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琦 滕 晶
(山東中醫藥大學,山東 濟南 250014)
緊張型頭痛是頭痛中最常見的一種。近年流行病學資料顯示,緊張型頭痛患病率逐年增高,約半數患者可因其癥狀影響日常生活。臨床主要表現為頭部雙側性疼痛,疼痛性質不定,多為壓迫感、脹痛、酸痛,精神緊張或情緒刺激后可加重,多數患者伴頭昏、焦慮、抑郁、失眠等精神心理癥狀[1]。緊張型頭痛在中醫學辨證中屬頭痛范疇,頭痛是以頭部疼痛為主要表現的病證,既可單獨出現,亦可作為伴隨癥狀出現于其他急慢性疾病過程中,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疾病。隨社會環境改變和中醫學各家學說的發展,頭痛的辨治亦在不斷發展完善。頭痛最早見載于《黃帝內經》,稱為“首風”“腦風”,認為外感為其主要病因。漢代張仲景循六經辨證,于《傷寒論》中論述了太陽、陽明、厥陰、少陽病頭痛的證候特點及治療方藥。元代李杲在《東垣十書》中將頭痛分為外感頭痛和內傷頭痛。同為元代名家的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補充了痰厥頭痛和氣滯頭痛。清代王清任在《醫林改錯》中提出瘀血頭痛[2]。通過以上各家論述不難看出,既往對頭痛病的論治多從實邪阻絡或臟腑內傷入手,忽略了情志心理精神層面的影響。中醫五神辨治體系是通過追溯疾病源頭,調節五神偏頗,診治疾病的新的辨治體系,可以為指導中醫臨床辨治緊張型頭痛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中醫五神學說起自先秦,是中醫學關于心身關系的學說,可以反映人體精神、心理、行為等的異常,對指導臨床辨治疾病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但在歷代傳承中中醫辨證觀多趨向于臟腑辨證、八綱辨證等方面,五神理論逐漸被忽視,沒有發揮其應有的疾病診療價值。導師滕晶教授多年深入挖掘、研究,全新解讀傳統五神理論,追溯身心疾病的本源,在指導治療五神紊亂相關的精神心理行為性疾病方面療效顯著。
中醫五神包含了神、魂、魄、意、志5種要素,貫穿于生命的始終,《靈樞·本神》曰“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隨神往來者謂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謂之魄,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此5種要素形成起源于“父母之精”,即五神是人生來就有的,先天稟賦是五神形成的基礎。5種要素并不是相互獨立的個體,而是相互協同運作的整體。《素問·靈蘭秘典論》云“心神總統魂魄,并賅意志”,說明了人類的正常生命活動是五神協同運作的結果,在神的統一支配協調下,通過魂魄感知外界,形成初步的認知,再通過意志的支配和調節,經過分析與思考,最終形成復雜綜合的情緒、動作反應。
五神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質潛能,是影響疾病發生的本源。其一,五神為個體的先天根基,決定了每個人的個性、體質等,若受到致病因素的干擾,導致五神平和狀態失衡,氣血失和,就會影響心理及相應機體狀態的變化,導致精神心理類疾病及某些軀體行為性疾病[3]。氣機運動影響氣、血、津液等運行的代謝與運行,影響臟腑與經絡的功能,則百病叢生。五神偏頗則氣機失調,產生氣滯血瘀,痰瘀阻絡,筋脈拘急或失養等多種病理變化,導致頭痛及抑郁、焦慮等癥狀[4]。
