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林存
(山東省東營肛腸病醫院,山東 東營257339)
急性腸系膜淋巴結炎為小兒腹痛的常見病因之一,臨床上易與急性闌尾炎相混淆,常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程中并發或繼發于腸道炎癥之后,多見于7歲以下的小兒,多屬病毒感染。好發于冬春季節。典型癥狀為發熱、腹痛、嘔吐,有時伴腹瀉或便秘,屬中醫“腹痛”范疇。筆者采用中藥自擬方灌滴療法治療,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近兩年內山東省東營肛腸病醫院收治的56例腸系膜淋巴結炎患兒,其中男27例,女29例;年齡1~3歲14例,4~7歲31例,7歲以上11例;25例伴有不同程度發熱,21例伴有惡心嘔吐或厭食,11例伴有輕度腹瀉,血常規檢查白細胞(WBC)在正常范圍。
1.2 診斷標準 符合小兒急性腸系膜淋巴結炎的診斷標準;行腹部B超檢查示腹腔腸系膜增厚,可見腸系膜淋巴結多發腫大,大小不等,多位于右下腹,淋巴結外形光滑、完整,皮髓質分界清,呈低回聲,其內回聲均勻,腹腔可見少量液性暗區。排除急性闌尾炎、腸穿孔等急腹癥[1]。
采用中藥自擬方敷臍,藥物組成:公丁香、焦山楂、焦神曲、廣木香、姜黃各6g,陳皮5g。臨證加減:飲食積滯腹痛者加萊菔子、枳殼等;寒凝氣滯腹痛者加吳茱萸、干姜等;脾胃氣虛者加用麩炒白術、炒山藥等;氣滯血瘀者加香櫞、肉桂、赤芍、延胡索、醋郁金等。使用方法:該方采用中藥配方顆粒,由配方顆粒調配機按劑量調配而成。每劑分裝2包,每次取用配方顆粒1包,先加入少量溫水濕潤顆粒劑,充分攪拌后用100~120mL開水沖兌、拌勻后備用。灌滴方法:①灌滴液溫度:盡量與腸腔溫度接近,一般38~39℃為宜。②灌滴液劑量:100~120mL。根據患兒耐受程度,調節液量。③灌滴時間:每日1次,以臨睡前為宜,視病情輕重情況,病情較重者可白天增加灌滴1次。④方法與體位:向患兒及家長解釋后囑患兒排尿排便,取左側臥位(使膝關節、髖關節屈曲),臀下墊防水橡膠單、鋪治療中單,使患兒臀部稍抬高,連接肛門管,前端涂抹少量潤滑油,肛門管用藥液排氣,顯露肛門,肛門管緩慢插入肛內5~8cm,使液面距肛門水平約25cm。根據患兒耐受程度調節灌滴速度為每分鐘30~50滴緩慢滴入,同時觀察患兒反應。灌滴結束后,取左側臥位15min,平臥15min,右側臥位15min,后可取舒適體位。3周為1個療程,一般治療2~3個療程。灌滴治療時注意藥液溫度,不可過熱或過涼,避免患兒受涼,囑其飲食清淡。
3.1 療效評定標準 治愈:臨床癥狀消失,腹部B超顯示腸系膜淋巴結無腫大;好轉:臨床癥狀基本消失,腹部B超顯示腸系膜淋巴結明顯縮小或腫大的淋巴結數量減少;無效: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復查腹部B超顯示腸系膜淋巴結與前比較無變化。
3.2 結果 治療過程中無不良反應及并發癥,治愈42例,顯效13例,無效1例,治療總有效率為98%。
