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文靜 王娟
摘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計之都”,以創意設計作為城市品牌建設和城市形象提升的主要手段。國內外“設計之都”通過視覺形象建設,美化城市空間,提升城市知名度,推動城市發展。本文對典型“設計之都”的視覺形象進行梳理和分析,挖掘“設計之都”視覺形象建設的價值,總結經驗對廣州城市發展的啟示。通過確立廣州申都理念,建立“設計之都”視覺識別系統;規劃廣州城市景觀,樹立城市地標品牌;打造設計文化街區,營造城市設計氛圍等方面建設廣州“設計之都”視覺形象,助力廣州申都之路。
關鍵詞:設計之都;視覺形象;創意設計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19) 30-0149-02
一、“設計之都”視覺形象的概述
(一)“設計之都”的概述
“設計之都”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網絡(UCCN)”七大主題之一,目前全球共有31個城市加入‘‘設計之都”。“設計之都”以設計作為主要驅動力,致力于推動創意型產業的發展,鼓勵設計教育,定期舉辦設計活動,并制定詳盡的城市設計規劃,為設計工作者創造更多可發揮設計才能的職位,推進設計成果全民共享。深圳、上海、北京、武漢相繼加入“設計之都”,以自身特有的設計文化為創意城市網絡增添力量,加深了其他城市對自身文化定位的思考,促進創意城市格局的形成。
(二)“設計之都”視覺形象建設的意義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已成國家戰略,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中心城市之一,文化創意資源豐富,設計行業全國領先,廣州已經具備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計之都”的優勢條件。視覺形象建設是城市申報“設計之都”的重要環節,是樹立“設計之都”品牌的基本要求。一方面,確立“設計之都”品牌定位,提升城市知名度。“設計之都”的視覺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表現了該城市的文化理念,在品牌推廣中,傳播城市文化;另一方面,聚焦“設計之都”宣傳,提升城市影響力。“設計之都”的宣傳推廣,都是圍繞城市視覺形象的傳播,形成視覺效力,助力建都宣傳。國內外“設計之都”以其獨特的視覺形象向世界展示該城市的文化魅力,提高市民的自覺性、自豪感、認同感,推動“設計之都”建設進程。
二、典型“設計之都”視覺形象建設的分析
(一)韓國首爾
韓國首爾視城市為藝術品本身,首爾十分重視“設計之都”視覺形象的建設,對城市內部一系列的視覺識別系統都作了整體規劃。選定獬豸為城市吉祥物,重新設計首爾UNESCO“設計之都”標志。獬豸在韓國象征著正義和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景,凝聚了首爾600多年的歷史文化。首爾UNESCO"設計之都”的標志是城市吉祥物獬豸和首爾標志性建筑光化門的圖形組合,并以首爾的代表色—一‘五色方”中的紅色,作為標志的標準色。標志集中體現了首爾市活力四射的人文氣息和積極進取的城市精神。
首爾設計總部設計了“首爾之色”和“首爾字體”。“首爾之色”從首爾的自然環境和傳統建筑中提取,包括黃、棕、深灰、橘黃、紅等10種顏色,是首爾燦爛歷史文明的體現。“首爾字體”共有7種字體,參考首爾的標志性景點而命名,被應用于首爾的市政設施上,包括兩種“首爾漢江體”,四種“首爾南山體”和一種縱向字體。“首爾字體”的出現提升了人民對韓國文字的自豪感,體現了韓國作為世界文明城市的固有形象①。
為城市公共設施注入設計美感。實施“50條設計首爾街道”項目和“城市畫廊工程”,灌注藝術設計氣息的城市環境;改建首爾街道辦事處,并對出租車、地鐵站等交通設施進行視覺設計;將東大門設計廣場、東大門歷史文化公園建筑群,打造成新城市地標和旅游勝地。
(二)德國柏林
德國柏林有著深厚的設計文化底蘊,設計在柏林的城市演進和社會變革中充當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并深深影響著柏林的設計理念和城市建筑風貌的形成。柏林注重對內城空間的視覺表現,倡導“自由”、“空間”的設計理念,創作了“城市街道空間藝術”,包括了街頭藝術設計、園林設計和道路設計三方面的內容。
其一,以街頭藝術設計營造良好的城市設計氛圍,利用藝術性的文化海報設計、街頭作品設計和實用性的交通站點設計,打造柏林市公共空間;
其二,柏林秉持著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從城市街道、城市綠地、建筑綠化三方面打造城市的園林設計;
其三,通過鋪裝設計、活動場所設計和標識系統設計完善柏林街道景觀設計系統,從無形到有形,全方位打造一個“平等、尊重、活力”的城市空間。
統一柏林的城市標志為柏林“設計之都”的標志。柏林的城市標志以德國代表建筑勃蘭登堡門為主要元素提取。勃蘭登堡門擁有傳奇的歷史文化背景,是德國著名的旅游景點,象征著國家的和平與統一,并確定標志的標準色為亮紅色,代表了勝利、繁榮、團結。標志體現了德國人民積極向上的精神境界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加拿大蒙特利爾
