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秀珍
(山西省侯馬市人民醫院,山西 臨汾043000)
哮喘病的發作常有明顯的季節性,一般發于秋初或冬令者居多,其次是春季,至夏季緩解,但也有常年反復發作者。本研究采用止咳平喘益肺湯聯合穴位艾灸的方法治療支氣管哮喘患者118例,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118例患者均為2014年5月至2017年5月侯馬市人民醫院門診患者,其中男71例,女47例;年齡最大84歲,最小4歲;病程最長48年,最短6個月。
1.2 診斷標準 ①呈發作性,發無定時,以夜間為多,但有個體差異,發作與緩解均迅速,多為突發,或發作前有鼻塞、噴嚏、咳嗽、胸悶等先兆。每因氣候變化、飲食不當、情志失調、疲乏等因素誘發。②緩解期可有輕度咳嗽、咯痰、呼吸急促等癥狀,但也有毫無癥狀者。③久病患者,緩解期可見咳嗽、咯痰、自汗、氣短疲乏、腰膝酸軟等癥狀。④大多起病于童年,有反復發作史,有過敏史或家族史。⑤發作時兩肺可聞及哮鳴音,或伴有濕啰音。⑥血嗜酸性粒細胞可增高,痰液涂片可見嗜酸性細胞。⑦ 胸部X線檢查一般無特殊改變,久病可見肺氣腫影像改變,查體可見肺氣腫體征。
1.3 納入標準 ①符合支氣管哮喘發作期輕癥和緩解期患者。②無呼吸困難、口唇發紺者。③無意識障礙者。
1.4 排除標準 ①不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和納入標準者。②哮喘發作期比較嚴重者,出現呼吸困難、張口抬肩、不能平臥、口唇發紺者。③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④皮膚病患者。⑤小于4歲的患兒。⑥合并心力衰竭和活動性傳染性疾病者。
2.1 穴位艾灸 選取膻中、豐隆、大椎、定喘、足三里,以及雙側肺俞、心俞、膈俞、腎俞。以上穴位每日交替艾灸。14歲以下患者每個穴位灸3~5 min,連續艾灸7 d。14歲以上患者每個穴位灸5~10 min,連續艾灸10 d。如有發泡現象不影響療效,但要注意發泡處不能繼續艾灸。
2.2 自擬方止咳平喘益肺湯 藥物組成:法半夏6 g,陳皮10 g,紫蘇子10 g,茯苓15 g,紫菀10 g,前胡10 g,炒萊菔子10 g,甘草片3 g。根據不同證型在上方基礎上進行中醫辨證論治。
(1)風寒襲肺證 癥見喘咳氣促,胸部脹悶,喉中哮鳴有聲,痰多色白而清稀,口不渴,多伴有惡寒發熱,舌苔薄白而滑,脈浮緊。在上方基礎上加麻黃、桂枝宣肺平喘,散寒解表,加杏仁助麻黃降肺氣而平喘,宣散外邪。若寒邪束表,肺有郁熱,出現喘逆上氣,息粗鼻煽,咯痰黏稠,加黃芩、射干以助其清熱化痰平喘之功。
(2)痰濁阻肺證 癥見氣喘,咳嗽,痰涎雍盛,咯吐不爽,胸中滿悶,嘔惡納呆,舌苔白厚而膩,脈滑。在上方基礎上加芥子暢膈滌痰;加桑白皮清熱瀉肺;痰多喘甚者加竹瀝、葶藶子瀉肺滌痰。
(3)肺氣虛證 癥見喘促短氣,氣怯聲低,咳聲低弱,喉中有輕度哮鳴聲,痰吐稀薄,自汗惡風,舌淡,脈虛弱。在上方基礎上加黃芪、人參補肺益氣;加熟地黃、五味子養腎斂肺納氣;若出現痰少質黏、熱口渴、咽喉不利、面色潮紅、舌紅、脈細數等氣陰兩虛的癥狀,可加沙參、玉竹、百合、熟地黃益氣養陰,斂肺定喘。
(4)腎阻虛證 癥見喘促日久,呼多吸少,氣不得續,動則尤甚,喉中有輕度哮鳴,腰膝酸軟,汗出肢冷,舌質淡,脈微細或沉弱。在上方基礎上加熟地黃、山藥、山茱萸滋補腎精;加澤瀉健脾利濕;加牡丹皮清瀉肝火;配少量桂枝、附子溫補腎中之陽,意在微微生長少火以升腎中陽氣,體現了陰中求陽的法則。若出現腎陽不溫心陽、血脈瘀阻,面唇、爪甲、舌質青紫者,可加丹參、桃仁、紅花活血化瘀。
3.1 療效評定標準 顯效:呼吸氣促困難、喘息不能平臥、喉中哮鳴聲等癥狀、體征消失,隨訪1年未發病;好轉:臨床癥狀減輕,發病次數減少,病程縮短;無效: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或病情加重。
