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燕1 梁治學2
1.甘肅醫學院公共教學部,甘肅 平涼 744000;2.甘肅醫學院中醫藥系,甘肅 平涼 744000
中醫藥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創造出來的。體現著中醫藥本質與特色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中醫藥文化蘊涵著豐富的哲學思想、倫理道德和人文精神,彰顯了做人做事做學問的深刻道理[1]。學習中醫藥文化,對于提升學生自身文化素養和人文精神,促進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可持續性發展,培養有著深厚人文素養、全面發展的高層次醫學人才具有重要的意義。
我國現有的高等醫學教育體系是在借鑒西方高等醫學教育體系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教育模式,存在“重專業、輕人文”現象,對于傳統文化學習逐漸弱化,影響了醫學院校學生人文素質教育。
1.1 醫學院校專業的單一性 醫學院校教育有很強的專業性,往往側重于專業技能的培養,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重視不足,更不具備綜合大學的多學科優勢及其所特有的學術環境和文化氛圍。
1.2 開設人文素質教育的困難 在人文醫學課程設置方面醫學院校缺乏系統性、規范性,對學科間的內在聯系認識不足,教學呈現分散化和不規范化的特點。
1.3 人文教育的課時不足 由于醫學專業知識難度大、范圍廣,醫學生要在專業知識花費大量時間,醫學課程課時不斷增加勢必減少人文科學的教學時間。優化課程結構,擴大人文教學科目,弘揚人文精神,是醫學院校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
1.4 人文教育師資力量薄弱 目前,我國醫學院校教師的知識結構比較單一,既有醫學專業又有人文社會知識的教師較少,在教學中,教師很難將人文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機融合,導致醫學人文教育效果不佳。
高等醫學院校不僅是培養和造就高素質醫學人才的搖籃,也是中醫藥文化傳承和創新、展示和傳播的重要場所。學習傳播中醫藥學文化所蘊含的哲學思想和人文精神,對于培養和造就高素質的醫藥人才具有特殊的意義。
2.1 培養良好身心素質 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和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社會對醫務工作者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醫學生作為未來的醫務工作者,不僅要為病人解除身體上的疾病,更要為他們解除心理危機,除了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高超的臨床技能之外,首先自身要具備良好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強健的體魄和超強的忍耐力是他們應對未來艱苦工作的必備素質。同時,積極穩定的情緒、樂觀向上的心態以及良好的承挫能力、自我調適能力和溝通能力是他們成為一個優秀醫生應當具備的心理素質。
傳統中醫藥文化內涵豐富而深刻,作為一門醫學,承載著對生命現象、生命過程的認識和研究,可以挽救人的生命;作為一種文化,它負擔著對社會人文科學的責任,它能醫治人的思想。學習傳播中醫藥文化,可有效促進學生身心素質健康發展,也是實現高素質衛生人才培養的關鍵。
2.2 培養創新能力 文化發展的實質在于文化創新,沒有創新,文化就會失去生機和活力。中醫藥文化歷數千年而不衰,關鍵在于創新,傳統中醫藥文化非常重視人的探索品質、創新能力的培養。如漢代名醫張仲景批評人時在醫學教育中的因循守舊習氣:“觀今之醫,不念思求經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終始順舊”,提倡醫學的教育學習應提倡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他的《傷寒論》對熱病的治療,是對《內經》的突破和創新。晉代醫學家葛洪敢于“疑古”,反對“貴遠賤今”,強調創新,認為“古書雖多,未必盡善”,這種大膽質疑、勇于探索的品質使他在醫藥學等領域卓有建樹。南北朝醫學家陶弘景有著“一事不知,深以為恥”的探索精神,為證實《詩經》中“螟蛉有子,蜾蠃負之”的說法,他多次親驗細腰蜂(即嬴)的蜂窠,最終得出其“斯為謬矣”的結論。他的《本草經集注》開創了一種新的藥物分類法,充分體現了他的改革創新精神。明朝醫藥學家李時珍亦是質疑古代醫書中存在的謬誤,從而發憤去謬求真,以畢生精力,親歷實踐,廣收博采,對本草學進行全面的整理總結,撰著出《本草綱目》這一聞名世界的藥物學巨著[2]。中醫先賢的這種積極實踐、勤于探索和勇于創新精神,正是新時代醫學職業精神的體現與要求。
通過中醫藥文化中的學習,可教育和引導學生學習中醫先賢嚴謹求實、勤奮進取的治學態度,繼承和發揚他們追求真理,勤于探索的科學精神,從而培養學生孜孜以求、大膽質疑、積極創新的良好品質。
2.3 提高審美意識和能力 審美教育是培養高素質醫學人才的需要,加強醫學生的審美教育,可以教化心靈、開發智能,增強形象思維能力,提高他們對醫學理論中的精髓和診療技術中的要領的領會能力。醫學教育思想中醫藥文化蘊含著豐富的美育思想,強調仁人仁術的心靈美、天人合一的和諧美、調和致中的平衡美[3]。
許多醫學家具有深厚的藝術修養和深邃的美學修養,如陶弘景喜歡吹笙,善詩工書;朱丹溪、張介賓、徐大椿精通音律,薛雪工于繪畫、善詩文,傅青主書法冠絕一時等,在藝術的創作活動中提高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又如文獻著作本身兼有文藝美和科學美,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用詩一般的筆調將精確的醫學知識與優美的文學描述有機結合,使抽象的醫學知識具體形象,讀來讓人賞心悅目,引起美感的共鳴,使學生受到科學美的熏陶。另外中醫藥文化中還明顯地體現了傳統審美觀念中“重于情”的特點,這對當下醫學生的社會審美觀念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如扁鵲率弟子游醫民間,隨俗為變,急病人之所急,治病人治所需。李時珍采訪四方,在向農夫、漁夫、樵夫請教中,悟出民間有智慧的道理。陳自明行醫遍行東南,深察民情,故專攻當時被認為“醫術中尤難、尤險”的婦科、外科,使他成為著名的專科醫學家。被百姓譽為“仙醫”的傅青主,身背藥簍,行醫四方,救治性命的莊嚴、愉悅,鑄就了他“生既須篤摯,死亦要精神”的拳拳愛心和錚錚鐵骨[4]。充分體現了中醫先賢求真求善求美的精神和醫者仁心的樸素情懷。學習傳播中醫藥文化,秉承醫者仁心、圣者仁術精神,不僅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加強自身美學修養,提高學生認識美、感受美、評價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并能引導學生深入社會實踐,將美和情滲透在醫療行為和醫患關系間,在社會活動中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在社會實踐中探索醫學的真善美。
