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正銀
近幾年,任務驅動型作文興起之后,大家好不容易學會的三段式結構和文采斐然的排比句段已經派不上用場了。在這種前提下,觀點是否深刻透徹、新穎獨特成為能否得高分的主要依據。高中生作文中普遍存在講正確的廢話、思考淺顯等問題,我們可以通過“黃金三問”來促進學生思考,從而增強議論文觀點的深刻性和獨創性。
一
議論淺顯的常見現象
議論淺顯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對立化思維,即一種非此即彼、非好即壞的線性思維方式。在這種思維下,學生看事物總是二元對立,往往忽視了事物之間復雜的聯系,也忽視了事物的發展變化,寫出來的觀點往往立不住腳,但迫于自己思維的局限,不得不胡編亂造。還有一類思維方式是封閉式思維,封閉式思維在高中生議論文中最明顯的表現就是“說正確的廢話”,即用既有的套路和模式來解釋和分析所有的認識對象和問題。于高中生而言,這是一種惰性思維的表現。如: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議論文。
孔子有個學生看到一個孩子掉進湍急的河里,便奮不顧身地跳下去把他救起。這個小孩的父親送他一頭牛表示感謝,他高興地接受了。大家議論紛紛,認為他太貪心。孔子卻對他說,你做得對,因為你的行為向社會宣告了:只要冒著危險救了人,無論多大的獎賞都可以收下,這樣可以鼓勵更多的人去救人。
春秋時魯國政府有一條規定,魯國人到國外旅行,凡是看見在外國淪為奴隸的本國人,可以先墊錢把他贖回來,回國后再到政府去報賬。孔子的一個學生贖人后卻沒有去報賬,人們夸他品格高尚,孔子卻嚴厲地批評他,說他的行為妨礙了更多的魯國奴隸被贖回來,因為人們如果墊錢贖了奴隸,不報賬自己會蒙受損失,而報賬了則說明自己的品格不如孔子的學生,于是以后只好假裝沒有看見。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選擇一個側面、一個角度構思作文。自主確定立意,確定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其含意范圍寫作文。
有學生寫《付出與回報應成正比》:
先寫付出與回報成正比的社會,更能調動人們的積極性;
再寫付出了卻不要求回報的社會,會使人們逐漸喪失做好事的動力;
然后寫付出與回報成反比的社會,是最危險的社會。
最后總結,讓付出與回報成正比,倡議付出,鼓勵感恩,杜絕冷漠。
這里的二元對立思維體現得非常明顯,付出與回報似乎只存在正比和反比兩種關系,非此即彼,非黑即白。這種線性思維最大的弊端在于將事情絕對化,不給自己任何思辨的空間,故無法保證觀點的客觀公正。
再如,有學生寫《是真名士自風流》:
先由孔子學生的行為受到社會各界人士不一樣的評價,推導出結論:在現實生活中,有時候你是對的,卻得不到別人的喝彩;
再聯想到現實生活中“鍵盤俠”的行為,分析孔子學生的行為得不到喝彩的原因在于評論者們沒有掌握全部的客觀事實;
接著提出面對這樣的誤解,我們應該堅持走自己的道路,讓別人說去吧。
這是在封閉式思維下創作的典型,“堅持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這一結論從小學開始就已經在證明了,該生寫作過程中忽略作文題目設置的情境中的主體,將立意硬生生地往自己熟悉的正確觀點上引,這是一種證明式思維而不是一種辯證式思維。這種寫作任務的完成,既沒有給讀者帶來思想上的啟發,也沒有讓自己的思維和思想得到提升。作者在固有的模式和觀點中轉圈,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觀點來驗證所有的材料,束縛著自己也束縛著讀者,缺乏獨創性和創新性。
二
黃金三問的辯證思考
觀點淺顯的癥結一個是懶于思考,一個是不知道如何思考。在這里僅希望借著“黃金三問”的思考角度,讓不知道如何思考的人勤于思考,也讓懶于思考的人看到點不一樣的世界,從而促進他們轉換思維方式,試著發出屬于自己的聲音,并能漸漸增強自己的社會責任感和參與感。
在學習“黃金三問”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哲人蘇格拉底是怎樣理性思考問題的:
蘇格拉底向年輕人請教:“什么是美德?”
