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惠子
摘要:在環境問題日益嚴峻的今天,可持續發展成為服裝行業的重頭之重。文章針對當前中國服裝行業可持續發展的現狀,提出在高校服裝設計專業的教學需以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重新思考并予以調整。通過教師增強自身責任與意識,將可持續發展理念深植課程;靈活設計課程提高學生設計能力;對新科技新材料的緊密關注等多方面舉措,以為中國服裝業培養具有可持續發展理念扣能力的新銳設計師貢獻力量。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服裝設計;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2;TS94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19) 30-0187-02
一、背景
在環境問題日益嚴峻的今天,保護環境及解決各類垃圾問題已顯得迫在眉睫。2019年7月1日,垃圾分類政策正式在上海施行。據統計,時尚業是僅次于石油工業的世界第二大污染行業,生產了全球20%的廢水和全球lO%的碳排放量。2018年眾多時尚與奢侈品行業的品牌與組織,簽署了聯合國《時尚業氣候行動憲章》,推動時尚行業溫室氣體減排。初步目標是到2030年,將時尚行業的溫室氣體總排放量減少3 096,期望能夠在2050年實現凈零排放。法國奢侈品集團LVMH達成2018年碳排放基金預定目標,碳排放基金是LVMH為推廣LED照明和節能空調設備,減少門店和工廠溫室氣體排放而設立的專項資金。集團2018年減少排放了2500噸溫室氣體,相當于1600個歐洲家庭一年的排放量,環保項目增至112個。
綠色、低碳、可持續,已成為行業發展的關鍵詞,服裝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勢在必行。另一方面,對于服裝行業而言,踐行可持續理念不僅僅是保護環境、減少資源浪費,更是使設計創新、創造價值并打動新一代消費者。隨著環境資源問題的日益嚴峻,當下的年輕一代消費者對可持續理念有更為深入的思考,越來越多的年輕消費者愿意為可持續商品支付更高的價格,同時也希望知道商品在購買前是怎么制作出來的。
二、可持續
可持續就是指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它們是一個密不可分的系統:既要達到發展經濟的目的,又要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資源和環境,使子孫后代能夠永遠發展和安居樂業。①
全國人大代表尹國新指出,推行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是從源頭去努力,這意味著設計端必須具備可持續思維。可持續理念必須成為設計的前提,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最好辦法是從源頭去努力,不是后續再解決。在西方,可持續早已成為大眾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很多企業已涉足到碳足跡排放的統計研究,可持續成為企業運營和發展中不可或缺的環節。
例如,著名的戶外服裝品牌Patagonia堅守可持續發展理念達到雙贏,levi's官網設置專門的欄目介紹產品的可持續情況并引導消費者如何以友善環境前提下,養護衣物等②
2018春夏季中國上海時裝周,業界首次集中討論了可持續發展問題,重新審視創意與設計的過程,對產品原材料的來源地、產地以及相關產品,通過5000多個指標的對比、分析和計算,得到涵蓋碳排放、用水量、水資源與大氣污染、損耗和用地變化的數據,由此幫助設計師和品牌做出對環境影響最小的決策。作為當代服裝設計師,必須以可持續發展為前提,以對環境負責任的態度做設計,做可持續設計,規范自己的設計行為,不能肆意而行。
作為中國最新一代設計師搖籃的高校服裝設計專業,目前在可持續領域做的也遠遠不夠,可持續發展在國內目前依然停留在認知階段,各論壇及相關機構也在發揮教育行業的作用。可持續發展理念在高校教育中的缺失,作為服裝設計教育工作者,擔負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三、關于可持續在中國高校服裝設計專業中的相關建議
(一)增加教師自身的意識和責任感,將可持續發展理念深植課程
高校服裝設計專業教師肩負培養服裝設計人才的重任,需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心和使命感。教師首先從自身做起,以身踐行,關注可持續領域最前沿信息和動態,與時俱進,強化可持續理念的理解與消化。目前國內大多數服裝設計專業的課程設置中沒有專門涉及到可持續發展理念,因此教師需要將其深入到課程知識點中,將可持續發展理念作為指導設計的思維。
