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剛
摘要:蘇州評彈是蘇州評話扣彈詞的總稱。它產生并流行于蘇州及江、浙、滬一帶,用蘇州方言演唱。評彈的歷史悠久,清乾隆時期已頗流行,當時最著名的藝人是王周士。嘉慶、道光年間有陳遇乾、毛菖佩、俞秀山、陸瑞廷四大名家。咸豐、同治年間又有馬如飛、趙湘舟、王石泉等,之后名家流派紛呈,使蘇州評彈藝術歷經200余年至今不衰。
關鍵詞:蘇州評彈;內容;形式
中圖分類號:J8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19) 30-0127-01
蘇州評彈的書目及演出,既凝結了諸多藝術元素,又蘊涵著豐富的人文信息;既具有雅俗共賞的藝術審美價值,又具有難得的歷史文獻價值。其中評話書目所體現的中國歷史,跨度可達3000多年,稱得上是一部通俗而形象的以藝術為載體的歷史教科書。
一、歷史沿革及分布情況
蘇州評彈是“蘇州評話”和“蘇州彈詞”的合稱。流傳于我國吳方言區域的江蘇南部、浙江北部及上海地區,蘇北的南通、揚州和浙東的寧波等部分區域也流行蘇州評彈。整個流傳區域涵蓋了長江三角洲的大部分地方。蘇州評彈誕生于明末清初,是中國評話、彈詞藝術流傳到吳語地區后所形成的方言說唱曲種。早在明朝末期,“評話”、“彈詞”藝術流傳到該地區后,經過較長時間的衍變與發展,以吳方言說唱的蘇州評彈漸趨成熟。清康熙年間,蘇州評彈的演出已經相當繁榮,其藝術不斷發展,書目積累豐富,多種風格流派的名家輩出。乾隆年間,著名評彈藝人王周士創建了第一個評彈的行會組織“光裕社”,“千里書聲出光裕”的藝諺開始流傳。繼而英雄傳奇等所謂重大事件,故俗稱“大書”。通常為一人表演,注重說、噱、口技、起角色,還借助醒木、折扇、手帕等道具來制造氣氛或演示神、形。其傳統書目約50多部,有“長靠書”與“短打書”之分。“長靠書”如《西漢》、《東漢》、《三國》、《隋唐》等;“短打書”如《水滸》、《七俠五義》、《小五義》等。蘇州彈詞既說又唱,題材多屬家庭變故、戀愛婚姻、冤獄平反、人情世態等生活常事,故俗稱“小書”。通常為二人合作的雙檔,操三弦、琵琶自彈自唱,講究配合默契,注重情感抒發。其“潤余社”、“普余社”等行會組織相繼成立。清代中葉以后,蘇州評話和蘇州彈詞先后走向鼎盛。
二、基本內容及藝術特征
蘇州評彈分為蘇州評話和蘇州彈詞兩種形式。蘇州評話只說不唱,題材多屬朝代更替、軍事爭戰、國家大事、唱詞為詩贊體,格律繼承七言古詩,講究精練、形象。唱腔有鮮明的吳地民歌特點,能敘事,能抒情,吐字軟糯,曲調優美。蘇州彈詞的書目雖有長篇、中篇及短篇之分,但傳統的彈詞書目多為長篇,有《三笑》、《描金鳳》、<白蛇傳》、《玉蜻蜒》、《珍珠塔>等50余部傳承。總體上說,蘇州評彈經過長期的錘煉,形成了以說、噱、彈、唱、演為主要手段的表演體系,形成了理、昧、趣、細、奇的美學特征。蘇州評彈藝人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創造了諸多規范的表演程式。如評話的“手面”和“面風”,彈詞的“六白”、“八技”等。無論是評話還是彈詞,蘇州評彈在“說”的技巧中十分講究一個“噱”字。藝諺有“噱乃書中之寶”、“一噱遮百丑”之說。“噱”即逗趣、雅謔,風趣的談吐、滑稽的描繪、發噱的穿插,在蘇州評彈中俯拾皆是,反映出蘇州評彈雅俗共賞的藝術特點。
三、傳承譜系及代表性人物
蘇州評彈歷代名家輩出。早期有從乾隆年間的王周士、吳毓昌、季武功到嘉慶、道光年間的陳遇乾等“前四家”,咸豐、同治年間馬如飛等“后四家”。20世紀30至40年代更是人才濟濟,如李文彬、魏鈺卿、周玉泉、徐云志、薛筱卿、蔣月泉等等都是高手。歷代名家又結合自身特長創造了許多流派唱腔。目前仍在傳唱的還有陳調、俞調、馬調、魏調、蔣調、薛調、徐調、侯調、姚調等20幾種。這些流派唱腔風格迥異、多姿多彩。其中有些流派還體現出相互的傳承關系。蘇州評彈的傳承方式數百年來都是口授心傳、師徒相襲。以評話<三國》為例,有陳漢章一朱春華一許文安一黃兆麟一張玉書一張國良一陳希伯之譜系;以彈詞《三笑》為例,有吳毓昌一郁懷嘉一王子香一王麗泉一王少泉、謝少泉一夏蓮生一徐云志一孫玨亭一范林元之譜系。蘇州評彈當今代表性人物是被江蘇省文化廳命名為第一批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邢晏芝、邢晏春、金麗生。
四、目前保護情況
蘇州市對蘇州評彈的保護非常重視,采取了一系列保護措施。在《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蘇州綜合試點總體實施方案》的實施中,明確了傳承單位;在原戲曲博物館的評彈室的基礎上建立了中國蘇州評彈博物館;編寫出版了《蘇州評彈藝術初探》、《蘇州評彈史稿》、《蘇州評彈》、《評彈書目選》(上下集)、《蘇州評彈研究資料叢書》等10余種高質量研究著作;已連續出版評彈學術刊物《評彈藝術》36期;共搶救、傳承優秀傳統長篇書目總量97部、中篇書目30多部、短篇書目260多個,其中62部長篇書目已完成光盤刻錄,可連續播放2500小時以上;新編新創中長篇書目近30部,短篇書目及開篇100余個;藝術傳承工作取得顯著效果,涌現了以盛小云、袁小良、施斌、吳靜等為代表的一批平均年齡在35歲左右的評彈新響檔;評彈演出陣地進一步鞏固擴大,形成了以傳統書場為主、電視書場和廣播書場為輔的多元化傳播格局。
總之,蘇州評彈以其鮮明的吳文化特征,和昆曲、蘇州園林一道,成為蘇州市的“文化三絕”之一。對于流行區域群眾來說,除了是一種藝術欣賞活動外,還是一種獨特的日常生活方式;對外地的觀眾來說,除了同樣是一種藝術欣賞活動外,還是一種認識蘇州的特殊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