其二,五神與五臟的關系十分密切,《素問·宣明五氣篇》曰“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五臟分藏五神,為五神之宅,若五神任一要素發生紊亂,都會累及相應的臟腑引起反應,若五臟受損,亦會影響于五神,出現五神的病變。心藏神,若情志不遂,勞傷心氣,則血脈阻滯而瘀,進而神機惑亂,出現敏感多疑等。且“腦為元神之府”,神機惑亂則清竅不利而頭痛[5]。肝藏魂,魂亢則出現焦慮、抑郁、心煩易怒等精神情志異常。且肝失疏泄,氣機逆亂,氣郁血滯,痰瘀互結,筋脈拘急或失養,清竅不利而頭痛。“魄”屬于肺,主一身之氣,“魄”全則各項生命活動正常進行。肺在志為悲,憂悲傷魄則肺之宣發肅降功能失調,少氣懶言,疲乏倦怠。“意”藏于脾,“思發于脾而成于心”,憂思則傷脾,《靈樞·本神》曰“脾憂愁不解則傷意。脾主中氣,中氣受抑則生意不伸,故郁而為憂。是心肺脾肝四臟皆能病憂”,思慮過度會阻礙脾氣的運化,影響氣血生成和運動。另外,“心有所存謂之意”,“意”主在心主持下的記憶與精神活動,意氣亢進則多思慮、抑郁、失眠,健忘等。“志”藏于腎,腎在志為恐,恐則氣下,恐使精氣沉降,不能正常布散,致腦髓空虛。長期驚悸易傷志,出現驚惕不安、幻聽、耳鳴、健忘等癥。
滕晶教授及其研究團隊潛心致力于“五神”領域研究,做了大量文獻挖掘和臨床研究工作,在中醫傳統辨證理論上突破創新,將五神學說與現代心理學、西方醫學等相關學科結合,形成了中醫五神辨治體系[6]。在中醫五神辨治體系下,緊張型頭痛可以從神機惑亂、魂機亢進、魄用不足、意氣亢進、志衰不定5個方面去辨證施治。
“神”,始于兩精相搏,是精神活動的中心,是精神、思維、情志等活動的主宰。神機惑亂則個性敏感、精神不寧,癥見頭痛發作較頻繁,稍遇刺激即易發作,伴失眠、神志恍惚等癥。“魂”偏重于精神、意識活動,包括先天的潛能和后天通過學習得到的認知過程。魂機亢進分型常見于緊張型頭痛伴焦慮、抑郁者,頭痛以脹痛為主,情緒波動時明顯加重,伴胸脅脹痛、口苦等癥狀。“魄”偏重于精力、膽識方面,為與生俱來的各種感覺、反應與精力、膽量等。魄用不足則可見氣短懶言,耳目昏聵,感覺遲鈍,反應不靈等表現。癥見頭痛較輕,隱隱而痛,但纏綿難愈易復發,頭昏懶言,易疲憊,感覺遲鈍,反應不靈。“意”是人思維活動的初步階段,是人行動之前的初步意向,“未動而欲動者,意也”。意氣亢進者頭痛多有壓迫緊束感,悶脹,伴多思、健忘、心悸、失眠等。“志”是思維活動的最后階段,是具備強烈堅定性的主觀能動性。志衰不定的緊張型頭痛表現為隱隱而痛,勞累后易發作,伴耳鳴、健忘、失眠,遇事難以決斷、做事沒有自信、腰膝酸軟、五心發熱。
五神理論體系是一個相互協調、相互影響的有機整體,在臨床辨證論治過程中應重視其整體性與系統性,以五神和諧為貴[7]。
4.1 藥物療法 治療五神病變當以平衡五神偏頗為首要原則。神機惑亂治宜重鎮安神,選用朱砂、龍骨、牡蠣、琥珀、珍珠等金石及貝類藥物。其中《神農本草經》云“朱砂……主全身五臟百病,養精神,安魂魄……久服通神明,不老”。朱砂可抑神魂惑亂,現代藥理學亦認為朱砂可降低中樞神經系統興奮性,具有鎮靜作用[8]。魂機亢進治以疏肝理氣,重鎮安魂,宜選用柴胡、香附、川芎等藥,肝為藏血之臟,此類藥善入肝經,可理氣活血,使血行暢達,氣血調和,魂機正常,改善頭痛。且吾在跟師學習中發現川芎治療頭痛效果斐然,《神農本草經》記載“川芎……主中風入腦、頭痛、寒痹、筋攣”,《珍珠囊》認為川芎“治頭痛、頸痛”“上行頭角,助清陽之氣,止痛”,臨床用之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魄用不足宜益氣強魄,補脾益肺,可選用黃芪、麥冬等藥。