中醫藥文化蘊含著深邃的哲學思想和豐富的人文精神,對醫學生有著獨特的教育作用。高等醫學院校采取有效措施彰顯中醫藥文化的育人價值。
3.1 優化醫學人文課程設置,用好課堂教學主渠道 課堂是人才培養的主渠道,也是高校進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基礎,對中醫藥文化的教育可通過課堂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來實現。一是課堂顯性教育。增加傳統中醫藥文化相關的必修課程,如《中國醫學史》、《中醫藥文化》等,通過課堂傳授讓每個醫學生都能學習了解中醫藥文化,體會中醫藥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獨特的魅力,使其認識到中醫藥文化對提高自身人文素質和能力的重要意義。同時開設《醫古文》、《中華名醫》、《中醫中藥發展史》等選修課,讓學生根據興趣選修,通過鮮活生動的課堂教育引導,激發學生學習中醫文化的熱情,使學生領略名醫風采中汲取中醫人文精神,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職業道德和人文素養。二是課堂隱性教育。傳承中醫藥傳統文化是每位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教師應根據課程的內容特點,采取多種方法將中醫藥文化滲透在各科教學中,通過顯性傳授與隱性滲透達到傳承文化和以文化人的目的。
3.2 豐富育人載體,發揮課外活動的育人作用 高等醫學院校應創新載體,豐富育人形式,將傳統中醫藥文化教育延伸到課外,在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中感受中醫文化的魅力,實現知行合一。一是利用當地中醫藥文化資源優勢開展主題教育活動。如甘肅醫學院每年以皇甫謐文化為主題開展活動,舉辦皇甫謐學術論壇、皇甫謐針灸學術交流及皇甫謐杯針灸推拿臨床技能大賽等活動。與此同時,學校每年組織學生參觀皇甫謐文化園,拜謁中華針灸鼻祖皇甫謐;讓學生切身感受中醫藥文化的獨特魅力,提升學生專業素質和人文素養。二是充分發揮網絡育人作用。醫學院校要不斷創新網絡在中醫藥文化中的平臺建設。通過慕課、校園在線學習、網絡講座等現代技術教育手段傳播和弘揚中醫藥文化、展現中醫藥文化育人成果。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學習中醫藥文化的積極性、主動性,增強中醫藥文化育人的吸引力,滲透力和影響力。三是舉辦以中醫藥文化為主題的中醫藥文化知識競賽、中醫故事情景劇表演大賽以及醫學操作技能大賽等活動。通過比賽的形式,提升學生的感性認知,激發醫學生自覺學習中醫藥文化的興趣,努力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質。四是優化育人環境。醫學院校設立中醫文化長廊、中醫藥文化宣傳專欄、歷代中醫名人雕塑等校園景觀建設來凸顯中醫藥文化特色。另外以傳承弘揚地方歷史中醫名人文化精神為重點,營造濃郁的中醫藥文化環境的氛圍,促使學生主動學習傳播中醫藥文化,陶冶學生情操,塑造高尚人格,提升人文素質。
3.3 拓寬育人途徑,強化社會實踐的育人功能 醫學院校應積極引導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通過社會實踐,將中醫藥文化精髓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一是開展中醫藥化調研。利用當地中醫藥文化資源開展調研活動,如甘肅醫學院定期組織中藥系學生深入崆峒山,對崆峒山上豐富的中草藥資源的分布狀況、種類、藥用價值等進行研究。以身實踐使學生理解中醫藥傳統文化的精髓,領略中醫藥文化的魅力。二是創辦中醫藥文化社團,如創建針灸推拿協會、中醫保健協會等弘揚中醫藥傳統文化。三是組織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高校應該鼓勵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于實踐中領悟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甘肅醫學院的針灸按摩協會、中醫保健協會定期組織學生到養老院、孤兒院開展愛心實踐活動,他們經常走進社區、深入偏遠貧困地區開展愛心義診、健康知識宣傳等形式多樣的活動。通過躬身實踐培育醫學生向上的人文情懷,深刻領悟中醫藥文化的精神內涵,從而更好地傳承和發展中醫藥文化。
高等醫學院校擔負著培養德藝雙馨的醫藥人才的責任,醫學生肩負著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特殊使命和重大職責。獨特而寶貴的中醫藥文化資源在培養高素質醫學專門人才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將中醫藥文化融入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不僅有利于提升醫學生的職業道德素養,也有利于中醫藥文化的繼承和發揚。作為醫學院校的教師,自身必須具有扎實的專業素養和廣博的人文知識。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創新,結合課程特點和學生的學習狀況,將人文精神教育和醫學知識、專業技能相互融合、協調。同時,學校要積極開發多種教育渠道,營造良好的中醫藥文化育人環境,從而培養出適應當代社會發展的德才兼備的高素質醫學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