4.1 飲食積滯腹痛 患者,男,2歲,2016年5月9日來診。患兒母親代訴患兒2d前因暴飲暴食后出現腹痛癥狀,以臍上脹滿為主,觸之較硬,叩之如鼓,按之哭鬧加劇,腸鳴音較快,不欲飲食,呼氣有酸臭味,大便干結成塊且酸臭,時時啼哭,夜臥煩躁不安,舌苔厚膩,舌紅。血常規示:WBC5.6×109/L,中性粒細胞(N)72%,淋巴細胞(L)26%,血紅蛋白(Hb)112g/L。腹部B超顯示臍周和回、結腸區域見數個淋巴結增大,最大體積11cm×13cm,腹部積氣較多。西醫診斷:急性腸系膜淋巴結炎。中醫診斷:腹痛(飲食積滯證)。證屬飲食積滯,脾胃不和。治療擬消食導滯,行氣止痛。處方:公丁香6g,焦山楂6g,焦神曲6g,廣木香6g,姜黃6g,陳皮5g,枳殼6g,萊菔子6g,瓜蔞皮6g,香櫞9g。每晚睡前予中藥灌滴治療。囑禁食辛辣刺激、油膩及生冷食物,控制飲食量,適量進食新鮮蔬菜、水果。3d后復診,患兒大便1次,腹痛緩解,稍有腹脹,再繼續治療3d,再診時患兒已無腹痛、腹脹等不適,納食已恢復如常。
按語:小兒脾常不足,脾胃運化功能較弱,由于飲食不節,暴飲暴食或過食不易消化食物,運化無力,郁結胃腸,氣機壅滯,大腸傳導失司而致腹痛。公丁香、廣木香、陳皮、枳殼、瓜蔞皮、香櫞理氣導滯;姜黃活血行氣止痛;焦山楂、焦神曲、萊菔子消食化積。諸藥合用共奏行氣、消食、導滯、止痛之功,而諸癥均解。
4.2 寒邪直中腹痛 患者,女,6歲,2017年2月13日來診。患兒母親代訴患兒1d前因食冰鎮飲料后出現腹痛癥狀,以臍周陣陣疼痛為主,自覺臍周寒冷,喜熱敷臍部,得溫則痛緩,遇寒則痛甚,稍有低熱,自測體溫37.2℃,面色蒼白,皮膚濕冷,腸鳴音每分鐘8~10次,痛劇時有冷汗出,唇色紫暗,四肢厥冷,舌淡苔白滑,脈沉緊。血常規及C反應蛋白(CRP)9mg,WBC5.3×109/L,N73%,L19%,Hb116g/L。腹部B超示腹部明顯積氣,臍周見多個腫大淋巴結,最大體積10cm×16cm。西醫診斷:急性腸系膜淋巴結炎。中醫診斷:腹痛(寒邪直中證)。證屬過食生冷,脾陽受損,中陽不運。治療擬溫中散寒,理氣止痛。處方:公丁香6g,焦山楂6g,焦神曲6g,廣木香6g,姜黃6g,陳皮5g,干姜6g,吳茱萸6g,延胡索6g。每晚睡前予中藥灌滴治療。每日1次。3d后復診諸癥消失。囑其禁食生冷及油膩食物,宜熱飲。
按語:小兒為稚陰稚陽之體,臟腑虛弱,過食生冷,損傷中陽,中焦虛寒,寒邪凝滯,氣機不暢,氣血不行,氣滯血瘀而致腹痛。本方以干姜、吳茱萸、公丁香溫中散寒;姜黃、廣木香、陳皮、延胡索行氣止痛;焦山楂、焦神曲消食化積。
4.3 脾胃虛寒腹痛 患者,女,9歲,2016年9月23日來診。患兒平素脾胃虛弱,經常嘔吐清稀涎沫,2個月前開始出現腹痛,以臍下為重,曾接受靜脈滴注頭孢曲松鈉、口服雙歧桿菌等治療,效果不明顯,仍時有腹痛,不欲飲食,面色萎黃,神疲乏力,腹部喜溫喜按,大便稀溏,有黏凍泡沫,唇白舌淡,脈沉緩。腹部B超示臍周及回、結腸區域見多個腫大淋巴結,最大體積18cm×10cm,可呈低回聲。西醫診斷:腸系膜淋巴結炎。中醫診斷:腹痛(脾胃虛寒證)。證屬脾胃虛寒,納運失常。治療擬溫中健脾,緩急止痛。處方:公丁香6g,焦山楂6g,焦神曲6g,廣木香6g,姜黃6g,陳皮5g,干姜6g,麩炒山藥6g,麩炒白術6g。每晚睡前予中藥灌滴治療。每日1次。5d后復診諸癥緩解,繼續灌滴治療5d后復診諸癥均消失。
按語:小兒平素脾胃虛弱,水濕運化不足,水停于內,故致嘔吐,未經合理調理,寒濕凝結,氣機運化不暢,脾胃納運失常,而致腹痛。陳皮、麩炒山藥、麩炒白術健脾益氣,公丁香、干姜溫中健脾,廣木香、姜黃行氣止痛,焦山楂、焦神曲助胃消食化積。
