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秋蘭 吉木色 黎千榕 王欣雅 張尚文 胡 升 胡 燕
中南民族大學藥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
藏族是中國西南部的一個古老的民族。藏族人民在獨特的自然環境和與自然的長期斗爭中,因地制宜地利用當地的動植物和礦物運用到疾病治療中,逐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醫療體系。
地理環境:西藏地理環境復雜,海拔高,平均海拔達到四千多米以上,周圍又有喜馬拉雅山脈,昆侖山脈和唐古山脈等多座山脈環繞。西藏也是中國的邊緣省份,它與五個國家接壤,擁有數千個陸地邊界,是通往南亞的門戶[1]。青藏高原遠離海洋,處在內陸深處,其地形多為高山、盆地等,總體環境變化多樣[2]。
氣候環境:西藏南部山谷與北部之間的溫度與濕度差異很大。西藏南部山谷降雨較多,夏季為雨季,雨量充沛,其氣候也相對溫和,最高溫度在七月,達到10 ℃,年平均氣溫約為8 ℃[3]。而藏北高原則較寒冷干燥,屬于大陸性氣候,其年均氣溫不超過0 ℃,最高的氣溫不超過10 ℃,且降雨量較少,晝夜溫差大。此外西藏地區還有各種各樣的區域氣候以及明顯的垂直氣候帶。
2.1 植物類 植物類藏藥品種繁多[4-6],由西藏、青海等多個省份合編的《藏藥標準》收藏的植物類藏藥有197種,本文收集了其中一些常用藏草藥的性味和功效[7],整理如下:肉豆蔻(藏名:匝滴),性溫,味辛、苦。有舒暢氣機、助消化、溫暖脾肺、澀腸止瀉的功能,主治食少、脘腹脹痛等病癥。相關應用:四神丸:肉豆蔻、補骨脂、山花椒、茶辣、大棗五味碾碎制成丸,每服9 g,一日1~2次,主治泄瀉、腹脹等。
冬蟲夏草[8](藏名:牙扎袞布),性平,味甘,有滋補腎臟、養肺、止血、祛除痰濁的效果。相關應用:清肝瀉火湯:干歸4錢,野地黃3錢,胡連3錢,越桃3錢,苦膽草3錢,山茶跟3錢,牛舌菜3錢,木賊2錢,石決明6錢,羚羊角3分,犀角5分,甜根草1錢,冬蟲夏草5分,水煎服,可清肝瀉火。
藏紅花(藏名:卡奇鴿爾更),性溫,味辛,有疏通血脈、止痛之功效,可治療閉經,使之通暢等[8]。相關應用:藏紅花每服一朵,沖湯下,可治療各種痞結。
白豆蔻(藏名:蘇買嘎布),性溫,味辛,有疏表化濕、舒暢氣機、停止嘔吐的功效,主治消化不良、濕癥、臟腑經絡之氣阻滯不暢等病癥。
訶子(藏名:阿如熱),性平,味苦、酸、澀。有收澀、收斂肺氣的功效,主治久瀉久痢不止、咳嗽、便血等。白豆蔻30 g,黃芪15 g,甘草30 g,干木瓜15 g,陳橘皮30 g,芎30 g,人參15 g,枇杷葉30 g,以上共研,混合,每服30 g,主治小兒脾胃不和所致憎寒壯熱,腹痛嘔吐。
大托葉云實(藏名:江哲),性溫,味辛、澀。有祛寒的功效,主治胃寒、腎寒。相關應用:六味大托葉云實散:大托葉云實90 g,石榴子90 g,肉桂5 g,豆蔻40 g,蓽拔5 g,紅花50 g,以上碾碎混合,制成散劑,主治白帶病。
蓽茇(藏名:畢畢靈)[9],性熱,味辛。有溫中散寒的功效,常醫治冷痛。相關應用:蓽茇散:良姜、胡椒、蓽茇、小辛各等分,研成細末,蘸溫水,涂于痛處,主治牙疼。
