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思朦
吉林建筑大學,吉林 長春 130000
近五年來,我國法治建設取得顯著進步,但全面依法治國實踐仍然任重道遠。黨的十九大報告要求深化依法治國實踐,堅持厲行法治。而深化依法治國實踐必然要求加大全民普法力度,提升國民法律素養。高校青年學生作為國家和民族的希望,更應著力培養其法律素養,使其認同和遵守法律,在憲法、法律、法規等規定和允許的框架內進行創新創業活動。加強對高校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中法律意識的培養,有利于使其知悉創新創業法律的相關規定,有利于促進學生開展創新創業活動,是新時代踐行全面依法治國戰略的基本遵循。
高校學生在創新創業過程中,由于缺乏相關的專業指導,往往對于創新創業活動的法律風險沒有充分的預估和認識,缺乏相關法律風險的識別與防范能力,最終很容易損害到自身權益。因此,高校在創新創業教育中除了側重于創新創業的知識、策略等技術層面,還應加強創新創業法律教育,培養其法律意識,幫助其識別與防范創新創業活動中來源于權利的行使、義務的履行等領域的法律風險,為學生提供學習相關法律專業知識的平臺,進而促進學生合法、有序地開展創新創業活動。
創新創業活動要想合法、有序地進行,高校學生必須要有規則意識,知悉相關法律條款、法律規定,規范自身創新創業行為。我國《合同法》、《知識產權法》、《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反壟斷法》、《勞動法》等法律均在不同層面、不同領域上對創新創業行為進行了細致、具體的規定。如《合同法》中對于合同形式、合同內容、訂立合同方式等的規定為高校學生規范創新創業過程中訂立、履行合同的相關行為提供了依據。故而,高校如開展相應的創新創業法律教育,可使高校學生在創新創業實踐中更好地規范自身行為,了解和掌握市場經濟正常運行本身的法律規則,是規范學生創新創業行為的內在要求。
當前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法律教育發展受到制約的一個重要因素在于高校創新創業法律教育理念缺失,對于高校學生創新創業法律意識的培養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具體而言,當前我國高校開展的創新創業教育更多傾向于創新創業知識、策略等技術層面,忽視了創新創業意識尤其是法律意識層面,導致學生不知悉創新創業相關法律規定,不能識別與防范創新創業活動中的法律風險,缺乏法律規則意識,嚴重影響創新創業行為的成功率。
創新創業法律教育課程涵蓋的法律門類很多,涉及到《合同法》、《知識產權法》等相關內容,授課者需結合創新創業行為的實踐性特點,將這些不同類型的法律知識融合在一起再傳授給高校學生。這就對創新創業法律教育的相關授課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既要有扎實的法學理論功底,也要具備較高的教學能力。但現如今,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法律教育師資隊伍主要由高校從事行政工作的人員來構成,缺少相關法學專業教師的加入。這樣的現實情況導致授課內容理論深度不夠,知識結構和理論水平難以完全滿足創新創業法律教育的專業性及實踐性要求。
目前多數高校創新創業法律課程設置方面缺乏系統性,并沒有形成完整的課程體系。創新創業法律知識主要依托于《大學生創新創業課程》、《大學生就業與指導》、《思修與法律》以及相關法律選修課程和創新創業法律講座來向高校學生傳授。但這樣的創新創業法律課程往往比較碎片化,難以使學生掌握到系統的創新創業法律知識體系。因而即便學生參與了這樣的課程,也很難真正對其創新創業行為提供實質性的法律層面的幫助。
創新創業法律教育應兼具理論性與實踐性特點,因此在培養高校學生創新創業法律意識的過程中,不能僅向其傳授相關理論知識,同時還應注重創新創業法律教育的實踐應用性,向其提供適當的法律實踐經驗指導。唯有如此,方可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然而,由于承擔創新創業教育工作的人員多數為高校的行政人員,普遍欠缺法律實踐經驗,導致其很難提供給學生更具實踐性的創新創業法律指導,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同時重理論輕實踐也會使創新創業法律課程略顯枯燥,不容易使學生對該課程產生濃厚的興趣。
《教育部關于做好2019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里面明確規定了:“要全面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各地各高校要將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因此,高校必須主動轉變傳統理念,正確認識到創新創業教育除了有助于解決學生就業問題之外,其本身就是一種教育模式,需要各高校不斷堅持先進的教育理念,努力實現高校學生的全面發展。而在社會主義法治社會中對高校學生開展創新創業法律教育,正是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具體化、現實化的必然要求。因此,教育主管部門和高校應樹立正確的創新創業法律教育理念,主動將創新創業法律教育納入到學校教育改革發展規劃體系中[1]。
首先,鼓勵創新創業法律教師團隊通過研究相關理論和案例來提升自身的法律分析能力;其次,建立完整的培訓體系:為創新創業法律教育團隊制定培訓計劃,為其提供學術交流、課程進修等,并利用高校寒暑假或其它假期時間為法律教師團隊組織法律社會實踐活動,提升其教育教學能力;第三,邀請相關領域法學專家及專業學者作為創新創業法律教育兼任教師,打造專兼結合、精通法律的師資隊伍,為高校學生提供更優質的創新創業法律教育。
第一,提升高校創新創業法律教育課程地位。合理定位高校創新創業法律教育課程,重新審視其在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中的積極作用,不斷提升其在高校雙創教育體系中的地位[2];
第二,建立起多層次、系統化的創新創業法律教育課程體系。增加《大學生創新創業課程》、《大學生就業與指導》、《思修與法律》等公共課中創新創業法律教育的比重,同時開設更多的相關法律選修與輔修課程供學生選擇,進而滿足學生不同層次的需求;
第三,加強高校創新創業法律課程的內容體系建設。首先,創新創業法律教育內容在深度上和廣度上必須適當,因為此教育內容的受眾多數為非法學專業學生;其次,創新創業法律教育內容要具有針對性。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根據不同專業學生的學科背景和現實需求進行調整,更好地滿足學生的需求。
在對高校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法律教育的過程中,應注重采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在課堂上向學生講授了創新創業法律理論知識以后,還應開展創新創業法律知識實踐教學。具體而言,可組織學生參加法律實踐活動,從“象牙塔”走出去,到公檢法系統、律師事務所、監獄、企業等地,真實感受創新創業法律實踐問題,加強理解與吸收所學創新創業法律知識,強化創新創業法律規則意識,規范其自身的創新創業行為,并提升創新創業法律風險的識別與防范能力,進而促進學生合法、有序地開展創新創業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