小兒腸系膜淋巴結炎屬中醫“腹痛”范疇,常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程中并發或繼發于腸道炎癥之后,通過腹部B超檢查可明確診斷,臨床上需與急性闌尾炎、腸穿孔等其他急腹證鑒別。本病致病因素復雜,主要有素體陽虛、感受寒邪、脾胃虛寒、飲食所傷、情志不舒、外傷等,病機關鍵為胃腸氣滯,氣機不通,不通則痛,治療以暢達氣機、疏通經脈為主,從而達到通則不痛的目的。依此原則,筆者以公丁香、焦山楂、姜黃、焦神曲、廣木香、陳皮為基礎方,臨證加減運用。方中公丁香辛、溫,歸脾、胃、腎經,具有溫中降逆、散寒止痛、芳香健脾功效;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公丁香可緩解腹部氣脹,增強消化力,減輕惡心嘔吐,丁香油酚有局部麻醉止痛作用。廣木香辛、苦、溫,歸脾、胃、大腸、膽、三焦經,具有健脾行氣止痛功效;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該藥可促進消化液分泌,對胃腸道有興奮和抑制的雙向作用。姜黃辛、苦、溫,歸肝、脾經,具有活血行氣止痛功效;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該藥具有增加纖維酶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陳皮味苦、辛,性溫,歸肺、脾經,具有理氣健脾功效;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該藥揮發油對胃腸道有溫和的刺激作用,能促進消化液分泌和排出腸內積氣。焦山楂酸、甘,微溫,歸脾、胃、肝經,具有消食化積、行氣散瘀功效;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該藥能增加胃中消化酶的分泌,促進消化,所含脂肪酶可促進脂肪分解,所含多種有機酸能提高蛋白酶的活性,使肉食易被消化。焦神曲甘、辛,溫,歸脾、胃經,具有消食和胃功效;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該藥有促進消化、增進食欲的作用。諸藥合用共奏健脾消食、理氣除脹、溫中緩急止痛之效[2]。采取灌滴療法,可使藥物直達病所,促進局部吸收,充分發揮溫中、止痛、消食、健脾功效。臨床研究發現,直腸周圍有豐富的動脈、靜脈、淋巴叢,直腸黏膜具有很強的吸收功能。中醫認為,大腸包括結腸、盲腸和直腸,其脈絡肺,與肺相表里,而“肺朝百脈”,所以藥物經直腸吸收后可通過經脈上輸于肺,再由肺將藥物輸送到五臟六腑、四肢百骸。既可使藥物直達病所,又有局部熱療作用,不失為治療大腸疾病的一種高效、安全的方法[3]。西藥目前對小兒腸系膜淋巴結炎無特異性治療,多采取口服或靜脈滴注抗生素為主,雖癥狀會有好轉,但內邪瘀滯,氣機不暢,每遇飲食不節、外感寒邪則易發,中藥灌滴療法無不良反應,清瘀滯之邪,理氣導滯,使氣機功能得到改善,再予健脾消食和胃之品調理,療效確切,不易復發,患兒及家長易于接受,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