野生天麻,有抑制疼痛,鎮靜催眠,降低血壓的療效,可治療高血壓,頭痛眩暈,小兒驚厥等癥。相關應用:天麻川芎丸 :天麻15 g,撫芎60 g,研成細末,煉蜜為丸,每次服9 g,茶酒送服,主治偏正頭痛。
雪蓮(藏名:恰果蘇巴),性溫,味甘,苦。能補腎助陽,溫經祛寒,可醫治腎虛,勃起功能障礙,月經失調等癥。
紅景天[10](藏名:掃羅瑪布爾),性寒,味甘、澀,能益氣、清肺熱、消散瘀腫,主治氣虛、怕冷、氣短、渾身無力、肺熱咳嗽、咯血、拉肚子等。相關應用:九味石灰華散:石灰華100 g,紅藍花80 g,犀黃4 g,紅景天80 g,榜嘎100 g,甜草根80 g,索羅嘎寶(高山辣根菜)80 g,檀香100 g,兔耳草100 g,以上除牛黃外,研成細末混合,再與牛黃細末混合,制成散劑,主治小兒肺炎咳嗽。
喜馬拉雅紫茉莉(藏名:帕布),性溫,味甘、微辛,有滋補脾腎、通利水道、滲泄水濕之功效,可治腎炎水腫、淋病[11]。相關應用:二十五味兒茶丸:兒茶、隨風子、毛訶子、余甘子、西藏棱子芹、龍銜(黃精)、天門冬、喜馬拉雅紫茉莉、旁通、乳香、決明子、黃葵子、松根藤、蓽茇、鐵粉(制)、渣馴膏、草烏、人工麝香、白菖、木香、水牛角、珍珠母、甘肅棘豆、扁刺薔薇、秦艽花,以上碾碎混合,制成丸,一次4/5丸,每日一次,主治通風,風濕性關節炎。
羌活(藏名:志那合),性溫,味苦、辛。可散肌表游風及寒濕,祛風濕,止痛。主治勃起功能障礙、遺精、腎虛引起的哮喘。相關應用:羌活湯:羌活、長生草、干姜、牛磕膝、草豆蔻、桂心各半兩,小辛、藿香各一分,茶辣、陳皮各半兩,干蝎、蝎子草各一分,甜草根、川芎、白術各一兩,水煎服,主治外感寒邪,頭痛身痛。
獨一味(藏名:打巴),性微寒,味苦,有疏通血脈、消除瘀腫、止痛之功效,主治跌打損傷、筋骨疼痛[12]。相關應用:獨一味膠囊,一次3粒,一日3次,口服,主治出血、通經等。
2.2 動物類 動物醫學是藏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歷史和顯著的臨床療效,其來源于動物的全體﹑器官或組織等。藏藥中常見的動物藥及其使用情況整理如下:鹿角,又叫斑龍角,性溫,味咸[13]。有溫腎陽、強筋骨、行血消腫的功效,常用于治療陽痿遺精、腎陽不足、陰疽瘡瘍等病癥。相關應用:鹿角丸:鹿角屑一兩、烏頭二兩、桂辛三分,以上研成細末,制成細丸,每服三、五十丸,鹽酒送服。主治腎虛傷冷。
水牛角(藏名:瑪黑),性寒,味苦,咸。有定驚、涼血解毒作用,可用于治療驚風、發狂,神志不清、胡言亂語。使用時切片,浸泡在熱水中,取出,搗碎,晾干即可。
野牦牛心(藏名:仲),性,味,有鎮靜、止痛的功效。相關應用:十一味維命散:沉香、肉果、廣棗、阿魏、竹黃、乳香、木香、隨風子、木棉花、丁香、野牦牛心,以上碾碎成細粉,過篩,混勻即可,主治驚悸,啞結等。
龍骨(藏名:周熱),性平,味甘、澀,具有鎮靜神經、止血和吸腸的功效[14]。主要治療自發性出汗、夜間遺尿、頭暈、潰瘍、長期閉合跡象和濕瘡等。相關應用:龍骨丸:龍骨、柏子仁、回云(防風)、干地黃、甜草根各1.5 g,禹余糧、白石英、云茯苓、桂心、黃耆各2.1 g,山花椒、羌活、烏頭、人參各1.8 g,山茱萸、重臺(玄參)、芎藭各1.2 g磁石、膠木、干姜各2.4 g,以上碾為粉末,制成丸子,每服三、四十丸,空腹用溫酒送服,主治腎冷、骨痿。
