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鷗1 洛松它西 四朗嘎松
1.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天津 300000;2.西藏自治區昌都市藏醫院,西藏 昌都 854000
類風濕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種病因未明、以慢性滑膜炎為主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發病率高, 致殘率高,并可累及多器官、多系統引起系統性疾病。中國大陸地區發病率為0.42%,總患病人群約500萬,男女患病比率約為1∶4[1]。其特征是多關節、對稱性、侵襲性手、足小關節的關節炎癥,常導致關節畸形及功能喪失。目前西醫對此病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尚未明確,因此無特效治療。藏族地區由于高寒缺氧,晝夜溫差大,氣候變化劇烈,類風濕關節炎的發病率遠遠高于國內其它地區。類風濕性關節炎在藏醫屬于“真布病”范疇,對此病的病因及發病機制,疾病性質和治療原則在藏醫古籍中都有詳細的記載,歷代藏醫在幾千年的臨床實踐中,對“真布病”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其中藏藥浴療法就是臨床上廣泛應用的,具有顯著療效的外治方法之一[2]。文章回顧近年來,藏醫采用外治法治療“真布病”(類風濕關節炎)的臨床研究,現報告如下。
藏藥浴有悠久的歷史,藏醫學理論的經典著作 《四部醫典》把藏藥浴歸為外治療法, 并設專題加以論述,《后續部》第二十三章記載了“五械浸浴法”,明確了藏藥浴的指導理論,詳細地描述了適應癥、禁忌癥、配方和使用藥物等。而五味甘露藥浴屬藏醫藥浴水浴法的一種,是藏醫臨床上治療RA的主要成藥制劑,其作用是發汗、消炎、止痛、干黃水、活血通絡,適用于痹病即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3]。
南杰東智等[4]選擇100例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為研究對象,A組給予五味甘露湯藥浴療法,B組給予五味甘露湯加小葉毛球蕕500 g藥浴療法,治療8 d后兩組晨僵時間、腫脹程度與治療前比較,均有較大改善(P<0.05)。仁桑[5]選取152例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運用藏醫藥浴咔擦外治,在五味甘露藥浴基礎上加用刺柏、天門冬、大籽蒿、酒曲,另按病情隨癥加減雪蓮、麝香、圓柏籽、雜骨、寬筋藤等藥,總有效率為89.47%。桑杰加[6]選取62例類風濕關節炎患者,采用五味甘露浴外治法治療,在基本藥物組成基礎上,同時根據病情配藥有五根散500 g,黃水三藥250 g,六良50 g,秦皮50 g,寬筋藤50 g,文官木50 g,鬼箭錦雞兒50 g,三果30 g,沉香30 g,寒水石30 g,蟹子30 g,扁刺薔微30 g,珍珠母30 g,鴨嘴花30 g,短穗兔耳草30 g,龍骨30 g,堿化30 g,硫磺30 g,白檀香20 g,紫檀香20 g等藥,總有效率達到97%。
扎桑和公保吉則采用藥浴與西藥對照的研究方法[7-8],分別將74例和80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采用常規西醫治療方案,觀察組則采用藏藥浴治療,配方水柏枝、烈香杜鵑、藏麻黃、野青蒿各500 g。行痹:加用透骨草、伸筋草各100 g,懸鉤、寬筋藤各100 g,著痹:羌活、鐵棒錘、喜馬拉雅山紫茉莉、獨一味各100 g,伸筋草200 g,剌蒺藜50 g;熱痹:獨一味、綠絨蒿、棱子芹各100 g,甘松200 g;寒痹:喜馬拉雅紫茉莉、藏檀、雪蓮、獐糞各100 g,透骨草200 g,結果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91.89%和9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2.97%和75%。東知項杰等[9]治療48例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對照組使用西藥治療,治療組采用藏藥浴治療,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6.4%,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3.14%。
