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靜 梁喻嘉
摘 要:當今,以90后、95后為代表的新生代大學生已經成為就業市場的主力軍,其中大學生擇業觀已經成為影響其就業及創業的關鍵因素。筆者結合多年法學專業就業及創業指導工作實際,以地方綜合性大學的95后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分析了當前法學專業畢業生就業及創業觀念存在的問題,從工作實際出發主動尋找具有時效性的解決路徑,引導學生樹立科學合理的就業及創業觀念,以順應新發展、新變化,最終實現順利就業或創業。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創業
隨著國家供給側改革深入推進,去產能、去杠桿等任務加碼,經濟下行壓力依然存在,就業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就業形勢復雜嚴峻。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將就業優先政策置于宏觀政策層面,把就業擺在“更加突出位置”。普通高校畢業生是解決就業的重點群體,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事關“保就業”全局。
擇業觀在很大程度上主導、支配著大學生的擇業目標、擇業期望和擇業行為,直接影響著大學生的職業選擇和結果。構建積極健全的擇業觀,是引導大學生就業及創業的一個重要措施,是緩解當前嚴峻就業形勢的必要途徑。擇業觀的構建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需要國家、社會、高校和大學生自身等多方面的協同推進和長期的共同努力。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陣地,應積極主動探索與實踐。
一 就業及創業觀念存在的問題
(一)受傳統觀念影響,“面子就業”思想普遍存在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長梅范林在近日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我國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8.1%,我國即將由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進入普及化近段”。可以預期,未來一場大型招聘會上,除了普通勞動者,近一半都是大學生,不再特殊的大學生將被視為普通勞動者統一考慮就業。所以,大學生也是普通勞動者,新時代的大學生應注重實實在在的能力而非學歷光環。
然而當下,從政府部門、教育界到社會公眾,不少人的觀念還停留在精英教育階段。這種精英教育觀賦予了大學生的特殊身份,對大學生特殊對待,只注重學歷,以學歷論人才的觀念在全社會根深蒂固,使得高等教育的結構和質量與社會實際需求脫節,無論是哪所大學畢業,很多學生都有“面子就業”的思想。面對以上這些新發展、新變化,多數學生無動于衷,或持觀望態度。
(二)“考研熱”持續升溫,“慢就業”心態凸顯
首先,隨著法學畢業生人數暴增,公、檢、法等單位人員逐漸飽和,傳統意義上的“鐵飯碗”對學歷和學校層次要求逐步提高,法學專業學生更多地加入考研大軍。近幾年,全國每年考研人數激增,考研形勢異常嚴峻。中國教育在線發布的《2019年全國研究生招生調查報告》顯示,今年報考研究生考試人數增加21.8%,創下十余年來最大增幅,其中往屆學生占比45%,接近一半。
其次,有些學生的家庭經濟條件較好,父母也比較開明,支持孩子畢業不急于就業,有業不就,在家待業;也有些學生求職預期與崗位供給存在嚴重的結構性偏差,或自身競爭能力不強,導致無業可就,在家待業。這一現象在“90后”尤為普遍,“慢就業”的概念也由此而來。近期,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09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72.9%的受訪者周圍都有“慢就業”的大學生。在今年的春招中大學生“慢就業”心態凸顯。
二 就業及創業觀念的引導策略
(一)就業及創業指導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
觀念的轉變需要過程,就業及創業觀念的轉變要從大一新生開始抓起,端正學生就業觀、樹立合理擇業觀,鼓勵畢業生“順勢而為”,將求職注意力由“高大上”轉向“真需求”,先就業再擇業,甚至勇敢創業。就業與創業指導要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深入思政教育的各個渠道,進班會、進課堂、進宿舍、進網絡、進家庭。“觀念是在嘮叨中形成的”,輔導員在班會上集中講、在宿舍里一對一講、在學生和家長活躍的網絡平臺中公開講,請任課教師在課堂上從專業發展角度講,利用家長會、家長群、與家長的交談中對學生家長反復講。輔導員與專業老師緊密配合,與家長達成共識,在學生活躍的網絡空間中不經意滲透,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認清現實,轉變觀念,找準定位。
(二)就業及創業指導與第二課堂相結合
法學專業是實踐性較強的一門學科,2018年改革后的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更加注重法律知識的應用。利用第二課堂覆蓋面廣、活動形式豐富多樣、學生自主性強的特點,從學生實際需求出發,積極開展具有專業特色的第二課堂活動;利用校友和合作單位等社會資源,使就業指導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以就業為導向打造實踐平臺。引導學生在注重專業的基礎上提高綜合素質和能力,在接觸社會和就業崗位的實踐中加深對就業形勢認知,明確專業發展規劃,提升專業技能和創新意識。
三 結語
近年來,法學專業大學畢業生就業工作面臨的主要矛盾表現在學生的“定位不準”、“有業不就”、“眼高手低”、創新意識不強。觀念的轉變需要一個過程,需要學校全員積極參與,協調社會、企業等多方力量,共同營造良好的就業及創業氛圍,調整和引導大學生的擇業觀,以順應新時期國家發展與社會形勢需要。
參考文獻:
[1] 《2018年度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麥可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