年輕人不屑地看著蘇格拉底,說:“不偷盜、不欺騙等品德就是美德啊!”
蘇格拉底又問:“不偷盜就是美德嗎?有一次,還在當兵的我接受指揮官的命令深夜潛入敵人的營地偷兵力部署圖。請問,我這種行為是美德還是惡德?”
年輕人辯解:“偷盜敵人的東西是美德,我說的惡德是指偷盜朋友的東西!”
蘇格拉底又問:“偷盜朋友的東西就是惡德嗎?我一個好朋友遭遇天災人禍,對生活失去希望,買了一把尖刀,準備在夜里結束生命。我知道后,溜進他的臥室,偷出尖刀,朋友因此免于一死。請問,我這種行為是美德還是惡德啊?”
年輕人想了想,覺得這也不是惡德,于是恭恭敬敬地向蘇格拉底請教。
我們可以從蘇格拉底的辯駁中分出三個層次:
第一層,反問。這個說法成立嗎?這里要達到的目的就是,停下來思考,讓思維的慣性中斷。傳統文化一直強調人要有樂于助人、無私奉獻的精神,施恩是行善也是奉獻,施恩后的圖報就一定是惡行嗎?
第二層,舉反例。有沒有反例?這里要達到的目的是,找反例,得出現命題不能囊括的例外。在這個題目下,我們需要尋找的反例就是有沒有施恩后鼓勵回報的情況:魯國政府報銷贖人的費用,萊茵河畔警察尋找交還錢包的好心人士,四川省政府獎勵見義勇為的行為并且商議獲得“見義勇為英雄”稱號的個人高考可有20分的加分政策。這一切都說明,施恩基于社會影響是被鼓勵獲得回報的。
第三層,限定結論。需要什么條件才能成立?這里要達到的目的就是,加條件,使命題更加合理化。既然這個問題有爭議的雙方,就意味著我們結論的成立,必然要有對方可以接受的前提條件。支持施恩不圖報的人看重的是施恩者施恩過程中的純潔,這種純潔是不為名利的氣節,也是不顧個人安危的俠義,如果一開始就抱著從別人身上得到好處的想法去“行善”,這時的善良也就不具備純粹性了。所以,我們要設定好前提,即我們支持的施恩圖報是基于純粹的善良,在被幫助者主動提供感謝的過程中收取的是精神或是物質上的報酬。
事實上,這三個層次與國際上批判性思維教學中的“黃金三問”不謀而合,它指向質疑、替代和選擇,有助于我們在一次次的追問中完善自己的觀點,增強觀點的深刻性和獨創性。基于“黃金三問”的理性剖析,關于“孔子學生救人”的作文題目,在“黃金三問”的引導下,我們可以做出以下嘗試。
話說孔子的弟子救了一個落水孩子,他高興地接受了那個孩子的父親送的一頭牛,沒想到遭人非議,而孔子卻說他做得很對;孔子又有個學生贖回來一個淪為奴隸的魯國人,回國后沒到政府去報賬,人們都夸他品格高尚,孔子卻很嚴厲地批評了他。那么施恩者到底該不該求回報呢?這個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認為,該求。(概括材料,提煉問題,給出觀點。)
施恩圖報,無可厚非。那學生奮不顧身地跳進湍急的河里去救人,畢竟也冒著失去生命的危險。這“報”是受恩人主動的、感恩的回報,這“圖”的也不僅是金錢的酬謝、個人的感激,還有政府、社會對善舉的尊重。現在社會和國家對見義勇為的人的各項優惠及嘉獎正是一種施恩圖報的體現。(定義“報”“圖”的本質,反駁“報”“圖”的一般定義——貪心,從具體的語境中分析出“報”的前提是“主動感恩”,“圖”的前提是政府、社會對善意的尊重。)
中國青年楊立留學德國時,撿到一個裝滿錢的皮夾送交行政廳,離開時并未留下姓名。而小鎮鎮長卻發動了萊茵河沿岸十多個城鎮的警力尋找他,并要求他收下獎彰和酬金,還說:“這不僅是對你個人的認可,也是整個社會對善舉的尊重。對善舉的尊重也是每個公民的責任,也讓我們有資格去勸勉更多人的施援向善。”從這件事可以看出,西方發達國家把“圖報”看作是社會對善舉的回報。我們古人云“受人滴水之恩,必當涌泉相報”。兩千多年前的孔夫子都認為該得,為何身處新時代的國人還對“施恩圖報”指指點點呢?(舉例論證“圖報”是社會義務,有利于社會的發展,將矛頭指向“不圖報”的不合理的地方。)