另有研究以97名健康體檢者為對照組[10],將66例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設為研究組,研究組所有患者使用藏藥浴,藥物為五味甘露湯加減,分別為麻黃、黃花杜鵑、圓柏、水柏枝、白葉蒿、另加森等,同時在藥液中放入復方五根散、驅黃水散、和麝香酒,結果研究組總有效率為93.94%,治療后RF轉陰者和滴度下降;IgA、IgM、IgG 水平均明顯降低;CD4細胞水平明顯上升而CD8細胞水平明顯下降,從而實現對該疾病的免疫調整作用,恢復細胞和體液免疫動態平衡。
單用藏藥浴治療時,常以五味甘露湯為基礎方,在此方基礎上根據病情加入相應的藥物,對照組常用西藥常規治療,研究結果均提示藏藥浴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療效顯著。
在藏藥浴的基礎上聯合使用口服藥,也是臨床上常使用的治療方法。扎西東智[11]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60例,在五味甘露湯(藥方為青海著名專家卡洛在傳統藥方基礎上改進而成,具體未述)藥浴的基礎上,口服二十五味兒茶丸、十五味乳香丸、二十五味驢血丸,并囑患者調節飲食,總有效率達85%。久先[12]選取66例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行藏醫五味甘露藥浴治療,并根據患者的病情指導其口服風濕止痛丸、三味寬筋藤湯、五味清熱湯散、二十五味驢血丸、二十五味二擦丸、十味乳香丸等,治療總有效率為75.76%。
朱仁杰[13]和夏吾楊本[14]采用藏藥浴配合相同的西藥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分別選取患者60例、66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給予西藥常規治療(甲氨蝶呤),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藏藥五味甘露浸泡治療,兩項研究治療組的總有效率分別達93.3%和96.67%,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讓巴[15]的研究中,對照組36例使用常規藥物治療(雙氯芬酸鈉緩釋片、白芍總苷膠囊),觀察組35例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藏醫藥浴治療,以五味甘露湯為主方,關節疼痛嚴重、關節痙攣者在方中加入麝香、草烏、大戟等祛風除濕藥,關節腫脹、屈伸受阻者加入甘松、草決明等藥,面色青紫且關節疼痛者加當歸、乳香等藥,結果觀察組的治療有效率94.29%,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7.78%(P< 0.05)。
安太措等[16]治療56例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在五味甘露散為主方進行藥浴的同時,采用藏藥青鵬散外敷,配合服用藏藥安置精華散、二十五味驢血丸、十八味黨參丸、十味乳香丸,二十五味兒茶丸、十三味鵬鳥丸,總有效率達98.3%。
林扎西卓瑪[17]選取146例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為研究對象,實施藏藥浴為主,口服藏藥結合局部熱敷、火灸等外治法的綜合性治療方案,藥浴療五味甘露藥水浴為主;輔助口服藥包括五味寬筋藤湯散、十味乳香散、十三味鎮痹散、風濕止痛丸、十八味水銀丸、二 十五味兒茶丸、二十五味驢血丸、二十五味鬼臼丸、三十五味沉香丸等,在藥浴前開始服用,一直服用至藥浴結束后;熱敷療法是將五味甘露方在鍋里炒熱,同時加入適量青稞酒,加熱至40~50℃時,將藥物裝入棉布袋中,置于患處或穴位上;火灸療法是將艾炷置于特定穴位或痛點上點燃,適當吹氣助燃,至艾炷燃盡,一般在藥浴結束后根據患者病情實施。結果顯示,采用藏藥浴等多種方法的綜合治療,能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降低血沉、類風濕因子水平,總有效率為91.1 %。
