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糧油信息中心 李圣軍
2019年5月14日,國家糧食交易中心發布公告,5月23日啟動2019年臨儲玉米拍賣,當日投放量400萬噸,2014和2015年產臨儲玉米拍賣底價均提高200元/噸,公告公布后,市場價格迅速向拍賣價格靠攏,2018/19年度玉米市場進入“拍賣主導”階段。2016年玉米收儲制度改革以來,玉米市場走勢可謂一年一個樣,年年不重樣,2018/19年度的玉米市場則尤為復雜,中美貿易談判、非洲豬瘟疫情、農民普遍惜售、拍賣玉米結轉等眾多因素不斷發力影響市場價格。在國內外眾多新舊因素影響下,2019/20年度的玉米市場仍將在眾多因素輪番影響下頻繁波動,呈現出異樣走勢。
2018/19年度的玉米市場供需形勢可以概括為“產需同降、缺口收窄”,受春旱伏旱和種植結構調整等因素影響,玉米產量下降;受非洲豬瘟疫情影響,玉米飼料需求下降;在“產需同降”的同時,由于需求降幅超過產量,玉米產需缺口收窄。
2018年玉米產量增減預期可謂一波三折,在春旱發生前,受2017年玉米市場價格上漲和當年華北地區玉米受災等因素影響,市場均預期2018年玉米將增產,反映在期貨價格上則持續低于現貨價格,2018年4月期貨主力合約1809結算價的月度均值為1744元/噸,營口港現貨收購價的月度均值為1766元/噸,基差為22元/噸。4~5月春旱出現后,玉米出苗率下降,大量玉米地補種,部分地塊改種,市場增減預期反轉,反映在期貨價格上則趨于上漲,2018年6月期貨主力合約1809結算價的月度均值漲至1767元/噸,月度環比上漲4元/噸;營口港現貨收購價的月度均值則降至1710元/噸,基差為-57元/噸。7~8月伏旱出現后,市場減產預期進一步強化,部分機構甚至預測減產幅度高達3成,反映在期貨價格上則是大幅上漲,2018年9月期貨主力合約1901結算價的月度均值漲至1988元/噸,月度環比上漲36元/噸;營口港現貨收購價的月度均值為1744元/噸,基差為-244元/噸。10月東北地區氣溫偏高,玉米收獲時間延后20天左右,補種玉米產量增加,市場減產預期減弱,反映在玉米期貨價格上則是小幅回調,當月期貨主力合約1901結算價的月度均值降至1977元/噸,月度環比下跌11元/噸。2018年12月14日,國家統計局正式公布2018年玉米產量2.57億噸,同比減少174萬噸,市場最高減產預期則在2000萬噸左右。
2016年玉米臨時收儲政策取消后,玉米市場價格雖然年年上漲,但總體依然大幅低于改革前市場價格,加上東北地區玉米加工補貼政策,我國玉米深加工企業進入新一輪擴張期,加工產能持續擴張,開工率也持續處于高位,玉米加工需求年年增長;同時,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后,國內外玉米價格基本接軌,玉米及其替代品進口量大幅減少,國產玉米飼料需求在完成“反替代”的同時也保持了持續增加態勢。但2018/19年度玉米需求卻由增轉降,主要原因是飼料需求下降,一是受非洲豬瘟疫情影響,生豬去庫存速度加快,生豬存欄量持續下降,據農業部發布數據,2019年4月生豬存欄月度同比降幅達到20.8%;二是豆粕價格下降,低蛋白日糧技術推廣放慢。據國家糧油信息中心發布數據,天津地區43%的國標二等普通蛋白豆粕出廠價由2018年10月份的3500~3600元/噸降至2019年4月份的2500~2600元/噸。反映在飼料需求方面,在豬料玉米需求下降和禽料、水產料玉米需求增加的共同作用下,雖然玉米飼料需求降幅大小不一致,但下降趨勢基本確立。據廣東玉米數據網發布數據,2018年10月~2019年4月,廣東港口玉米、高粱、大麥合計出貨量843萬噸,同比下降17.3%;從全年看,據國家糧油信息中心2019年5月發布供需平衡表,2018/19年度玉米、高粱、大麥飼料需求總量1.8億噸,同比下降8.1%,其中玉米飼料消費減少800萬噸。受環保督查、深加工補貼政策取消和華北地區淀粉加工持續虧損等因素影響,玉米工業消費增幅也不及預期。據天下糧倉統計,2018年10月~2019年4月,64家淀粉加工企業玉米加工量1956萬噸,同比增加4%;考慮增加產能,預計玉米工業消費增量在5%左右。從全年看,據國家糧油信息中心2019年5月發布供需平衡表,2018/19年度玉米工業消費7800萬噸,同比增加500萬噸,增幅6.85%。玉米飼料消費降幅超過工業消費增幅,2018/19年度玉米需求減少300萬噸左右。