螞蟥,性平,味咸、苦,有破血通經、逐瘀消結的功效,主治癥瘕腹痛,瘀血損傷。相關應用:地黃通經丸:生地3兩,虻蟲50個,螞蟥50個,桃仁50個,以上研為細末,制成丸,主治產后惡露。
斑蝥(藏名:香哇),性溫,味苦、辛,有攻毒蝕瘡、逐瘀散結的功效。相關應用:十一味斑蝥丸:斑蝥50 g,全蝎100 g,天門冬80 g,苦實30 g,沉香70 g,紅花80 g,米含(余甘子)120 g,珍珠母40 g,藏木香膏50 g,甘草膏60 g,映山紅80 g,以上研碎制成丸,主要用于驚厥、癲癇等癥。
狍茸(藏名:伽夏),性溫,味甘、咸。有補腎壯陽、益精血,強壯筋骨的功效。相關應用:將狍茸研成細末,沖水服,可用于治療氣血虧損,腰酸膝軟,勃起功能障礙等。
牛黃(藏名:格旺),性涼,味甘,有清熱解毒之功效,相關應用:安宮牛黃丸:牛黃、水牛角粉末、人工麝香、珍珠、辰砂、雄黃、雞爪連、山茶根、越桃、郁金、冰片,以上研成細末制成丸,主要治療中腦炎、腦膜炎等。
2.3 礦物類 西藏地形特殊,擁有大量的礦物資源,其中很多礦物資源擁有藥用價值。藏藥中常見礦物類藥物整理如下:綠松石(藏名:郁),性平,味苦,有消除毒素、減輕疼痛的功效。相關應用:松石散:綠松石10 g,片腦7.5 g,丁香7.5 g,浴香15 g,熊膽7.5 g,四味臭(麝香)2.5 g,葡萄10 g,波棱瓜子10 g,以上八味,除熊膽、麝香另研細粉外,其余共研成細粉,過篩,加入熊膽、麝香細粉,混勻,主要用于治療肝熱和中毒病。
珊瑚(藏名:厑畂),性平,味甘,可明目,舒緩神經,治療癲癇、吐痰和視力受損。相關應用:珊瑚散:珊瑚3分,片腦半錢,辰砂1分,以上研成細粉,主治小兒目生翳障。
瑪瑙,性寒,味辛,有清熱解毒、除障明目的功效。相關應用:砸碎、水飛或研為細粉,主治眼目腫痛、目生障翳、事物不清。
寒水石(藏名:君西),性寒,味辛、咸,有清熱瀉火、利竅、消腫的功效。相關應用:二十一味寒水石散:寒水石、巴夏嘎、蓽茇、石榴了、訶子、止瀉木、豆蔻、波棱瓜子、藏木香、榜嘎、芫荽果、蓮座虎耳草、甘青青蘭、木香、木瓜、渣馴膏、余甘子、人工牛黃、綠絨蒿、沙棘膏、降香,以上研成細末,制成散劑,主治胸燒背痛,嘔吐酸水。
辰砂(藏名:覺拉),性微寒,味甘,有鎮靜、安神、明目、養精神作用。相關應用:辰砂茯苓丸:茯苓5錢、石菖蒲5錢、白附子5錢、辰砂5錢,以上研成細末,和豬血制成丸,辰砂為衣,主治七情太過而癲者。
代赭石(藏名:目寶巴加),又名須丸、赤土,性寒,味苦,有平肝、涼血的功效。相關應用:代赭石湯:代赭石三兩,陳皮一兩,桃仁、桂、茶辣各半兩,以上搗碎,水煎服,主治逆氣上沖,鼻塞流涕。
石燕(藏名:齊果),又叫石燕子,性涼,味甘、咸,可除濕熱、退眼翳。相關應用:石燕丸:燕子石、高山瞿麥、梔子仁、滑石、山通草、葵子、海蛤各15 g,以上研碎,制成丸,每服7丸,一日3~4次,蔥白湯送服,主治小兒諸淋,臍下妨悶。
