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靈 龔蓓
摘要: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地域文化是指在特定區域的生態、傳統、民俗、民風等文化表現。這些表現與環境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相交融,故而具備地域烙印,擁有獨特的特點。比如自然風貌、地理環境、特色建筑、方言文化,飲食文化,民間信仰等等。弘揚不同個性、各具鮮明特色的地域文化,是主題酒店未來發展的趨勢,是主題酒店中最具生命力和魅力的類型之一。
關鍵詞:地域文化;主題酒店;視覺設計
中圖分類號:TU24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19) 30-0166-01
一、引言
我國擁有五千年的璀璨文化,為主題酒店提供了豐富的主題文化來源。酒店的主題可以是對城市文化的提煉、概括,亦或是對某種歷史、民俗文化的傳承和發揚。酒店在設計主題時,應聯系地域文化傳統,萃取城市文化精髓,選擇特色化、體驗性強的內容,首先要考慮當地的歷史、人文與旅游風貌,深挖主題內涵,根植于本土文化,借助獨特的形象,營造與之呼應的體驗性。
二、主題酒店視覺設計的原則
1.功能第一。主題酒店的視覺設計首先要遵循功能性第一的原則,設計的所有功能和形式皆是希望能更好地滿足人們在物質和精神層次方面的需要,讓顧客有良好的主題文化體驗。不能為了追尋形式美,而脫離酒店的主題文化。大到酒店建筑外觀,小至員工的名片、工牌設計,都必須將主題文化元素精心設計到其中,使酒店文化特色突出。
2.簡約而不簡單。視覺設計要堅持簡潔性原則,突出重點,回歸純粹,讓視覺空間清爽舒適。反之,繁雜的、多余的信息則有可能讓顧客的理解力混亂,使設計變得雜亂無章。設計中的簡約并不等同于簡單。好的設計,即使表面上看似簡單,但其內涵的復雜性、豐富性是一定存在的。比如在材質的選擇上,可選用一兩種能夠突出主題文化的材質,通過強烈對比,審美一致來吸引眼球。簡潔性的設計原則能準確、清晰的表達主題,且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能力和使用感受。
3.出奇制勝。富于特色的視覺設計可以形成人們的記憶符號,激發人們的情感共鳴。出奇制勝能讓酒店更具有吸引力,創造出能夠滿足人們精神世界,充滿特色的視覺藝術空間。通過獨到的審美和設計手法帶給酒店一種全新的視覺感受,重點在于把握主題酒店的文化精髓,對傳統的元素加以改變,產生新的視覺效果,可以是夸張的抽象、簡化的構成、重新的組合,以使酒店充滿特色和活力。
4.深挖內涵,風格統一。酒店的文化主題是貫穿酒店視覺的靈魂所在,所有的設計元素都必須圍繞主題展開。設計師必須對文化元素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以提煉出更深刻、更有代表性的體現文化內涵的設計元素,從深層次展現主題文化。酒店主題文化的體現是多方位的,無論是酒店的建筑形態,家具陳設還是材料的選擇,所有的視覺要素在酒店各個空間的表達都必須完整統一,達到一致化的整體效果,從而讓顧客對酒店的主題印象深刻。
三、主題酒店視覺設計的方法
1.設計元素的尋找。設計的第一步就是設計素材的收集。主題酒店的設計中就是要找出能夠代表酒店主題文化特征的元素并加以利用。一個地區的文化古跡、歷史名人、民間習俗、坊間傳說,這些都可以是設計師的挖掘對象。設計師還不妨徑直走進城市、街道、群眾中去調研,去發掘此地區的地貌特征、風土人情、宗教信仰等文化特色,獲得第一手資料。
2.設計元素的概括與運用。在對主題文化有了深入了解后,第二步就是對收集的資料進行整理、研究、分析。對設計元素進行加工,形成素材,以便進行再設計,也就是要將其進行具象和抽象的轉化。
(l)具象化。具象運用即是將適合的、能夠直接使用的視覺元素置入到酒店設計中來。這種直白、具象化的表現手法需要合理、適量使用,完全不予加工,直接照搬擺放的話,將掉入設計表象化的泥潭,失去設計價值。這種模仿手法一般多用于裝飾和公共空間打造上,通過設計師對當地地域視覺元素的理解,選擇最有代表性和認同感的元素,來體現當地風情。(2)符號化。大部分收集的素材因其抽象性而無法直接運用,因此就必須將“素材符號化”,也就是將素材轉化為具象的符號。
設計元素的提煉概括要選取主題文化中有代表性的符號,以現代手法,從形式、色彩、材質、象征意義等方面入手,進行抽象、簡化,轉化成設計符號。通過構思、整體規劃,再將設計符號運用到設計實踐中去,融合在酒店設計的各個方面,使整個設計與主題文化緊密相連。
我們對設計元素的提取還應當注重其正面因素,對于過時、負面的東西要予以屏除。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注重設計的表層性,而且要對主題文化選用的各種元素有準確的認識和理解,進而挑選有生命力的文化內涵元素作為設計的素材。
現代科技的發展,多元化的市場,綠色生態環境的需求給了現代主題酒店設計無限的可能。我國未來的主題酒店設計,應更多結合本土地域的背景,賦予主題酒店獨特的內涵,打造讓人難忘的文化視覺之旅。
一般項目:2017江西省文化藝術科學規劃項目“地域文化在主題酒店視覺設計中的應用研究——以景德鎮市為例”,課題編號:YG2017326,項目負責人:傅靈。
作者簡介:傅靈,南昌大學共青學院藝術與設計系;龔蓓,南昌大學共青學院藝術與設計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