2017/18年度我國玉米市場近7年來首次“產不足需”,當年玉米產量已無法滿足當年需求,需要臨儲拍賣玉米予以補充。2017年臨儲玉米拍賣成交量5740萬噸,2018年更是高達10014萬噸。考慮2017年拍賣轉入2017/18年度的1500萬噸和2018年拍賣在2017/18年度消費的5000萬噸,2017/2018年度的玉米產需缺口在6500萬噸左右。綜合考慮2018/2019年度的產量下降和需求減少,2018/19年度的玉米產需缺口將有所收窄;同時2019年臨儲玉米拍賣底價提升200元/噸,將勢必壓制后期工業消費需求,氣溫升高后南方非洲豬瘟疫情若無法有效控制,飼料需求可能繼續減少,預計2018/19年度的玉米產需缺口將收窄至5000萬噸左右。
2018年10月~2019年5月,玉米市場價格波動呈現“N”型趨勢,明顯分成三個階段,首先是10~12月的拍賣玉米出貨階段,價格呈現“高開高走”態勢;接著是1~3月的新玉米大量上市階段,價格呈現“持續下跌”態勢;最后是4~5月的貿易商出貨階段,價格呈現“持續上漲”態勢。
2018年新玉米上市,價格呈現“高開高走”態勢,黑龍江農場德美亞玉米首先上市,據市場估計,黑龍江德美亞系列年產量在500萬噸左右。在價格看漲預期影響下,加工企業及貿易商收購開秤價比去年高100~150元/噸。玉米價格“高開”之后持續“高走”。以錦州港為例,2018年10月8日二等玉米主流收購價1750~1770元/噸,12月13日港口玉米主流收購價漲至1900元/噸,兩個月時間上漲150元/噸左右。新玉米上市后價格高開高走,除了地租提高增加生產成本、補貼減少、農民價格預期較高、新型媒體片面宣傳誤導等原因外,主要原因是收獲延后、農民惜售和烘干塔開工率低等三大因素。
1、東北玉米收獲延后
受“春旱”影響,東北地區玉米出現大量的“二茬苗”,種植時間延后,導致收獲時間相應延后,而10月份東北氣溫又明顯偏高,有利于“二茬苗”成熟,導致2018年東北玉米收獲延后20天左右。根據農智經濟信息咨詢發布數據,2018年10月黑龍江平均氣溫比正常值(過去30年平均氣溫)高1.7℃。以吉林為例,先前大多在10月1日前后收割,近幾年隨著機械化水平的提高,農民大多在10月中旬收割,收割期大約在10~15天左右。2018年氣溫偏高,農民大多在10月底收割。收割期延后,直接導致玉米市場供應下降,推高市場價格。
2、農民惜售心理較強
在產需存在缺口、部分區域受災減產和快手、抖音及火山等新媒體看漲宣傳下,2018年新玉米上市后出現普遍的“惜售”現象,農民售糧進度明顯偏慢。據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統計,2018年10~12月,全國11個玉米主產區累計收購玉米4322萬噸,同比減少1761萬噸,減幅高達28.96%,其中東北地區銷售進度更慢。農民惜售與加工企業不斷提價收購形成不斷強化的“惡性循環”,整個市場呈現“有價無市”狀態。東北加工企業由于大量參拍臨儲玉米庫存充足,加上貿易商大量出庫銷售臨儲拍賣玉米,雖然農民新玉米惜售,但市場并不缺玉米。在庫存充足的情況下,加工企業為鎖定周圍糧源,依然不斷提價收購,個別企業一次性提價幅度達到100元/噸,加工企業的提價收購導致農民陷入“今天賣明天賠”的窘境,進一步加劇農民惜售心理,同時導致價格從北到南持續倒掛,大量新玉米留在了東北農民和貿易商手中。
3、烘干塔開工率低
近幾年我國環境治理力度不斷加大,烘干塔顯然是治理重點,尤其是2018年東北地區治污力度較大,由于時間短準備不充分,烘干塔改造尚未形成統一的技術標準,很多烘干塔對于設備改造無所適從,無論是安裝脫硫設備還是改燃氣或改電,不僅成本偏高而且基礎設施也不配套,改造進度較慢,除了遠離城市的偏遠地區能開工之外,大部分烘干塔均無法開工。烘干塔開工率低,導致貿易商收糧積極性不高。