日灑等[18]對101例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進行綜合治療,藏醫藥浴療法基礎方為五味甘露散4000 g,五根散300 g,三味除黃水散200 g,另按病情隨癥加減檀香、寬筋藤、甘松等藥,患者全身浸泡在藥液中,每次15~20 min,每日2次,7 d為1個療程;熱敷療法是以五味甘露散為主加卡擦藥,加熱達45℃左右,裝入布袋中,趁熱敷于患處,每天2次,每次30~40 min,7 d為1個療程;口服藏藥:空腹服二十五味珍珠丸1粒、早上煎服四味藏木香湯散3 g,中午口服十八味黨參散1 g,晚上口服三十五味沉香散2 g,均用溫開水送服。治療15 d臨床有效率為98%。
楊本扎西等[19]將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175例,根據藏醫辨證分熱、寒性兩組,熱性又隨機分成治療1、2組,寒性又隨機分成治療3、4組。其中采用的藥浴配方4組均相同,為水柏枝、小葉杜鵑、刺柏、大籽蒿、麻黃。不同在于熱性“真布”治療1組口服藥為七味寬筋藤散,十八味黨參丸,十五味乳鵬散;外治理療用青鵬涂劑用溫開水調勻后涂于腫脹疼痛局部。熱性“真布”治療2組口服藥為七味寬筋藤散,十八味黨參丸;外治理療用青鵬涂劑與九味青鵬散溫開水調勻后涂于腫脹疼痛局部。寒性“真布”治療1組口服藥為五味潤疆湯散,安置精化散,二十五味兒茶丸,二十五味驢血丸;外治理療用五味甘露加買麩皮、麻渣等炒熱敷于腫脹疼痛局部;同時艾灸,選阿氏穴施灸,特別是趨于變形的關節部位。寒性“真布”治療2組口服藥為五味潤疆湯散,二十五味兒茶丸;其余治法同寒性1組。結果顯示,4組的治療有效率在94.6%~97.96%之間,4組各自同組治療前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4個組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在類風濕關節炎的外治法中,雖以藏藥浴為多見,但臨床中也會單獨使用其它的一些外治方法,如外敷、火灸等,也同樣取得較好的療效。
藏醫傳統火灸療法可“干黃水”,即除濕,同時調節培根和隆的平衡,對培根引起的寒性疾病,黃水病變引起的四肢黃水充斥等病癥,有顯著療效,且治療不良反應小,費用較低,操作簡便。彭毛多杰等[20]將70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35例用藏醫火灸療法治療,令患者平躺或仰臥,取制好的艾葉放在病患處或有關穴位處燃盡,灸后用手指輕輕按揉穴位,讓患者活動一下,當晚禁忌飲水,每日1次,7 d為1個療程。對照組服用吲哚美辛,結果治療組有效率為91.4%,對照組有效率為77.1%(P<0.05)。王勝平[21]的研究中,對照組口服藏藥五味麝香丸,結果對照組總有效率80.5%,而采用火灸治療的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達96.9%,且隨訪時觀察組復發率僅為2.4%,對照組復發率卻達17.1%,觀察組的治療效果和復發情況都優于對照組。
脈瀉療法也常用于治療類風濕關節炎,該方法是藏藥口服、藏藥涂擦和藏藥浴的綜合運用,有較為嚴格的操作流程和禁忌癥的要求。代青措等[22]對30例類風濕關節炎患者采用脈瀉療法治療,在藥浴3 d后進行藏醫脈瀉療法,另外口服十味風濕散、二十三味秦皮散、十九味黃水散,結果顯示使用脈瀉療法治療1次治愈15例,2~3次治愈20例, 總有效率達95%以上,但未述及具體的藥浴和脈瀉治療操作過程。
藏醫敷浴療法是傳統藏醫特色外治療法之一,是根據病癥配伍藥物,進行加溫后敷于局部患處的一種療法,有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散寒祛濕、消腫止痛的作用。楊本扎西[23]選取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976例,根據藏醫辨證分型,采用藏藥刺柏、杜鵑、白野蒿、藏麻黃、水柏枝等炒熱加溫35~43℃后裝入布袋,置于患者的肢體及患處熱敷,每次15~30 min,每日2次,7 d為1個療程,結果臨床治愈139例,總有效率達98.7%。尼瑪次里[24]以70例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35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西醫治療(甲氨蝶呤注射液),實驗組給予藏醫外敷治療:取藏藥刺柏、白野蒿、藏麻黃、五根散、杜鵑和水柏枝,切碎注入清水加熱煮沸,待水分全部吸入藥材蒸發后加入50~100 g酒糟發酵,再加入少許青稞酒后加溫至35~43 ℃后裝入布袋對患者患處進行熱敷,2次/d,15~30 min/次,7 d為1個療程,結果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97.14%,高于對照組的80.00%(P<0.05)。