在設計教學中,可強化一些可持續發展理念踐行優秀的品牌案例分析。例如,極具社會責任感的Patagonia作為世界項級戶外服裝品牌,其創始人一直強調品牌使命“做最好的產品,杜絕不必要的危害,通過企業活動激發并實施對環境危機的解決方案”。可持續發展的起點在設計環節,從源頭開始要考慮原料和工藝能夠產生什么價值,從一開始就要考慮到產品最終的歸屬與環境的關系。如果設計之初沒有考慮可持續,后續環節會變得更加困難且需付出更高昂的代價。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引導學生帶著產品生命周期的概念去設計服裝,將可持續性作為設計前提,用創新的思維去設計,做對地球有益的設計。讓學生關注自己賴以生存的世界,對環境充滿敬畏,反思設計行為對生存環境所造成的影響。啟發學生思考模式轉變,不能局限于課程內容,需對服裝的未來進行思考,發掘其未來可持續發展動向。
此外,課程內對可持續理念的理解不能僅僅限于環保和簡單的再利用,還包括如何通過設計解釋可持續,對傳統工藝的傳承、發展創新,甚至包括改變人們的思維包括生活方式等。啟發學生需要對環境,人的生活方式不斷思索考量,加深意識形態領域對于服裝設計、文化生活、資源的認知和解讀。不能僅依附人體形態去追求表面的形式美,不做流于表面的形式設計,應以踐行生態文明理念,傳承民族文化為己任,用設計改變并創造新生活。
(二)基于可持續理念靈活設計課程
可持續發展理念下涉及到跨專業領域教學,而這并非當下中國高校服裝設計專業的擅長,可通過綜合性課程的靈活設置補充相關知識。跨學科、多學科、學科交叉性的專業教學不是將有關學科內容機械疊加,因此如何有效系統地將多學科知識和技能訓練整合成為統一連貫的教學是可持續設計教學創新的難點,而靈活設置綜合性課程就是針對這類跨學科專業教學的一種教學組織策略和方法③。
教學作業主題設計中,可多考慮一些映射問題的題材,讓學生通過跨專業領域合作等方式設計作品,表達對環境污染等問題的警覺及提示,呼吁大家為環境及可持續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教學中可提倡無季節、模糊性別的設計理念,這種滿足日常著裝需求,無性別理念又不失細節的設計經得住各方面的考驗。制作環節通過合理的課程設計對學生相關知識進行拓展補充,深入了解各類材料性能及工藝環節,從而在設計中有意識減少材料種類和工序。提倡從現有材料拓展設計思路,盡量利用材質自身的屬性與特點,通過創意思維減少制作工序和邊角料的浪費,在設計中最大程度地利用材料,利用可拆卸及編織等技法以達到材料多次循環利用,這同時也拓展了設計多樣化創新的可能性。
此外,通過對各類新型環保材料纖維的了解及運用,構建出有利于可持續發展的生態閉環,最大可能的減少廢棄物,從而降低碳排放。此外,在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各類偽可持續設計層出不窮,很多看似環保的表象底下藏著不正當利益的勾結,在教學課程設計中,通過案例分析能夠讓學生辨別各類偽可持續設計,從而真正理解和踐行可持續發展。
(三)關注新型材料促進可持續發展
高校需與時俱進地與相關機構合作,對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領域進行研發。產業的創新最現實的途徑就是從新材料、新技術開始,新材料的使用可以使原本的設計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1960年代誕生的萊卡面料Lycra,在近20年普及到服裝及相關產品領域中,并潛移默化地改變了人們的穿著和生活方式。基于可持續的思維理念設計,采用新的材料和工藝,可以為時尚行業帶來新的活力。
近年來在保護環境方面勇于探索的著名運動品牌nike和adidas不斷更新技術材料推出新產品。2017年耐克推出一種全新材料-Flyleather,它由50%經回收的天然皮革纖維和水制成。比起傳統的皮革制造手段,Flyleather的生產過程能夠節省90%的耗水量及減少8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制作一雙nike運動鞋能夠比從前減少一半左右的碳排放量;adidas利用材料再生技術,預計在2019年生產1100萬雙由海洋垃圾制造的再生球鞋,是2018年的兩倍。這個數據表明adidas阻止了2810噸的垃圾進入海洋。將回收材料通過科技循環利用,讓設計賦予重生。以科技為基礎的新材料更利于設計創意的表達,能夠實現服裝及相關產品更多的功能性、更好的穿著體驗、更豐富的視覺享受以及文化藝術內涵。
新材料伴隨著新科技誕生,因此在課程設計教學中有必要加重材料部分知識內容,通過合理的教學設計讓學生了解全球前沿生物材料技術,感受各種新型材料特質,研究新型材料特點,探索新型材料的使用,從而更有可能設計出打破傳統的創新作品。
四、結語
關于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和計劃是一個全民長期努力的過程,中國高校服裝設計專業擔負培養未來設計師的重責,必須以可持續發展的視野重新審視當下的課程設計、教學模式以及培養目標,為中國服裝行業培養具有可持續發展理念和能力的新銳設計師貢獻力量。
注釋:
①周浩明.可持續設計是一種風格或流派嗎?[J].美術觀察,2012(10):28.
②https: //www. levi. com. tw/sustainability. html. 03/21/2019.
③論歐洲可持續性設計教學模式及其啟示——以諾丁漢大學和湖南大學建筑設計專業為例[J].大學教育科學,2015 (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