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春麗 張 靜 李春香 殷麗娟 冮順奎
昆明市中醫醫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兒童抽動障礙是起病于兒童及青少年時期,以抽動為主要表現的神經精神疾病[1],可伴有注意力不集中、多動、強迫性動作或思維等,影響患兒身心健康。一部分患兒抽動癥狀可持續至成年,給社會生活帶來嚴重影響。該病已成為反復發作并趨于慢性化的疾病,有效的管理對疾病的診治非常關鍵。
目前,該病的西醫診治管理不盡如人意:診斷及病情評估缺乏特異性指標,早期診斷誤診率高;西醫藥物治療能很大程度改善癥狀,卻存在諸多不良反應;臨床用藥依從性差,許多家長因擔心藥物副反應,不能堅持藥物治療,或藥物治療突然中斷,或頻繁更換藥物治療方案,使病情反復發作,影響預后[2];非藥物治療如神經調控治療和心理行為治療,國內應用時間短,臨床操作缺乏有效經驗,患者自我管理意識差。而在中醫證治管理方面:對該病的病機分析層次多,角度多,辨證立足于各家的臨床經驗;臨床治療通過辨證論治使用中藥外,多結合中醫外治法,中醫養護優勢突出,中醫綜合療法特色強,毒副作用少,家長更易于接受;但臨床應用缺乏有效管理,常影響療效。因此,充分發揮中醫防治優勢,將健康管理與中醫理念相結合,尋求具有中醫特色的健康管理體系具有重要的意義。
兒童抽動障礙中醫五行健康管理的探索,是以中醫五行方法論為指導,將中醫五行與臨床實踐、健康管理相結合,構建中醫五行健康管理方案,融五行體質、五行病機、五行證治、五行養護為一體,使該病的健康管理從信息采集、診療準則建立及健康教育等方面有了系統而行之有效的思想指導和管理原則。
五行體質的提出源于《黃帝內經·靈樞·陰陽二十五人》,書中按木、火、土、金、水五種體質特點,分為五形人。現代一些學者[3]在《黃帝內經》基礎上,將人體的面相、手相、體相、語言、音質音調、性格、膚色、情感、性格及對自然節氣氣候的適應能力等,運用陰陽五行的樸素辨證法,對人體體質進行分類,而形成五行體質。
將五行體質與兒童抽動障礙病例信息采集相結合的五行證素信息采集方法,是兒童抽動障礙中醫五行健康管理的第一步。該方法除了對患者的一般信息進行采集,包括年齡、性別、身高、體重、個人史等基本情況,體格檢查后身體各系統的功能狀況,實驗室,影像學檢查的重要指標外,還要對患者進行五行證素信息的采集,即在五行思想指導下,將患兒目前抽動癥狀、膚色、形體、性情、發病誘因等按五行屬性進行分類采集,然后歸檔,用于五行體質及五行病機分析,及早發現抽動障礙的發病危險因素,為健康干預提供基礎材料。
以木行證素信息采集為例。“木曰曲直”,其形體信息包括身型、臉型、手型皆為瘦長型;“木旺于春”“五氣為風”,其病多發于春,有風擾之征,比如風團瘙癢、因風嚏作等;“木味為酸”“其色為蒼”,其口味喜酸,面色偏青,或見小兒山根青色;“開竅于目”,其抽動每見目眨,或有目癢、目赤、目眩、目昏等;“在體合筋”,“變動為握”,則抽搐頻繁、有力;“在志為怒”,性情急躁,易發怒;“肝膽表里”,目黃、口苦、脅脹皆歸木行。
五行病機是運用五行生克制化理論來解釋五臟病機,包括五行偏盛偏衰,母病及子,子病及母、五行相乘、五行相侮、五行亡失[4]。在五行理論指導下,運用五行病機闡釋兒童抽動障礙的病理機制,確定該病五行證治,是兒童抽動障礙中醫五行健康管理的關鍵。
2.1 肝陽化風,因風木動 小兒五臟之中肝常有余,若因急怒傷肝,肝木偏旺,肝陽上亢,發生抽動;小兒之體“陽常有余,陰常不足”,若因肝腎陰虧,母病及子,肝陽上擾而無制,因風木動,發生抽動。其證見抽動頻繁,發作有力,伴見面紅目赤,煩躁易怒,或頭痛頭暈,或脅下脹滿,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脈弦。治療當平肝熄風,可選擇天麻鉤藤飲加減。
