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閆文秀 李宗英
黑河市一直是國家重要商品糧基地和綠色食品主產區,農民人均耕地30畝。近兩年,黑河市堅持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為核心,立足綠色生態優勢,按照“規劃先導、試點先行、分步實施、整體推進”的原則,在農業全領域、全鏈條實行標準化綠色生產,已涌現出大批率先“吃螃蟹”的農民,他們正圍繞“生產、加工、倉儲、轉化、銷售”等農業環節,在廣闊的農村天地里演繹著一個個生動的創業致富故事。
遜克縣農民侯保柱在2010年利用縣里支持青年農民返鄉創業的20萬元小額貸款,帶領11戶村民開始創業。4年后,侯保柱成立了遜克縣豐禾現代農機合作社。合作社瞄準市場、瞄準農業科技發展前沿,堅持“多元化發展、做強綠色農業產業”,使合作社整體實力不斷壯大。今年,合作社實行了玉米、大豆、雜糧“三三”輪作制,推廣應用了大豆壟三栽培、高產栽培技術集成、免耕播種等技術。建設了“互聯網+農業”大豆有機種植示范基地660畝,安裝物聯網監控系統,實現了生產有記錄、來源可追溯、去向可追蹤,合作社農業綠色發展全面鋪開。同時進一步擴大無公害、綠色農業種植面積,把品質最高的大豆使用綠色標識和有機標識入駐超市銷售,高蛋白優質大豆將銷售給海天醬油、上海倉豐公司等食品加工企業,今年9月初與海天醬油達成采購1萬噸的大豆協議。2018年合作社經營土地3.9萬畝,預計利潤1600萬元,固定資產逾4600萬元。
2016年,農民李福生看到了黑河雜糧產業的資源優勢,意識到雜糧深加工方面存在巨大商機,于是迅速組建研發團隊,很快研發出了創新性雜糧配方膳食。黑龍江十六膳食品有限公司便在這片肥沃的黑土地上應運而生。該公司建立起2000余畝的綠色基地,種植非轉基因大豆、有機玉米、強筋小麥、綠色雜糧雜豆等作物,在營銷思路上打組合拳,以基礎品質、主打理念、極致包裝、爆品時尚為營銷精髓,推出了20余款系列產品。目前“十六膳”已與北大荒、中國平安、工商銀行、中石化等數百家大集團、企業、商超簽訂戰略合作協議,與唯品會、京東、天貓、拼多多等近百家網絡媒體達成合作,銷售網絡基本覆蓋全國。今年公司將實現銷售額1058萬元,利潤200余萬元。
郝立文現在是北安市宏維農民專業合作社聯社董事長。2014年,在優惠的招商政策吸引下,投資建設綠色農業倉儲基地。在政府的支持下,不到30個月就建起了跨度80米、高8.5米、長度約250米的國家標準倉儲庫19個,徹底解決了當地國有糧庫庫存不足的問題。去年,為了防范倉儲不足風險,加快存糧轉化和增值,他又主動尋找專用市場,先后與上海物通、錦州港簽訂了19萬畝高粱、11萬畝玉米訂單種植協議,積極推進國家優質酒用糧食基地建設。今年倉儲量將達50萬噸,倉儲效益預計4000萬元。
孫吳縣的吳德顯是鼎鼎有名的全國種糧大戶。2016年縣里提出發展安格斯牛養殖,他就聯合本村有養殖經驗的農民一起,通過請專家、赴外地考察學習,堅定了種植養殖相結合、農牧互補發展思路并成立了丁子山養殖合作社。他們抓住孫吳縣與省農科院“院縣共建”的機會,運用先進技術發展種群。每年合作社出資20萬元,借助專家的技術增加了養殖的科技含量。專家在肉牛的繁育改良、胚胎移植等各個方面都給予全程的技術服務和指導。合作社的基礎母牛繁殖率由原來的85%提高到90%以上,犢牛的成活率由80%提高到98%以上。如今在黑河廣袤的大地上,綠色、有機典型引路,綠色發展之風勁吹,“黑河大豆”“孫吳大果沙棘”“嫩江硬紅春小麥”“孫吳漢麻”等“黑河功能性食品”品牌正叫響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