雄黃(藏名:冬銳),又叫黃金石,有解毒、殺蟲、祛濕化痰的作用。相關應用:雄黃解毒丸:雄黃1兩,白絲郁金1兩,雙眼龍(巴豆)8錢,乳香2錢,沒藥2錢,以上研成末,和醋制成丸,主治瘡癰發搐。
孔雀石(藏名:馬息正扎),又叫鳳凰石,性寒,味苦、澀、酸。有解毒、去腐的功效。相關應用:碧霞丹:石綠(孔雀石研制而成)300 g,附子尖、烏頭尖、蝎梢各70個,以上除石綠外研成細末,再加入石綠混勻,制成丸,可治療卒中急風,眩暈僵仆等癥。
灶心土,有溫經止血的功效,相關應用:黃土湯:甜草根、干地黃、白術、烏頭、阿膠、黃芩、灶心土 ,水煎服,主治脾虛陽衰,大便下血等癥。
青藏高原是藏藥的主要產地,這里海拔高,空氣稀薄,日照強烈,其地形與氣候都復雜多樣,使得生長在該環境下的藥材物種豐富,且無污染,活性成分高,這是世界上其他民族藥材難以比擬的。因此,藏藥在治療高海拔地區的常見病,多發病以及心血管疾病、肝膽病、胃病、風濕病、哮喘病、皮膚病等疾病有著顯著的療效[15],以下整理了一些治療相關疾病的民間藥方。
3.1 治胃病方
3.1.1 六味能消散 藏木香25 g,野姜50 g,隨風子肉75 g,火參100 g,制方解石125 g,堿花150 g,共研,過篩調勻,開水送服,1次1~2 g,每日2-3次[16]。孕婦忌服。
3.1.2 五味金黃散 波棱瓜子70 g,訶子肉610 g,石榴子165 g,黑樹腦515 g,寒雀糞170 g,共研,過篩調勻,開水送服,1次1~2 g,每日2-3次。
3.2 治慢性膽囊炎方
3.2.1 十味黑冰片丸 黑冰片,波棱瓜子,石鹽,隨風子,石榴子,熊膽,止瀉木,扣米,大桂,蓽拔,除熊膽外,其余9味磨成細粉,過濾,與熊膽粉混合,蒸餾水泛丸[16]。每粒重0.3 g,每天早上四粒,空腹用開水送服。
3.2.2 十一味訶子丸 隨風子,渣馴膏,甘青烏頭,草烏嫩苗,石榴子,黑冰片,酸藤子,薔薇花,波棱瓜子,麝香,山黃連,除麝香外,其他十種磨成細粉,過濾,與麝香粉混合,蒸餾水泛丸。每粒重0.3 g,午飯前吃4粒,用開水服用。
3.2.3 破瘤月晶散膠囊 草紅花,印度獐芽菜,波棱瓜子,廣木香,渣馴膏,訶子,兔耳草,石榴子,黑冰片,制寒水石,煅貝齒。上述11味磨成細粉,并填充進膠囊。每粒0.25 g,飯后1小時吃5粒。
3.3 治肝硬化腹水方 黑冰片50 g,色嘎、洪蓮、莪吉秀、得哇各25 g,以上5味分別燜煅存性,再加入石榴子、冬葵果、方海、海沙金各125 g,共研成細末,每日3次,每次1~2 g,開水沖服。
3.4 治喘咳方 大籽蒿30 g,洪蓮25 g,蒂達25 g,以上3味,共研成細末,每日3次,每次3~6 g,開水沖服[17]。
3.5 治風濕病方 五味甘露湯(藥浴):狗骨(麻黃),砂柳(水柏枝)各2份,叢生亞菊3份,圓柏葉,黃花杜鵑葉各1份,每份之量以1斤以上最佳,將上述藥物放入鍋中,注滿清水,煎煮1小時,取出藥汁,藥渣罐再裝清水,反復煎煮,重復三次[17]。然后用篩子過濾出藥渣,將三次藥汁混合。
3.6 治陽痿方 冬蟲夏草30 g,凹舌蘭30 g,黃精30 g,天冬30 g,唐古特馬尿泡根15 g,牛、羊、黃羊、石羊的睪丸(不拘多少)。以上藥物共研成細末,放入牦牛奶中共煮,爾后即以紙遮蔽,曬干,研成細末;加水獺陰莖1條和睪丸2個,鹿腎1個,鹿睪丸2個,麻雀數只,共研成細末,煉蜜為丸如鴿蛋大小。早晚各服1丸,以酒為引。服藥期間,忌房事[17]。
