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庚峰 王祖紅
昆明市中醫醫院針灸科,云南 昆明 650011
干燥綜合征是一種慢性炎癥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為外分泌腺病變,如唾液腺和淚腺等。目前西醫治療尚無特效療法,主要是緩解干燥癥狀,防治多系統損害[1]。祖國醫學中無這一病名,根據患者癥狀及體征,多歸屬“燥痹”范疇。目前針灸治療本病,對改善患者癥狀、緩解病情有顯著的效果。筆者采用針刺配合放血療法治療“燥痹”一例,現報道如下,以饗同道。
患者,女,31歲,患者自2014年出現口干,后逐漸加重,2017年出現四肢多關節疼痛,繼而渾身發癢,未見皮疹。2017年5月上述癥狀惡化,并在昆明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接受治療,血小板472×109/L;免疫:RF 157IU/mL,ANA(+);ANA譜:抗-Ro-52強陽性(+++),抗SSA陽性(++),抗PCNA弱陽性(+-);肝功能輕度異常;角膜熒光染色實驗(-),淚膜破裂時間7s;唇腺活檢:符合干燥綜合征(FS:2);被診斷為干燥綜合征,由于母乳喂養,患者拒絕服用激素、免疫抑制劑和西藥治療。刻下癥見:患者形體消瘦,口干,渴不多飲,進食時常需伴水咽下,面色黧黑、以眼周為甚,偶有眼干,顏面、四肢皮膚干燥及散在紅斑、脫屑、發癢,雙下肢可見過敏性紫癜樣皮疹,脫發,四肢多關節疼痛,唇色爪甲紫暗,納眠可,二便調,舌暗紅,苔少薄白,舌下絡脈迂曲,脈細澀。西醫診斷:干燥綜合征;中醫診斷:燥痹(瘀血阻絡)。治療:針刺取穴百會、四神聰,關元、中脘、合谷、氣海、足三里、血海、三陰交、太沖、太陽、攢竹、廉泉、地倉,每天1次、每次留針30 min,采用平補平瀉手法,10次為1個療程,每療程間間隔2~3天。肝俞、膈俞刺絡拔罐,雙耳尖點刺出血,每周1次。經過近1年治療后,患者自覺上述癥狀改善明顯,可正常進食,顏面、四肢皮膚正常,偶有瘙癢,偶有關節輕微疼痛,可自行緩解。2018年11月體檢:血小板計數355×109/L;ANA(+);ANA譜:抗-Ro-52陽性(++),抗SSA陽性(++),抗PCNA陰性(-);肝功能正常。隨訪患者半年,病情未見復發。
本病多以“陰虛津虧”為本,“燥熱”之象為標,然本例患者口干癥狀雖明顯,卻渴不多飲,并伴見形體消瘦,皮膚紅斑、黧黑、脫屑,舌暗紅、脈細澀,舌下脈絡迂曲之象,這些癥狀說明患者體內并不完全缺乏水液,是由瘀血導致津液輸布障礙所致。《黃帝內經》有“津血同源”之說,《金匱要略·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曰:“病人……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為有瘀血。”《血證論》也有“有瘀血,則氣為血阻……水津因不得隨氣上升”、“瘀血在里則口渴”的記載。瘀血既是致病因素,又是病理產物,在本例患者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起重要作用,故本案取穴多采用活血祛瘀、生津通絡之法。在本方中百會,為百脈之會,貫達全身,益氣、調神,配合四神聰可令陽氣生發,推動血行;地倉、廉泉,太陽、攢竹,兩組穴位為局部選穴,相互配合可疏導咽部氣血、或疏通眼部經絡,相互為用以治口干、眼干;
中脘為胃經的募穴,足三里為胃經的合穴,二者相互配合可健運中州,疏調胃腑氣機,行血生津;關元是足三陰經與任脈的交匯,與元氣有關,和氣海穴同處臍下,是元氣集會之所,氣充則能生津行血;三陰交是足三陰經的交會穴,調補肝腎,健脾補氣,與手陽明經的原穴合谷、足厥陰經的原穴太沖相配,具備通經活絡、行氣化瘀、調整臟腑氣血陰陽之功;太沖為肝經原穴,具有調暢氣機、疏肝明目之效;血海是為活血化瘀的要穴,醫治血分諸病。諸穴同用,共奏活血祛瘀、生津通絡之功,故取效較著。再配合每周1次的放血療法,令沉積之瘀血排出,取其“舊血不去,新血不生”之意,其目的促進氣血運行,使瘀血不生,帶動津液輸布,令“正氣內存,邪不可干”。
干燥綜合征具有不同的臨床表現,且病情易于反復,是臨床上的疑難病。本例病案運用針刺配合放血基于“瘀血致燥”的觀點,結合臟腑經絡等多方面辨證論治,取得較好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