《日華子本草》云“麥冬……治五勞七傷,安魂定魄”,認為麥冬可補肺臟之不足,使魄安居[9]。黃芪補肺健脾,擅治內傷勞倦,氣虛魄弱,現代藥理學認為黃芪能促進機體代謝,增強免疫,強壯身體[10]。意氣亢進常用白術散加減,白術散出自《太平圣惠方》,方中白術、甘草、遠志、茯苓等藥,共奏安意定意之功。志衰不定治療以增志補腎為主,常用藥為熟地黃、遠志等。其中熟地黃填精益髓,補腎定志;遠志“補不足,除邪氣,利九竅,益智慧,耳目聰明,不忘,強志,倍力”[11]。
痰瘀阻絡,筋脈拘急或失養亦為致病的關鍵,因此治療應祛除痰濁、瘀血等實邪,使筋脈通而病除。除當歸、紅花、桃仁、瓜蔞等常用的祛痰瘀藥物外,若藤類和蟲類藥物臨證應用得當,往往起到事半功倍之效。雞血藤、海風藤等藤類藥物走經絡而擅通瘀滯,其中雞血藤還可“祛疲生新血”,行中有補。臨床常用的蟲類藥有水蛭、土鱉蟲、虻蟲等,是活血化瘀、熄風化痰藥中之峻劑,藥力峻猛,具有無處不到、走竄逐邪的特點,可破血逐瘀,使氣血調和,筋脈得養,諸癥得減[12]。
4.2 非藥物療法 疏解經筋法是齊向華、滕晶教授團隊總結創新的中醫外治法之一,即在中醫五神辨治體系和“系統辨證脈學”特色脈診技術指導下,對病變部位進行按、揉、、扳、柔性傷科、正骨等治療方法和措施,直接作用于經絡痹阻“源點”,解除壅塞,暢達氣機,起到調節五神紊亂狀態、暢達全身氣機、重新分布氣血的作用,最終達到“治形以調神”目的,是形神一體的治療方法[13]。此外,音樂療法、頌缽震動療法、心理疏導療法等非藥物療法對緊張型頭痛的輔助治療均有很好的效果。
患某,女性,29歲,2018年10月11日來診。主訴為頭痛反復發作3年余。患者于3年前因工作壓力大出現頭痛反復發作,休息后緩解,未行診療,近3月發作較前頻繁,疼痛程度加重,持續時間延長,為求系統治療來診,診斷為“緊張型頭痛”。現癥見:頭部脹痛,無跳動感,疼痛部位不定,多在頭頂及雙側顳部發作,伴頸部發緊,緊張或生氣時易發作,發作時無惡心嘔吐,無畏光出汗,平素情緒急躁易怒,心煩不安,納可眠差,大便干,2~3 d 1行,小便調,舌紅苔黃厚,整體脈象“熱、上、疾、澀、動”。家族史:近親家屬并無頭痛病史。西醫診斷:緊張型頭痛,中醫診斷:頭痛,病機:魂機亢進,治則:疏肝理氣,重鎮安魂,組方:柴胡12 g,當歸15 g,熟地黃20 g,雞血藤9 g,桃仁12 g,紅花9 g,枳殼12 g,甘草6 g,白芍20 g,川芎15 g,桔梗12 g,川牛膝15 g。7劑,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分溫服。1周后復診,自述諸癥好轉,予前方繼服。2月后因感冒來診,自述頭痛未再發作。
按:患者平素急躁易怒,肝失疏泄,魂亢氣機不暢,郁而化火,日久影響血液、津液運行而致血行瘀滯、痰濁內生,痰濁、瘀血阻滯,因而時有頭痛。方中柴胡、川芎善入肝經,可疏肝安魂、行氣開郁,使氣機運轉流利,氣血調和而魂安[14]。雞血藤、桃仁、紅花、當歸活血祛瘀,擅通筋脈痹阻,合川牛膝共奏逐瘀通經之功。枳殼、桔梗,一升一降,調暢氣機,氣和則血和,氣血和則筋脈得養。熟地黃滋陰填髓,《藥品化義》云熟地黃專入肝臟而補血,是為養心神、寧魂魄之圣藥[15]。白芍、甘草養血柔肝,肝喜條達而惡抑郁,白芍可順肝木之性,使肝體柔和,魂安而不妄動。諸藥合用,安神魂、和氣血以治其本,理氣祛瘀通絡以治其標。
中醫五神理論具有整體性、系統性、辨證性等特色,是中醫認識整體生命活動的基礎,可以指導從精神情志角度出發辨證的新思路。深入挖掘中醫五神理論對臨床治病、防病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