“施恩不圖報”一向被我們視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種美德提倡無私的奉獻精神,體現著人間的關愛、友善與和諧。而孔子的學生救那個孩子時沒有想得到什么回報,與這種美德是相符的。當然,如果是那種主動強行索要“錦旗”或“報酬”式的荒誕“回報”則不值得提倡。(分析“不圖報”的心理動因,強調“圖報”的前提是被動接受而不是主動索取。)
其實“施恩”與“求報”并不矛盾,只是人們看待這兩者的眼光帶有色彩,這是在我國傳統無私奉獻高標準精神要求的影響下形成的。人們大都認為選擇施恩,就是選擇做一個高尚的人,而做一個高尚的人,就不該要求回報。要求回報,施恩的行為便不純潔,則被認為是不正當的,甚至被認為是思想有問題。我覺得人們不必如此激烈地批判“施恩圖報”者,“圖報”并不影響“施恩”的高尚,適當的回報還有激勵作用。孔子不也說這樣可以鼓勵更多的人去幫助別人嗎?(解釋“施恩”與“圖報”的矛盾,在于人們的慣性思維,是人們受到無私奉獻精神的影響,但“施恩”的實質都是高尚的行為,將二者之間的對立關系轉化為統一的關系。)
我們生活在這個開放的社會,接觸著許多不同的思想并受其影響,難道我們不該寬容地對待“施恩圖報”這個嶄新的價值態度嗎?(明確我們應該怎么做。)
所以我說,只要你是真心實意做好事,沒有違背道德原則,收不收錢都隨便。(點題,“施恩”是關鍵,“圖報”只是個人選擇。)
三
黃金三問的緣由及要點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中積累與建構起來,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語言能力及品質;是學生在語言學習中獲得的語言知識與語言能力,思維方法與思維品質,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體現。并將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概括為四個方面:“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其中思維發展與提升要求我們培養并鍛煉自己的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基于此,我們必須打破現有的對立化思維和封閉式思維,于語文學習而言,在閱讀和寫作中加強思辨性訓練,已經變得尤為重要。
在使用“黃金三問”深入思考的過程中,應該分清楚三個問題各自對應的目標。
第一個問題:這個說法成立嗎?這是打破封閉式思維、慣性思維的開始。
第二個問題:有沒有反例?這是搜集證據的過程,這樣的證據素材得益于我們平時作文素材庫的建立;這樣的證據共同指向觀點的成立或者不成立。
第三個問題:需要什么條件才能成立?這是觀照命題的對立面,站在反方的角度,尋求跟反方和解的條件,這也是確立自己命題成立的前提。
另外,不得不說明,“黃金三問”的實施步驟是我們在立意構思過程中的動態思維步驟,并不完全等同于我們行文的結構,它更適用于幫助我們想清楚一個問題,至于如何有序地表達,則還需要每個人根據自己的習慣,采用適合閱卷者閱讀的段落布局,將自己的思考成果更加完美地展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