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博偉 張冬
摘要:身韻動奏動律是一種藝術化的肢體語匯,是舞臺藝術中一種必要的表現形式。節奏和動律在舞蹈中的作用更為重要,它強調了古典舞的風格特征,因此如何通過身韻、節奏和動律強化對中國古典舞身韻節奏動律的認知,如何通過動律節奏中體現出的動勢、勁力扣空間來加強中國古典舞在舞臺表演中的藝術表現能力,值得深入思考。
關鍵詞:中國古典舞;動律節奏;藝術表現力
中圖分類號:J72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19) 30-0079-01
一、中國古典舞身韻的含義
中國古典舞是我國古代流傳并發展至今的一種充滿了古典美的文化藝術。人們在日常勞動中對舞蹈動作和元素進行發展和演變,體現了中國古典舞特有的藝術特點和審美風格延伸出的表現手段——古典舞身韻。
身韻是身法,神韻合并的簡稱,由形、神、勁、律這4個不可分割的部分糅合而成。所謂形是一種外化的體態表現,是動作與動作之間的連接和組成,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姿態之間的路線。一切外化與身體姿態的動作形態與韻律的運轉都可以稱之為“形”?!皠拧蓖ㄋ椎膩碚f就是“勁頭”,從力量的變化讓外化的動作和內在節奏更有層次感?!奥伞边@個字包括了在動作運轉中存在的律動性以及它所遵循的規律這兩種含義。
二、中國古典舞動律節奏的內涵
(一)“起”——意、氣、力的準備
古典舞動律中的起范兒節奏對動律的整體性和動作銜接的流動性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它影響動律的速度、力道、動作幅度、空間層次感乃至重心推移等等。起范兒節奏具有兩點實質:一是起范兒節奏必須從“意、氣、力”三合的狀態中開始。“意”引領一個動作上的預動,完成動作內外結合的第一步。二是起范兒從反面做起。在反勢對比中完成舞姿的連接,每一個起范兒都要做到“上一個動作的結束,就是下一個動作的開始”,這及時古典舞流轉萬千、起承轉合的獨特審美風格。
內外相合在我們起范兒的節奏中要用到“意”來進行啟動,入境,“氣”運全身的藝術感覺。所謂“一個八拍的準備拍”,絕不是單純的八個數字,而是在這短短八個數字的時間里,由“意”產生對動作的預動,并帶動肢體動作產生反應:意領、氣沉、力松馳。我們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種“聽”的能力。
(二)“行”——慢的延展、快的松活
動律“行”的節奏根據勁力發力形式的不同分為快、慢兩種,慢的“行”猶如溪水的緩緩而來,動作在時空力中伸展和延伸,使得氣力的控制力得到加強,變得細膩且精致,能夠創造出氣韻流動,唯我獨靜的超然境界。快的“行”則使人眼前一亮,快速節奏讓動作一步到位,如同流星在空中閃過的一瞬間,雖然美麗的過程十分短暫,但是那一瞬間的閃爍,劃破星空的瞬間形象卻足以長存在心底,因此“行”在古典舞的節奏內涵是十分豐富的。
慢的延展慢的“行”需要內心的絕對平靜,氣韻平緩、波瀾不驚。運動線路中感受身體的每一刻變化、重心的每一絲轉移、氣息的每一次變換、動律的每一刻變動……這一切需要身體由內而外擁有極強的控制、和感受能力。
快的松活快的“行”充滿了時空層次,強調松活中帶出速度?!翱臁笔恰奥钡募铀?,但不能因為速度的加快就省略運動過程的某一個環節,從而可以達到“快而不亂”的境界,快的“行”是訓練舞者“氣”和“勁力”的快速聚合,從而做到和全身配合的能力,在快速的“行”中表達出空間的層次。
(三)“止”——勢與態
古典舞動律的“止”有兩種,一種“止”是身法結束在靜態造型上,為呈態。另一種“止”則是身法在結束在動態中,為延勢。所謂呈態,就是身法流動在空間最完處的凝固,身法“止于態”形成舞姿,而舞姿形象的意與神不斷外放,靜而不死,態而不滯,靜中含動。
內靜外動延“勢”“止”的另一種表現方式“勢”,節奏在這里得到更大空間的表現。中國古典舞的動勢是動作的走向、勁力的路線、節奏的力量?!皠荨钡墓澴嘧兓瘜ξ璧竸幼鞯恼w感和空間層次感的有著有很大的作用。“止”的動態形象更多的體現在“延勢”中。古典舞的“延勢”就好像是古琴的余音,余音的音勢節奏幫助琴曲創造了藝術形象,使人們產生了空間想象,回昧無窮。
外動內靜呈“態”“止于態”是心理節奏的平靜和停頓,在古典舞行云流水、反轉騰躍的動態美感中,靜止姿態的表現就像畫龍點睛之筆的作用,為整體的意味增添了獨特的節奏美感。
(四)自在節奏
中國古典舞的動律受“意”的支配,使身體的氣息調節和勁力對比,表現出各式各樣的節奏,這種節奏是在身韻運轉中自發的節奏模式,所以中國古典舞的動律節奏是一種自在節奏。雖然音樂的融入更能夠烘托舞蹈情感、強化舞蹈動作、突出風格韻律,但這些都以自在節奏的表現為基礎。
三、結語
基于中國古典舞是綜合性舞臺表演藝術,本文從動律節奏入手,探索中國古典舞節奏特質。通過對中國傳統音樂與中國古典舞的節奏共性進行動律、節奏、身韻剖析,結合筆者自身的實踐,以教學為根本核心,探究古典舞身韻動律節奏的內涵。
參考文獻:
[1]羅斌.中國古典舞蹈的“和”品格[M].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2005.
[2]于培杰,藝術節奏論[M].濟南:齊魯書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