2.2 心火亢盛,風火相煽 小兒心常有余,若五志過極,或嗜食炙煿,生熱助火,心火亢盛,子病及母,風火相煽,則抽動頻繁。證見抽動頻繁、有力,伴多動多言,煩躁不安,夜臥不寧,小便短赤,舌尖紅,苔白或黃,脈實有力。治療當清熱瀉火,處方可選擇瀉心導赤散加減。
2.3 脾虛風痰,土虛木乘 小兒脾常不足,若先稟不足或后天失養,損傷脾胃,脾虛不運,聚液成痰,土虛而木乘之,使得肝風夾痰上擾走攛,而見抽動。證見抽動無力,時發時止,時輕時重,伴見面黃體瘦,精神倦怠,喉中痰響,食欲不振,大便溏,舌淡,苔白或膩,脈沉滑或沉緩。治療當補土抑木,處方可選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
2.4 肺竅不利,金失承制 小兒臟腑嬌嫩,肺臟尤嬌,不耐六淫外邪侵襲,肺臟受傷,金失承制,肝木生風而抽動。結合臨床,兒童抽動障礙的發病或誘發加重與外感因素關系密切。該證常見發聲性抽動,喉中吭吭聲,干咳,或清嗓子等,同時可伴見擠眉弄眼,聳鼻咧嘴,吐舌瞬目,搖頭聳肩等運動抽動。抽動常因呼吸道感染,如感冒、鼻炎、咽炎、肺炎等誘發或加重。可伴見鼻塞流涕,咽喉不適,舌淡紅苔白,脈浮。治療當佐金平木,處方可選擇桑菊飲加減。
2.5 腎虛風動,水不涵木 小兒素體真陰不足,或熱病傷陰,腎陰虛,水不能涵木,虛風內動,而發為抽動。證見抽動外,有生長發育不良史,或胎稟不足史,伴見五心煩熱,健忘盜汗,口燥咽干,舌質紅,苔少,脈細數。治療當滋水涵木,處方可選擇六味地黃丸。
五行養護是在中醫五行理論指導下,對飲食、情志從五味、五志、五音角度進行健康教育,是五行健康管理中最具中醫特色的養護手段。
3.1 五味養護 小兒脾胃嬌嫩,易為飲食所傷。加強飲食調護,不暴飲暴食,不食辛辣炙煿之品及興奮、刺激性食物,使飲食有節是健康及疾病養護的重要方面,是五味養護的根本原則。此外,還當“謹和五味”,遵循“五味所入”及“五味生克”原則。比如,甘味之食材,大棗、山藥、胡蘿卜、紅薯、薏苡仁、糯米,食譜胡蘿卜炒肉、山藥燉排骨,可用于脾虛風痰型抽動障礙,是五味所入之“甘入脾”的體現。亦可用于肝陽化風型抽動障礙,是“五味生克”之“見肝之病當先實脾”及“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素問·藏氣法時論》)的體現。
3.2 五志養護 情志因素是抽動障礙抽動誘發及加重的一大誘因。部分抽動障礙的患兒可伴有情緒及行為癥狀,也可共患一種或幾種心理行為障礙,情志調護對抽動障礙的健康管理非常關鍵。情志調護的一般原則在于調節、控制負性情緒,如抑郁、亢奮,維持樂觀積極的正性情志,使五志平和、氣機協調,臟腑和順。
五行理論指導下的五志養護,除遵循一般原則的情志調護外,還具有五行養護特色,即五志相勝的治療方法,即悲勝怒、怒勝思、思勝恐、恐勝喜、喜勝悲。其具體實施可通過情志刺激材料如五行音樂,故事或影視材料進行干預。比如,肝陽化風型抽動障礙患兒情志多急躁易怒,可在安靜環境中傾聽清肅、悲切、高遠的商調式音樂,如《陽光三疊》、《陽春白雪》;也可觀看《背著爸爸去上學》、《媽媽再愛我一次》等影視材料,或回憶孩子曾經經歷過的悲傷事情,用悲勝怒的情志治療法以佐金平木,實施中控制好時間,注意因悲哀帶來的負面情緒影響,以及反復實施帶來的情緒免疫。
綜上所述,五行學說作為中醫理論的核心之一,其價值在于為思維提供一個方法學指導,為臨床提供一個辨證法依據。將五行理論與健康管理相結合,構建兒童抽動障礙的中醫健康管理體系,是對中醫健康管理的探索。雖然,文中對健康管理所關注的疾病風險預測及評估方面還存在研究缺項,但相信在未來的臨床及研究中,五行思想指導下的疾病風險預測及評估能閃現思想火花,以進一步完善中醫五行健康管理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