2019年1~3月,東北新玉米持續上量,價格也進入持續下跌階段。錦州港二等玉米主流收購價從2018年12月13日1900元/噸的高位持續降至2019年4月1日的1730元/噸,降幅高達170元/噸,比2018年10月8日新年度開始時的玉米價格低20元/噸,創年度內港口玉米市場價格最低。價格持續下跌主要原因是春節前后東北氣溫偏高不利于地趴糧保管,東北玉米集中大量銷售;雖然收購價一直下跌,但下游貿易商借助供應鏈金融資金大量存儲,對價格產生一定的支撐作用。
1、氣溫偏高不利地趴糧保管
2019年1月,東北氣溫偏高,不利于地趴糧保管,農民銷售壓力較大。根據農智經濟信息咨詢發布數據,2019年1~3月,黑龍江平均氣溫比正常值(過去30年平均氣溫)分別高5.1℃、3.1℃、3.2℃,吉林平均氣溫分別高4.2℃、1.4℃、2.7℃,而黑龍江和吉林兩省是我國玉米地趴糧高度集中的地區,尤其是黑龍江大部分玉米均屬于地趴糧,隨著氣溫升高地趴糧保管難度會不斷加大,不管價格高低,農民不得不銷售,喪失市場定價權。
2、農民售糧時間高度集中
2018年10~12月農民售糧進度偏慢,直接導致農民售糧時間高度壓縮。在4月份地趴糧必須銷售的時間倒逼下,直接導致2019年1~3月農民集中售糧。據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統計,1~3月,全國11個玉米主產區累計收購玉米5219萬噸,同比增加2387萬噸,增幅高達84.24%,短時間內大量地趴糧集中上市,導致市場難以消化,在短期供給嚴重超過需求的情況下,玉米價格只能持續下跌。
3、貿易商借助供應鏈資金大量存儲
2016年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后,玉米價格大起大落產生較大市場利潤,各種供應鏈金融機構開始全方位進入玉米購銷環節。供應鏈金融的進入讓貿易商的存糧“想法”變成“現實”,渠道庫存規模明顯放大。據估計2019年進入玉米市場的供應鏈金融資金以“百億”為單位,而1百億資金的玉米收儲規模就在500萬噸左右。2019年5月14日玉米拍賣底價確定提高200元/噸之后,市場價格向拍賣價格靠攏,市場價格相對穩定之后,貿易商新玉米出貨積極性明顯提高,大量先前囤購玉米開始上市,從另一方面也證明2019年貿易商借助供應鏈金融資金后的囤糧能力明顯提高,這對集中上市期玉米市場價格的下跌顯然具有一定支撐作用,否則地趴糧集中上市期市場價格下跌幅度會更大。
2019年4~5月,玉米市場價格“轉跌為漲”并且持續上漲2個月,錦州港二等標準玉米主流收購價由4月1日的1730元/噸漲至5月31日的1900元/噸左右,與2018年12月13日的價格高位基本持平,玉米市場完成一個“漲-跌-漲”的輪回。此輪價格持續上漲主要原因是地趴糧銷售完成、拍賣底價提高和貿易商存糧成本較高。
1、地趴糧集中上市期結束
受氣溫升高所限,4月份東北地區大部分地趴糧將基本銷售完成,除了銷售自然干糧的部分農戶外,大部分農戶將退出市場銷售,玉米基本實現從“農戶家中”經烘干后向“貿易商庫中”的空間轉移,市場博弈雙方由“農戶VS加工企業(飼料廠)”轉變為“貿易商VS加工企業(飼料廠)”。同小規模的成千上萬家農戶相比,貿易商定價能力較強,沒有一定的利潤空間出庫積極性不高。同時,貿易商將潮玉米烘干后入庫,玉米保管時間延長,不再受氣溫偏高影響,可以相對掌控玉米上市節奏,不會再集中上市。再加上烘干成本的影響,市場供應玉米由“潮玉米”向“干玉米”的轉變,也推動玉米市場價格的上漲。
2、貿易商存糧成本偏高
2018年新玉米上市后,貿易商存糧集中在三個時間段,第一個是新玉米上市初期,價格高開高走之時入市收購;第二個是春節前價格高位之時入市收購;第三個是春節后價格下跌之時入市收購,無論哪個時間段存糧,其收購成本均高于3月底4月初的市場價格。除直接收購成本之外,保管成本和資金利息成本等存儲成本也增加貿易商存糧成本。據測算,貿易商玉米保管成本在5元/噸.月,資金利息成本按照1700元/噸和5.5%的利息計算,月均為7.8元/噸,兩者合計12.8元/噸.月。較高的收購成本和持續累加的保管成本和資金利息成本,導致貿易商存糧成本不斷提高,對市場價格也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
