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燕 李春勝 秦麗玲
(1.北京市第一中西醫結合醫院,北京 100026;2.浙江省臺州市中心醫院,浙江 臺州 318000;3.北京市朝陽區中醫醫院,北京 100029)
偏頭痛屬于中醫學“頭痛”范疇,《靈樞》首次記載偏頭痛,為“頭半寒痛”。描述了偏頭痛的部位和針刺取經方法,指出針刺原則,是偏頭痛診治的最早記載。《東垣十書》首次提出了偏頭痛的病名。偏頭痛雖屬頭痛范疇,但就其病因、病機及治療都與頭痛有不同,因此筆者在導師指導下對偏頭痛診治的文獻進行整理,指導臨床應用。筆者篩查3121篇文獻,經過閱讀文獻摘要和全文,篩出214篇文獻進行分析,其中78篇文獻辨證論治,72篇對證型數目進行說明,17個方劑被作為專方治療偏頭痛,其中川芎茶調飲和散偏湯應用最多,分別是13次和11次。根據對所檢文獻進行查閱,發現現代中醫藥對偏頭痛的治療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論述。
本文所查文獻以辨證分型論治者共分為約14個證型,其中肝陽上亢、瘀血阻絡、痰瘀互結、痰濕蘊結為常見證型,其余則為風痰阻絡、肝腎陰虛、肝郁氣滯、氣虛血瘀、氣血虧虛、寒凝血瘀、腎虛等證型。肝陽上亢多選用天麻鉤藤飲加減治療,瘀血阻絡多選用通竅活血湯加減治療,痰瘀互結多選用通絡定痛湯,痰濕蘊結多選用半夏白術天麻湯治療,風痰阻絡多選用化痰通絡湯,肝腎陰虛多選用杞菊地黃湯加減,肝郁氣滯多選用柴胡疏肝散加減,氣虛血瘀多選用補陽還五湯加減,氣血虧虛多選用八珍湯加減,寒凝血瘀多選用吳茱萸湯加減,腎虛多選用大補元煎加減。
臨床中應用辨證論治進行治療的醫家較多,其中王蘭珍等[1-3]把偏頭痛進行辨證分型結合西藥治療,根據證型分別給予血府逐瘀湯、柴胡疏肝散、天麻鉤藤湯、滋補肝腎湯等方劑進行治療,辨證分型組和單獨西藥的療效進行對比,治療效果明顯,總有效率為88.3%~100%(均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本次研究納入辨證論治治療偏頭痛的文獻分析發現辨證論治治療偏頭痛均能取得良好效果,說明中西藥聯合治療偏頭痛療效明確。
2.1 從瘀論治 偏頭痛病程纏綿難愈,主要的病機為經絡氣血不通,從瘀而治者認為病久兼瘀。《臨證指南》記載“大凡經主氣,絡血,久病血瘀”。因此,從瘀論治者認為偏頭痛日久則邪氣入絡,氣血運行不暢則內生瘀血,瘀阻腦竅為偏頭痛發生的關鍵病機,故主張以活血化瘀為主要治療原則。吳超海、董華麗等[4-6]采用活血化瘀、祛風化痰、搜風通絡等方法應用桃仁、黃芩、白芷、僵蠶、川芎、全蝎、蜈蚣等藥物治療偏頭痛,與氟桂利嗪、芬必得等西藥對照,發現中藥組總有效率84.38%~95.5%,西藥對照組總有效率為51.85%~82.5%,中藥較西藥對比治療有效。說明從瘀立論,針對病機治療,在臨床取得良好效果,值得臨床醫師借鑒和辨證應用。
2.2 從肝膽論治 自晉代王叔和提出肝膽氣逆為頭痛的首要病機后,歷代醫家從肝論治偏頭痛的醫家眾多,肝主疏泄,調暢全身氣機,喜條達而惡抑郁,若肝的生理功能失常則會影響其疏泄功能,進而影響其調暢全身氣機功能,清竅失養發為頭痛,因此從肝論治者主張對偏頭痛的治療要從肝風論治。鐘廣偉等[7]用平肝潛陽、平肝通絡、平肝熄風等治則治法,應用自擬方劑治療肝陽上亢型偏頭痛,治療后偏頭痛的平均發作次數和發作持續時間均較治療前有明顯改善,中藥組總有效率可達88.06%,較西藥對照組有統計學意義,從肝論治取得良好療效。常用藥物有川芎、天麻、鉤藤、白芍、全蝎、菊花、川牛膝、石決明等,從肝論治的醫家從臨床觀察病例證實了其良好療效,建議偏頭痛從肝論治,對偏頭痛治療有一定的指導。
