征東吳,是從腥風血雨里趟過來。曹爽弄權,拔除了司馬懿的兵權,逼得司馬懿只能辭官回家。司馬懿明著裝病,讓曹爽放松警惕,暗中積蓄力量,準備將曹爽一伙連根拔起。
此時,能壓制司馬懿的曹操死了,有恩于他的曹丕死了,回想這些年曹家的不信任,司馬懿再沒有心理包袱,可以放手一搏了。他一方面繼續隱忍,裝病騙過曹爽,另一方面,暗地里培植自己的勢力。終于在公元249年,曹爽帶著一應王公貴族出城祭祀先皇,司馬懿瞅準時機,果斷發動政變,將曹爽勢力一舉拿下。在這次政變中,曹爽三族被誅殺,就連稍微有點關系的朝堂重臣也被株連。自此,司馬懿與他的兒子司馬師、司馬昭獨專朝政,魏國名存實亡。
司馬懿的隱忍實際上是“以退為進”,先示弱遵時養晦,麻痹對手,再等待時機,一舉拿下。自古以來,忍辱負重就是勝利者最可貴的品質。司馬懿深得“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忍術精髓,一生中兩次裝病,麻痹了精明的曹操和專斷的曹爽,最后取得成功,為建立西晉奠定了基礎。
六、結語
司馬懿的做人智慧歷來為人所稱道,因為他畢竟是成功者。孫權評價司馬懿:司馬公善用兵,變化若神,所向無前。”毛澤東評價司馬懿:“出身士族,多謀略,善權變,為魏國重臣”,還曾在《三國志·陸遜傳》中評注“此司馬懿敵孔明之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