3、臨儲拍賣底價提高
2019年5月14日,國家糧食交易中心發布2019年臨儲玉米拍賣公告,拍賣底價統一提高200元/噸,由于拍賣價格高于市場價格,提振整個市場預期,加上5月23日臨儲玉米第一拍加權平均溢價高達55.1元/噸,市場價格迅速向拍賣價格靠攏。到5月底,華北地區和黑龍江綏化地區加工企業玉米收購價漲幅超過100元/噸,南北港口玉米市場價格上漲30~40元/噸。5月30日臨儲玉米第二次拍賣加權平均溢價43.6元/噸,比前一周下降11.5元/噸,玉米拍賣熱度降溫,市場看漲預期趨弱,貿易商出庫積極性明天提高,東北和華北貿易商同時出貨,形成一股銷售小高峰,華北和港口玉米收購價由漲轉跌,6月初玉米市場價格逐步趨穩。
2019年臨儲玉米拍賣5月23日開始,理論上拍賣成交后最快一周便可投放市場,但由于拍賣陳糧成交價與新糧市場價倒掛,前兩次拍賣玉米成交后短期內難以流向市場。但在成交后20~35天內交全款 ,原則上60天內出庫。6月12日開始部分參拍貿易商將在資金成本和保管成本的壓力下陸續出庫,玉米市場將進入新陳玉米并行流通的階段。在拍賣底價支撐下,玉米市場價格下跌空間有限,但在飼料需求和工業需求偏弱的約束下,玉米市場價格上漲空間也不大,預計錦州港二等玉米市場價格大概率將在1850~1950元/噸之間波動。由于拍賣玉米以2015年臨儲玉米為主,大部分可能不適宜做飼料使用,在飼料需求推動下,優質新玉米與拍賣陳玉米之間的價差可能拉大。
2019/2020年度的玉米市場環境更為復雜,影響因素更多更難預測,既有傳統的氣候因素,又有新發生的草地貪夜蛾等病蟲害因素,既有中美貿易談判、中澳大麥雙反調查、中巴糖進口關稅協議等外部因素,又有口糧去庫存、非洲豬瘟疫情、種植結構調整等內部因素。在眾多因素影響下,玉米2019/20年度的市場行情大概率不會重復后臨儲時代2016/17和2017/2018年度的玉米行情。
按照2018年拍賣持續到10月份估算,2019年5月23日~10月31日,扣除國慶節合計投放23次,每周投放400萬噸,合計投放9200萬噸,按照每周成交率60%估算,成交量大概率超過5000萬噸,在新陳玉米價格倒掛影響下,大部分成交玉米都將轉入2019/20年度。在大豆振興計劃推動下,2019年玉米種植面積大概率減少1000萬畝左右,但2018年玉米受春旱和伏旱影響,單產下降,若2019年氣候正常,預計玉米產量下降幅度不大;玉米進口在配額約束下,直接進口數量年度之間波動不大,但受中美、中澳等關系影響,高粱、大麥、DDGS等玉米飼用替代品進口量不確定性較大。從需求角度,受非洲豬瘟疫情影響,玉米飼用需求不確定性較大,但大概率將比2018/19年度有所增加;工業需求受玉米高價抑制和中巴糖進口關稅協議影響,淀粉糖對蔗糖的替代空間已經不大,若蔗糖價格繼續下跌,有可能出現蔗糖對淀粉糖的反替代,2019/20年度的玉米工業需求將增幅有限。參考2017/18和2018/19年度的產需缺口,加上結轉的2019年拍賣成交玉米,預計2019/20年度的玉米市場供需基本平衡。
后臨儲時代的玉米市場價格波動不僅年度內較大,年度之間也較大,在普遍看漲的市場預期下,預計2019/20年度的玉米市場價格將整體高于2018/19年度,整體上漲幅度預計在50~100元/噸。由于2018年新玉米上市后,農民普遍惜售,價格高開高走,給拍賣玉米出庫提供良機,后期等農民大規模賣糧時,市場價格不斷下跌;預計2019年新玉米上市后,農民將吸取2018年的經驗教訓,玉米上市銷售進度將整體快于2018/19年度,2019年10月東北新玉米大量上市后預計市場將呈現“新陳玉米”并行流通狀態,玉米市場供應充足,市場價格將難以持續上漲,既不會“有價無市”也不會“高開高走”,拍賣陳玉米預計難以大規模順價銷售。到2020年4月份地趴糧集中上市期結束,大量新玉米轉至貿易商庫中后,受拍賣陳玉米較高的成交價格和不斷累加的保管成本支撐,玉米價格上漲幅度可能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