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昕
(廣東省深圳市中醫院,廣東 深圳518033)
齲齒指以牙體被蛀蝕,逐漸毀壞而成齲洞為主要表現的牙病,是一種細菌性疾病,其發病率高、分布廣,是口腔常見病。世界衛生組織已將其與腫瘤和心血管疾病并列為人類三大重點防治疾病。根據2005年第3次全國口腔健康流行病學調查,中國5歲兒童的齲齒患病率高達66%,兒童口腔門診因齲病疼痛就診者占67.36%[1]。齲齒疼痛常以對冷、熱、酸、甜及化學刺激敏感甚則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兒童疼痛耐受性低,因此選用簡單易行的緩解齲齒疼痛的方法尤為重要。筆者臨床應用青黛冰片治療兒童齲齒疼痛,療效顯著,現將經驗整理如下,以饗同道。
中醫學對齲齒病名記載繁多,如“蟲蝕牙齒”“蛀牙”“蟲牙 ”“爛牙 ”等。《外臺秘要》卷二載:“風氣客之,絡搏齒間,與血氣相乘,則齦腫熱氣,加之膿汁出而臭,侵蝕齒齦,謂之齲齒,亦曰風齲。”《諸病源候論》曰:“牙齒蟲是蟲食牙又食于齒,亦令牙齒疼痛,皆牙齒根有孔,蟲居其內,食牙齒盡,又度食余牙齒。”指出齲齒乃蟲食所為。
平素口腔衛生不佳,食物殘渣塞于牙縫間隙,或過食甘甜,嗜食膏粱厚味,則胃腑積熱,上沖于口齒之間,濕氣乘之,濕熱相搏不散,困結口齒,郁久生腐,漸致牙體蛀蝕,形成蛀洞,傷及牙體而痛。《景岳全書》載:“蟲痛者,其病不在經而在牙,亦由肥甘濕熱化生牙蟲,以致蝕損蛀空牙敗而痛。”《辨證錄》曰:“人有多食肥甘,牙齒破損作痛,如行來行去者,乃蟲疼也,不知過食肥甘,則熱氣在胃,胃火日沖于口齒之間,而濕氣乘之,濕熱相搏而不散,乃蟲生于牙矣。”認為本病的發生與濕熱蟲等有關。
將中藥青黛與冰片按2∶1的比例混合研末,用棉簽點蘸外涂于齲齒處,使藥物填充于齲洞內,保留15min后清水漱口,每日3次。囑患兒勿吞咽藥粉。治療期間,注意飲食清淡,進軟食,勿食辛辣、煎炸、腥發之品。
青黛味咸、寒,歸肝經,清熱解毒,涼血消斑,瀉火定驚,可治口瘡、喉痹等。《藥性論》記載:“青黛解小兒疳熱、消瘦,殺蟲。”《要藥分劑》記載:“青黛除熱解毒,兼能涼血。”研究證實,青黛外用,具有清熱解毒、抗炎、消腫散結作用[2]。冰片味辛、苦,微寒,歸心、肝、肺經,開竅醒神,清熱散毒,明目退翳,可治療口瘡齒腫等。《本草綱目》記載:“冰片療喉痹、腦痛、鼻瘜、齒痛……通諸竅,散郁火。”《醫林纂要探源》記載:“冰片主散郁火,能透骨熱,治驚癇、痰迷、喉痹、舌脹、牙痛……性走而不守,亦能生肌止痛。然散而易竭,是終歸陰寒也。”兩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涼血止痛之功。
患兒,男,6歲。左側齲齒疼痛1個月,曾接受口腔治療,但癥狀反復,加之既往治療過程痛苦,患兒治療時配合度低。就診時見齲蝕牙體呈黑褐色,牙齦紅腫,舌紅,苔薄黃,脈滑。予青黛、冰片混合藥粉點蘸外涂治療2次后,疼痛明顯減輕,當晚未出現疼痛致不能咀嚼、入睡的情況。連續使用3d后,患兒牙痛完全消失,遇冷、熱、酸、咸、甜等刺激性食物時也未出現齲齒處酸痛難耐的情況。隨訪6個月未復發。青黛、冰片混合藥粉點蘸外涂于齲齒處,可直接滲透吸收,發揮清熱解毒、涼血止痛之功,消除局部炎癥,減輕疼痛。
齲齒會阻礙牙頜系統的發育,導致牙頜系統出現后天畸形。齲齒疼痛時酸痛難耐,輕則影響頜面部生長發育,重則導致患兒拒絕進食,引起營養不良。食物咀嚼不充分即吞入胃內,加重胃負擔,引起胃痛。胃內未充分消化的食物進入小腸,加重小腸負擔,影響小腸對營養的吸收,久之降低患兒體質。兒童因貪食甜食及喜飲碳酸飲料,又未形成良好的刷牙習慣,成為齲齒高發人群。兒童疼痛耐受程度低,接受口腔治療時相對不配合。因此,采取有效而易行的中醫治療方法顯得尤為重要。本方法有止痛效果顯著、簡便易行、安全價廉、依從性高等優點,深受患兒及其家長好評,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