先巴[25]將80例類風濕關節炎患者隨機分為敷藥組和對照組,兩組均口服安置精華散、十八味黨參丸、十五味乳香散、四味藏木香湯;敷藥組配合吉杰吶博“粗莖秦艽”散外敷。吉杰吶博“粗莖秦艽”散組成為粗莖秦艽100 g,陳酥油25 g,青稞酒50 mL,將藥打粉,使用陳酥油和青稞酒適量調成糊狀,黏稠適度,外敷于患處,然后用保鮮膜覆蓋涂藥面,可防止藥液外漏和過快干燥,包3~6 h,每天1次,1周為1個療程,連用3周。結果敷藥組藏藥配合外敷治療有效率為9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0%。
藏醫將類風濕性關節炎稱之為“真布”,是一種常見病、疑難病,其發病率高、致殘率高。其病因為久居潮濕之地,過量食用油膩營養之品,胃火衰退而影響精華在本部位未能分解,部分粗粕進入精華運行之孔,從而產生黃水等,它又侵入肌肉、骨骼、經脈等部,遂發為“真布”[26]。歷代藏醫都非常重視對RA的治療,并總結出治療RA的獨特外治方法——藏藥浴療法。藏藥浴以“五昧甘露”為基礎配方,在五味甘露藥的基礎上針對不同病種添加‘卡擦’藥,令患者全身或部分肢體浸泡于藥液中,在熱水浴和藥物性能的雙重作用下,藥液通過皮膚黏膜進入血液,分布到全身,使全身血管擴張,血液循環加快,患處氣血、經脈通暢,從而祛風除濕、溫經散寒、行氣止痛、平衡三因、從汗毛孔中排出滯留于體內的病邪,并使藥效成分迅速直達病處,改善氣血循環、增強機體新陳代謝,因此對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有顯著效果[27]。
五味甘露湯配方中水柏枝主治腎病,具有止痛除濕、解毒清熱的作用;烈香杜鵑可化痰邪,具有益腎溫胃的作用;藏麻黃可撲殺竄入脈中血蟲而清肝熱,具有祛風散寒、解表發汗的效果;野青蒿具有清熱涼血、解熱發汗,使血液平衡,兼清黃水而治療關節腫脹的作用,檉柳可清肉毒。五味配合,具有祛痰化濕、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益腎壯腰等功效,用以治療四肢僵直或拘攣、胃火衰敗、腎臟寒風、外癥瘍瘡以及皮膚疾病等[28]。現代研究發現,藏藥浴后類風濕關節炎血清RF水平較治療前明顯降低,在滑膜病理改變的過程中,通過下調致炎因子(TNF-a、IL-1,6)等、上調抗炎因子(IL-10)來激活體內免疫系統,抑制成纖維樣滑膜細胞分泌各類細胞因子對滑膜的刺激,以控制關節滑膜炎癥[28-29]。
藥浴治療的操作過程,首先是藥液的加工,將藥物浸泡后加水高壓煎煮,對水的要求有的研究選用泉水、雨水為藥浴浸泡液,煎煮2~3 h后經過濾得到藥液,有的研究是在煎煮前用青稞酒發酵,有的則在煎煮后放入白酒或麝香酒;藥浴部位,可以是全身浴,也可以是半身浴,有的研究要求患者仰臥浸泡浴盆中,藥浴液面不超乳頭水平為準;溫度的調控,室溫要求在28~30 ℃,藥溫在38~42 ℃;浸泡時間,每次控制在20~30 min,浴后發汗10 min,每天進行兩次藥浴,一般上、下午各1次;一般以7~10 d為1個療程,治療1~3個療程為宜[30]。
藏醫外治法治療類風濕關節炎,以藏藥浴治療最為多見,除此以外,還有其它一些外治療法在臨床中應用,且療效顯著。如敷浴療法,用藥物加熱后敷于患處,通過藥力和物理作用,使機體腠理開啟,疏經通絡,消腫散瘀,而達到治療的目的;火灸則是在患處放置艾柱,通過局部加溫,達到散寒除濕,調節平衡的作用;藏醫脈瀉療法,在臨床中也常用于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它是口服藏藥、藏藥浴、藏藥涂擦結合的一種綜合方法,由于有嚴格的操作流程和禁忌癥,可見的文獻報道較少。
在近年來類風濕關節炎藏醫外治的研究中,也存在一些問題:①較多的研究未設立對照組,或雖有對照組,但未隨機分組或未述采用的隨機分組方法;②各研究療效評定標準并不統一,部分研究的療效評定標準過于簡單和主觀化,缺乏嚴謹性,有的研究雖有血沉、類風濕因子等療效指標,但并未見到具體數值和分析;③部分研究僅提供治療方法的名稱,并未描述治療的具體過程,或對具體的治療過程描述不詳,部分研究的療程較短,對比其療效的可信度不足。
綜上,藏醫對于類風濕關節炎有較早的認識和記載,臨床上常采用藏醫外治法治療,外治法中以藏藥浴為主,同時還有火灸、外敷、脈瀉等療法,均取得較好的療效,值得進一步推廣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