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大豆創下19年來最高單產紀錄。目前南美大豆已經全部收割完畢,阿根廷大豆在上周也完成收割,而且后期收獲情況偏好,產量再次被調高。據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谷物交易所(BAGE)發布的周度報告稱,截至7月3日,阿根廷大豆收獲進度達到100%,一周前為99.5%。預計2018/2019年度阿根廷大豆產量為5600萬噸,高于一周前預期的5580萬噸,比上年產量3510萬噸高出59.5%,比過去5年產量均值提高8.7%,創下19年來的次高產量;估計全國大豆單產為3.36噸/公頃,這也是過去19年來的最高單產。
十大烏克蘭農產品出口目的國。從2019年1月到5月,烏克蘭向國外市場提供了90億美元的農產品,在此期間出口的農產品最多的國家有:中國(7.95億美元)、印度(7.41億美元)、埃及(7.37億美元)、土耳其(6.84億美元)和荷蘭(6.41億美元),以及西班牙、意大利、波蘭、白俄羅斯和德國。
烏克蘭的出口最多的產品是:玉米、葵花籽油、小麥、餅粕、大豆和禽肉。
聯合國糧農組織《谷物供需簡報》預測主要受玉米產量減少的影響,2019/2020年度谷物供應趨緊。2019年世界谷物產量預報數為26.85億噸,與6月上一次報告基本持平,比2018年增加1.2%。同比增長的主要原因是小麥產量增加,目前預報為近7.71億噸,比去年增加5.6%。最近預報的全球小麥產量包括對印度所做上調,目前來看,該國預期實現的超高單產,有望促進產量刷新最高記錄。相比之下,糧農組織預報的2019年世界粗糧產量則為13.98億噸,略低于2018年,原因是全球玉米產量的減少,可能完全抵消大麥產量的增加。預計減少的玉米產量大部分來自美國,因為該國春季異常潮濕,已延誤了種植,并有可能造成單產下降。中國以及東部和南部非洲的作物前景黯淡,進一步影響了玉米總產量,并完全抵消了阿根廷的可能增產。糧農組織預報的世界大米產量(精米當量)為5.16億噸,幾乎與6月持平,并接近去年的高產量。中國、巴西和美國產量的預期同比下降,很有可能被印度和泰國的增產所抵消。
2019/2020年度世界谷物利用量預報數比6月小幅上調,目前有望超過27.08億噸,高出2018/2019年度1.0%。小麥總利用量預報為7.58億噸,比2018/2019年度增加1.5%,其中預計增量大部分為食用。相比之下,粗糧總消費量同比增幅則進一步下調,僅為0.6%,原因是本月對一些國家的玉米總利用量做了下調,其中幅度最大的是巴西和墨西哥。2019/2020年度世界大米利用量定為5.18億噸,比2018/19年度增加1.4%,其中亞洲和非洲的糧食攝入量占預期增量的大部分。
2020年結束的期末世界谷物庫存量預報數比6月小幅下調至8.28億噸,現比期初水平約減少2700萬噸(3.2%),其中玉米減量最多。2019/20年度粗糧總庫存量預計減少9.1%至3.71億噸,其中玉米庫存預計降至3.11億噸左右,從期初水平上回落達12.4%(4400萬噸)之多,其中減量大部分集中在中國和美國。不過,在中國、歐盟和俄羅斯聯邦增加庫存的預期支撐下,2019/20年度全球小麥庫存量有望增加4.5%(1200萬噸)。相比之下,糧農組織在上一次報告的基礎上,將2019/2020年度全球大米庫存量預報數下調40萬噸至1.79億噸,反映了對菲律賓和美國庫存所做下調。最近預報的大米總庫存量比創紀錄的期初水平低1.1%。總之,盡管2019/20年度谷物庫存量與利用量之比有望保持在29.6%這一較高水平上,但就粗糧而言,預計該比例將降至24.7%的六年新低。
2019/2020年度世界谷物貿易量預報數比6月小幅上調至4.15億噸,現比2018/19年度增長2%(830萬噸)。預期增長主要反映了小麥貿易量可能的強勁回升,鑒于澳大利亞、歐盟和俄羅斯聯邦增加出口的可能,預計小麥貿易量繼2018/2019年度下滑后上升3.9%。盡管世界粗糧貿易量有望繼續接近2018/2019年度的估計水平,但由于2018/2019年度結轉了大量庫存,因此歐盟的玉米進口量預計同比大幅下滑。就玉米出口而言,本年度美國供應的收緊,很有可能被南美洲充足的供應所基本抵消。2019年世界大米貿易量仍然可能減少達3.1%之多,而糧農組織的初步預報指出,2020年大米貿易量可能出現回升,并有望創下4890萬噸的歷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