3.2 結果 118例患者治療后,顯效67例,好轉47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96.61%。
案例1:患者,男,67歲,患支氣管哮喘23年,每年發病3~5次,尤以冬季發病明顯。每次發病服用頭孢類抗生素、茶堿緩釋片,病情反復發作,病程長達3個月,效果不明顯。2014年10月23日患者再次發病,出現喘促短氣,呼吸困難,喉中哮鳴有聲,痰多色白而清稀,惡寒發熱,頭痛無汗,舌質淡,舌苔薄白而滑,脈浮數。證候分析:風寒襲入肌表,外傷皮毛,內壅肺氣,肺失宣降,故咳喘氣促;寒邪傷肺,氣不布津,凝津成痰,故咯痰清稀色白;風寒襲表,衛表不和,則見惡寒發熱等風寒表證;舌苔薄白、脈浮緊皆為表寒之象。辨證:風寒襲肺證。血常規示:白細胞10.5×109/L,中性粒細胞75%,嗜酸性粒細胞0.65×109/L。胸部X線顯示:兩肺透亮度增加,肺紋理增粗。給予穴位艾灸大椎、膻中、足三里、豐隆,以及雙側肺俞、心俞、膈俞、腎俞。穴位交替艾灸,每個穴位灸10 min,連續灸10 d。同時給予止咳平喘益肺湯,加射干、麻黃、桂枝、杏仁。水煎服,每次250 mL,早晚口服。連服10劑后病情好轉,癥狀消失。隨訪6個月未復發。
案例2:患兒,男,9歲,平時自汗,惡風,經常感冒,患支氣管哮喘3年,每因氣候變化而誘發哮喘,病程長達6個月,時輕時重,反復發作。2016年10月3日,患兒出現鼻塞、噴嚏、流涕,家長給予口服復方氨酚那敏顆粒,每次5 g,每日3次。3 d后患兒出現氣短乏力,喉中哮鳴聲,面色無華,咳痰清稀,大便溏薄,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證候分析:患兒肺臟嬌弱,久咳導致肺氣虛弱,衛氣不固,導致自汗、惡風,易感冒;肺虛主氣無力,氣不化津,故咳痰清稀色白,脾為肺之母,肺氣虛弱,子盜母氣,導致脾虛大便溏薄。辨證屬肺脾兩虛證。血常規示血嗜酸性粒細胞增高,兩肺可聞及哮鳴音。給予止咳平常益肺湯加生黃芪6 g,防風6 g,白術9 g,每日1劑,早晚飯后服用,連服15劑。艾灸肺俞、脾俞、足三里、腎俞、大椎,每個穴位灸5 min,連灸15 d。患兒癥狀消失,隨訪6個月未復發。
支氣管哮喘病機是宿痰內停于肺,復因外邪、飲食、情志、勞倦而誘發,發時痰隨氣升,氣因痰阻,痰氣搏結,阻塞氣道,肺管狹窄,通氣不利,肺氣升降失常,故痰鳴如吼,氣息喘促。治療時,辨證施治,采用自擬方止咳平喘益肺湯加減治療。方中半夏辛溫性燥,善燥濕化痰,又降逆和胃,為君藥。陳皮理氣行滯,燥濕化痰,助半夏化痰,使氣順痰消為臣藥。紫蘇子、萊菔子降氣化痰,氣降痰消,則喘自平;紫菀、前胡潤肺下氣,開肺郁,化痰濁而止咳,寒熱虛實皆可用之;茯苓健脾滲濕,使濕去則痰不生,共為佐藥。甘草益肺和中,調和諸藥,為使藥。諸藥合用,共奏止咳化痰、降氣平喘之功。
艾灸臨床應用有著悠久的歷史,其特點是通過經絡傳導調整氣血、陰陽、虛實,激發人體內在平衡調節機制,從而起到疏通經絡、扶正祛邪的作用。現代研究表明,許多慢性病通過艾灸可縮短病程,預防復發,增強療效。《孟子》載:“七年之病,當求三年之艾。”《醫學入門》曰:“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艾灸使用方便,操作簡單,不良反應較少,療效滿意,被越來越多的患者接受[1]。在慢性支氣管哮喘的治療上,根據中醫辨證施治。風寒襲肺證:艾灸膻中、大椎、肺俞。風熱閉肺證:艾灸肺俞、神闕、膻中、豐隆、足三里。痰濁阻肺證:艾灸定喘、肺俞、大椎、膻中。肺氣虛證:艾灸肺俞、心俞、膈俞、大椎、足三里。腎陽虛證:艾灸肺俞、足三里、腎俞、膈俞。臨床正確使用艾灸治療支氣管哮喘療效滿意。通過外灸內服相結合,增強療效,縮短病程,標本兼治,臨床療效滿意,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