4.1 藥浴療法 藏醫藥浴法是藏族特有的一種體外療法,據研究表明,藏醫藥浴法在治療亞健康,關節炎,小兒腦癱,產后等疾病有著顯著的療效[18-20]。患者不需要服藥,只需要將全身或者部分肢體浸泡在藥浴中,藥湯的蒸氣通過人體的毛孔慢慢滲進皮膚,迅速到達疾病部位以治療疾病[21]。藏藥浴集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于一體,它能使患者放松心情,調節患者的身心平衡[22],修身養性,且天然安全無耐藥性,與世界未來醫學發展方向一致,具有很好的發展前景。
4.2 火灸療法 火灸法是一種古老的外科治療手段[23],它對治療高原地區的常見病,多發病有奇效,如關節炎,中度萎縮性胃炎,腦血栓,寒性赤巴病等,所以至今仍在藏區廣泛使用[24]。火灸法又可分為艾灸法和烙灸法,艾灸法是將艾絨做成大小不一的艾柱,在患者的穴位或疼痛的地方施灸,刺激神經末梢,促進血液循環,以達到治療隆和寒性疾病的目的。烙灸法是使用一個專用器具在患者穴位上施灸,主要功效為預防瘟疫,去腐肌,殺蟲等。火灸法操作簡單,效果顯著且經濟實惠,值得傳承與大力推廣。
4.3 放血療法 放血療法是藏醫使用的一種比較直接且劇烈的治療方法,通過將血管切開或穿破,把病血引出體外,達到治療目的[25]。此方法一般適用于關節痛,黃水病,腫脹,丹毒,麻風病等病癥,而在一些偏寒性疾病中則不適合使用該方法治療。
5.1 藏藥現狀 藏藥起源于西藏,在那里被廣泛銷售和使用。然而,由于長期受地理、交通和經濟因素的影響,藏藥在其他地方很少使用。外地人只知道一些比較著名的名貴藥材,例如冬蟲夏草,藏紅花等,從而在人們心中形成了藏藥很珍貴的印象。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藏醫藥的發展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醫療事業方面,各藏區都建立起了具有一定規模的藏醫醫療機構;在教育事業方面,西藏自治區成立了西藏藏醫學院,青海成立了藏醫學院,中央民族大學設立了藏醫本科專業。在國家的扶持與幫助下,這些院校培養出了大量的藏醫藥人才,使藏醫藥更加系統化、專業化。在藏藥產業發展方面,各藏區把藏藥作為支柱產業,許多制藥工業迅速崛起,把藏藥推廣至全國各地,促進其發展[26]。
5.2 加強西藏地區野生植物藥的保護與種植 西藏地區藏藥資源豐富,當地醫生就地取材,運用植物的根、葉、莖或全草等入藥,解決了很多人的健康問題。但是隨著西部地區的開發,環境變差,很多藥材生存的環境被破壞[27]。因此為了保護藏藥的生長環境,讓藏藥能夠等到進一步的發展,人們必須加強西藏地區野生藥用植物的保護和種植,加快民族藥材基地建設,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也重視生態環境的變化,這樣才能在根本上促進西藏地區經濟發展,也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