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文慧
摘要:支教是均衡中國中西部教育資源的重要途徑,改善貧困地區落后現狀的重要力量,而藝術教育是支教體系中缺漏的一個環節。二手手機將攝影教育與支教來聯系起來,不僅解決二手手機污染的問題,而且推動貧困地區兒童的全面發展。支教是由信仰支撐的活動,如果沒有堅定的保持初心的信念感,支教這一圣神的活動將淪為形式的軀殼,對兒童的成長造成無法撤銷的傷害,物質的貧困戶不可怕,可怕的是淪為精神貧困戶,本文由親身經歷出發,對支教進行了思考。
關鍵詞:攝影藝術;支教;保持初心;中國青年
中圖分類號:G643;G52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19) 30-0248-02
筆者是一位設計學的學術型碩士研究生,本科專業是攝影。于2018-2019期間開展開了一個舊手機與支教有關的項目。為什么是舊手機呢?為什么是與支教有關呢?這兩個又與攝影有什么聯系呢?
如今,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手機淘汰率越來越高。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布的《化電子垃圾為資源》報告顯示,全球廢棄的手機約有4億部,其中中國有近l億部,占全球的四分之一。中國90%以上的廢舊手機沒有進入回收渠道,帶來嚴重的污染問題。處理好了,廢舊手機是資源,處理不好就會變成污染源。在自然地理和歷史人文等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下,中國區域經濟差異和教育文化資源不均衡客觀存在,改變貧困地區的教育落后現狀和面貌,支教活動是重要力量。基礎學科教育資源在全國范圍內存在嚴重失衡,更不用說美術教育。國家一再強調青少年的綜合素質全面發展,作為一名藝術碩士,雖然稱不上是人才,但是在攝影專業方面有深厚的功底,有底氣為貧困地區的美術教育貢獻自己的微薄力量。
那么舊手機與支教又如何與攝影產生聯系呢?這與項目的實施方法有關:筆者將籌集到具有拍照功能的舊手機送到支教點的學生手上,拍出孩子視角下貧困地區的生活面貌(舊手機無SIM卡)。這不僅解決二手手機的處理問題,更重要的是將中西部原生態的紀實照片真實地呈現在社會視野中;而且對于中西部生活以及中西部生活秩序構建有彌足珍貴的歷史價值。
2018年10月開始一邊籌集二手手機一邊篩選符合條件的支教組織,因為個人力量有限,最終籌集到10部左右的舊手機,在此感謝捐贈者對筆者的信任與支持。另外網上的支教組織層次不齊,花費了不少時間篩選,最后經過綜合分析與比對選擇了在四川大涼山的支教組織(組織名稱就不方便透露了),并與該組織的工作人員小佳(化名)在微信上進行了項目的闡述:因為學校課程的原因,初期本人將籌集到的舊手機以快遞的方式寄給身在大涼山的小佳,項目中期會到大涼山親自教孩子們攝影,這段時間拍攝的照片可以與前期形成對比,并且照片會在本人學校的美術館展覽。筆者寫了一本詳細的項目書與計劃書遞交給組織,組織也進行了會議討論,雖然這些是小佳告知的,其中的真假并不可查,但是可以確認的是,領導同意合作并在宣傳方面提出了幾點要求:第一,資金全部由我方出,第二,做一款宣傳支教機構的海報放在展覽處,;第三,展覽序幕引導詞上有一半是介紹他們。這是硬性規定,不接受那么便不合作。
雖然項目的資金有政府與學校的支持,但是展廳的租金,照片的輸出與裝裱,后期海報的設計與制作,媒體宣傳的費用等等,結算下來并不是一筆小數目,筆者與該機構溝通,希望以適合的方式來分擔責任,但是該機構絲毫不給溝通的機會,或許他們已經吃定我沒有時間與精力再去找另一個機構。為了任務的完成,心中的理想,筆者一想到偏遠山區的孩童們能感受攝影藝術的魅力就很激動。3月份小佳通過微信發了一些小孩拍的照片給本人——年邁的老人弓著背彎著腰坐在長凳上,青筋暴起滿是摺皺的手編織著繁瑣的背簍,高聳翠綠的大涼山成為了他們的依靠,小佳說這個小孩的父母幾年才回來一次,這種情況在大涼山很普遍,有的父母甚至出去了就沒有消息了;還有些照片能夠帶你穿越到30,40年前,照片里你找不到任何現代化的蛛絲馬跡。這些照片感動著我,給予了我更強大的力量,換句話說就是圖片的力量讓我決定籌集更多的舊手機,在5月帶過去。于是筆者又在各大高校門口發傳單,去回收手機的門店,途中他人的不解。但是既然決定實施這個項目,就要有繼續的決心,就要有能完成的信心,就要有保持西部孩童感受攝影藝術魅力的初心。
可能有人會提出質疑——這不是在旁觀別人的痛苦么?首先,筆者不是記錄者的身份,個人色彩完全屏蔽了,拍攝者是一群對生活壞境相當熟悉的孩子們,另一方面,沒有選個體也是避免攝影的單一性與片面性;其次,筆者完全可以讓支教的老師或者攝影師去拍,這完完全全省去了很多的麻煩,但是孩子比成人的世界更純粹更直接更多彩,就好像沒有受過系統性繪畫教育的人總比受過過系統性繪畫教育的人畫得更富有創造性。支教照片總是千篇一律,就像用同樣的音符奏出相似的旋律,因此以孩子作為攝影者不僅能夠展現不同的的世界,更能看到感動與純粹。
但隨著時間的推進,小佳的積極性越來越低,或許是工作量大,一邊需要處理支教的事情又要兼顧此項目,過幾天再次跟她溝通,她直接說:“不想回復,你太煩了,讓我休息幾天行么?”她的語氣態度與之前的小佳完全是兩個人,給她微信語音電話都不接,筆者心存疑惑將去大涼山的時間推前了,當時完全沒有想到她的“陰謀”,還擔心小佳是不是出什么事情了。等過了幾天再聯系她的時候,卻發現本人被刪掉了,電話也列入了黑名單。
筆者冷靜下來回憶事情的經過,思考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結果:憑什么信任他們?有議簽書了么?但是只有口頭上的協議。其實支教組織比一般的學校肩負的責任更大,帶去的不僅僅是知識更多是德。既然選擇了支教,就要有使命感與責任感,更要保持初心。
筆者的初心是想讓偏遠地區的孩子感受攝影藝術的魅力,以影像的力量展現中國中西部貧困地區的現狀。
如今,中國的發展突飛猛進,國民的實力世界矚目,一個國家的強大需要經濟作為基礎,但是更需要精神作為養料。習近平在精神文明建設上不斷加強——主動學習貫徹“往實里走、往深里走、往心里走”。“三個走”是習近平對當代青年的忠告,腳踏實地地走,深入淺出地走,堅定真誠地走。尤其是青年是中國精神的具體體現,是中國力量的基石,實現偉大夢想提供強大精神動力。
參考文獻:
[1]魏長嶺,道德信仰與自筆者超越[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
[2]羅蘭·巴特.明室[M].(譯)趙克非,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3.
[3]江一燕.筆者是爬行者小江[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6-5
[4]毛遠飛.心與教育一起走[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2.
[5]王娜,社會轉型時期道德信仰的缺失與重建[D].西安:長安大學,2013.
[6]李德寧.當代大學生的信仰缺失及對策研究[D].長春:吉林農業大學,2013.
[7]龔莉紅,陳筱铓.大學生支教現狀及可持續發展探究[J].繼續教育研究,2014(08).
[8]張健,大學生短期支教現狀調查[J].教育與職業,2014 (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