加拿大的蒙特利爾以其國際化都市的特點和多元寬容的城市精神,造就了融合當地與外來風格,現代設計與古典建筑和諧共生的城市景觀。蒙特利爾鼓勵實施能夠提升生活環境質量,促進可持續發展,改善城市景觀的設計項目,以提升“設計之都”美譽度②。蒙特利爾的地下城設計極富創意性,由于地下城規模宏大,設施完備,被稱為第二個蒙特利爾。在地下城內特別設置了兩條藝術長廊,點綴蒙特利爾的城市景觀。蒙特利爾的地鐵在走廊、過道、臺階和墻壁上都展示了藝術設計作品,打造成一個地鐵藝術涂鴉博物館。
蒙特利爾“設計之都”的標志,以“設計為城市景觀留下深刻印記”作為標志設計的主題。標志運用模糊的輪廓,運動中的字母編織了一幅城市地圖,重塑蒙特利爾的城市形狀。蒙特利爾“設計之都”的標志,以律動的圖形,體現城市的進步,以蒙特利爾的郵票作為標志的整體形象,象征了城市印記和文化共享。包括當中圖像缺口的藝術處理和字體機理構成的城市地圖,都充分展現了蒙特利爾“設計之都”的魅力。
(四)中國上海
上海是東情西韻的國際大都市,擁有豐富的物質和文化基礎,成就了其“設計之都”的美譽。上海“設計之都”的標志以申都標志的形式誕生,該標志后來繼續沿用于上海“設計之都”的品牌建設與宣傳。上海“設計之都”標志以英文字母“shanghai”為主要元素,英文字母元素的設計,體現了上海兼容并蓄,海納百川的海派文化。標志從色彩和字體的區別上突出了字母“h”和“i”,“hi”既是中文‘‘海”的讀音,亦是英文“你好”的意思,加以熱情洋溢的洋紅色和活力動感的手寫體設計,以表“上海向世界問好”之意。標志巧妙展現了上海中外合璧、東西薈萃的國際大都市形象。
三、典型“設計之都”視覺形象建設對廣州的啟示
在創意產業發展規模日益壯大的今天,廣州可借申報“設計之都”,轉變城市的發展理念和思維方式,推動廣州邁向世界名城的同時促進粵港澳設計文化與國際的合作交流。在廣州申報“設計之都”的路上,可借鑒其他城市的申報經驗,規劃出一個符合廣州發展情況和廣州特色的申都戰略,確保往后中都工作的順利開展。
(一)確立廣州申都理念,建立“設計之都”視覺識別系統
結合廣州本土文化和特色,確定申都理念。在城市性格上,廣州是千年商都,嶺南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是粵港澳大灣區一座底蘊深厚的創意城市;在文化特色上,廣州是一座融匯傳統與現代的文化之城。身負古老傳說的五羊雕像、嶺南騎樓以及新地標廣州塔等視覺符號,都能成為廣州“設計之都”視覺形象的關鍵元素;在產業特色上,廣州在發揚工藝傳統傳承的同時,促進以設計為核心的創意產業的發展。廣州申都理念的確立,注重創意思維和設計形式,強調廣州文化特色和設計產業發展,可以“工業化與城市文脈兼容并蓄”為申都理念,從傳統和現代化兩方面選取視覺元素,建立“設計之都”視覺識別系統。
(二)規劃廣州城市景觀,樹立城市地標品牌
城市景觀的規劃是‘‘設計之都”視覺形象建設的重要方面。加快公共設施的視覺形象建設,完善公共導視系統;協調交通站點視覺與城市景觀的關系,將城市文化內涵融入其中;協調城市元素與色彩,確立完整的城市色彩應用體系。
此外,廣州古老與現代相交融的特點,可形成兩條并行不悖的城市標志物脈絡。通過對老城區歷史遺產的保護,保存城市標志物視覺走廊,美化古跡周邊環境,延續歷史文脈,強化城市地標,并樹立城市品牌。
(三)打造設計文化街區,營造城市設計氛圍
以街頭藝術設計,開展設計活動,傳播設計知識,打造設計文化街區,并形成文化交流場所,營造全民參與設計的城市氛圍。
一是,利用富含設計美感的招貼海報、街頭設計作品、現代設計櫥窗掛畫等,打造設計文化走廊;
二是,結合傳統媒介與新媒體,通過“設計之都”形象宣傳片、移動互聯網廣告和戶外廣告等門戶性出入口徑,拓寬形象傳播渠道;
三是,舉辦和參與多種設計活動、設計課程、競賽活動、節慶活動等,拓寬對外傳播和公共交流平臺,完善形象推廣模式,激發設計氛圍。
四、結語
“設計之都”的視覺形象建設有利于傳播城市文化,優化城市環境,提升城市形象。國內外“設計之都”,結合自身特色和需求,從“設計之都”標志的設計,統一視覺識別系統,制造城市形象宣傳片,完善城市公共設施,美化城市街道,重塑歷史文化區域,打造城市地標等方面,開展視覺形象建設工作,為“設計之都”品牌建設和城市發展增添活力。當前,品牌競爭已成為城市競爭的關鍵,廣州可以申報UNESCO“設計之都”為目標,借鑒典型“設計之都”的建設經驗,結合廣州本土文化和特色,確立符合廣州現狀的申都理念,從傳統和現代化兩方面提取設計元素,推動廣州“設計之都”視覺形象建設,塑造城市新品牌。
基金項目: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廣州智庫2018年度重點課題:廣州“設計之都”申報路徑與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研究,項目編號:2018GZWTZD33。
注釋:
①劉彥宏,聶艷梅,施寅嬌等,設計、人與都市——“設計之都”城市形象傳播策略研究[J].廣告大觀(綜合版),2011(05):115-138.
②王慧敏.創意設計之都:全球概覽與上海戰略[M].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4:166-181.
作者簡介:溫文靜,廣東工業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王娟,廣東工業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副院長、教授,粵港澳設計文化與戰略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文化傳承與設計創新、設計史論與設計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