2.3 從風論治 《素問·太陰陽明論》謂“傷于風者,上先受之”“高巔之上,惟風可到”。從風論治者認為偏頭痛的病因首先以風邪為主,主張治療重視除外風、熄內風。許賀先等[8]從風論治治療偏頭痛,應用自擬方治療,中藥組治療總有效率98.3%。從風治療偏頭痛取得良好療效。常用的祛外風藥物有蔓荊子、細辛、防風、薄荷、白蒺藜等藥物,祛內風藥物用天麻、鉤藤、生地黃、川芎、法半夏、全蝎、當歸等藥物,值得臨床推廣和借鑒。
2.4 從虛論治 偏頭痛日久不愈,耗傷正氣,氣血虧虛。攻補兼施者認為,偏頭痛的治療應當扶正祛邪,標本兼顧。正如《黃帝內經》所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氣血不足,腦脈失養可以頭痛,氣血運行無力,津聚成痰,血停為瘀,痰瘀阻絡,清竅不利則頭痛發作。楊國峰等[9-10]采用補氣活血止痛法治療偏頭痛,臨床應用人參、黃芪、熟地黃、當歸、川芎、紅景天、赤芍等藥物辨證論治,總有效率達85%~94.64%,頭痛積分明顯減少,取得良好效果。
3.1 川芎茶調散 川芎茶調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為臨床常見的治療頭痛的方劑。方中川芎為血中之氣藥,善治少陽、厥陰經頭痛,羌活治太陽,白芷治陽明,細辛、荊芥、防風、薄荷疏散風邪、清利頭目,甘草和諸藥為佐使,共奏疏風邪、止頭痛之功。劉炳林等[11-12]臨床應用川芎茶調散治療偏頭痛與尼莫地平、西比靈等西藥對照,發現川芎茶調散組臨床療效和中醫證候療效較西藥對照組高,川芎茶調散組總有效率為90%~96.7%。并且發現川芎茶調散治療后患者血清中5-HT、β-EP的表達均顯著升高,SP表達均降低,說明川芎茶調散對偏頭痛患者具有一定的鎮痛作用,并且其鎮痛機制有可能是通過刺激5-HT及β-EP表達、降低P物質表達而發揮作用。
3.2 散偏湯 散偏湯出自清代陳士鐸《辨證錄》,主治郁氣不宣,風邪襲于少陽經所致的半邊頭痛。散偏湯全方配伍藥物有散風邪,宣肝氣,消瘀阻,暢通氣機的作用,臨床應用療效顯著,在偏頭痛的治療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申斌等[13-15]采用加味散偏湯治療偏頭痛,西藥對照組服用氟桂利嗪,發現散偏湯組療效優于西藥對照組(P<0.05),分析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提示散偏湯治療偏頭痛療效確切,是偏頭痛治療中的有效方劑。
3.3 天麻鉤藤飲 天麻鉤藤飲出自《雜病證治新義》,為平肝降逆之劑。胡光慈認為方中天麻“為治風之神藥”,張元素認為天麻治療“風虛眩暈頭痛”,《景岳全書》記載鉤藤能“瀉火、定風”,輕清而涼,二者為對藥,合用有平肝降逆清瀉肝火的作用,常用于各種肝陽上亢證。林坤岳等[16-17]利用加味天麻鉤藤飲治療偏頭痛,總有效率為90%~94%,臨床治療效果顯著,指出天麻鉤藤飲化裁治療偏頭痛療效顯著,同時毒副作用小,安全性高,可以臨床推廣使用。
3.4 通竅活血湯 通竅活血湯出自清代王清任《醫林改錯》。清代王氏首創頭痛從瘀論治,采用活血通竅治療偏頭痛,后世醫家將通竅活血湯廣泛用于治療頭痛頭暈諸癥,取得良好療效。陳軍彥等[18]觀察通竅活血湯加減治療偏頭痛的臨床研究發現,通竅活血湯與西藥氟桂利嗪對比效果明顯,總有效率高,頭痛發作次數明顯減少,總有效率為91.3%,得出通竅活血湯是治療偏頭痛的有效方藥的結論。
3.5 補陽還五湯 補陽還五湯出自王清任的《醫林改錯》,原方用于卒中后遺癥,后世醫家常用此方治療偏頭痛,取其補氣活血通絡的功效,療效良好。宗政等[19-20]應用補陽還五湯加減治療偏頭痛,與西藥氟桂利嗪、芬必得、谷維素等對比,發現補陽還五湯組治療后患者偏頭痛積分減少,療效顯著,可明顯改善癥狀,不良反應少,復發率低,總有效率為94.12%~97.22%,因此認為補陽還五湯加減治療偏頭痛療效顯著,是治療氣虛血瘀型偏頭痛的良好方劑,能夠指導臨床應用。
3.6 吳茱萸湯 吳茱萸湯出自《傷寒論》,原方治療“干嘔,吐涎沫,頭痛者”,方可治療足厥陰肝經寒邪凝滯上逆巔頂而發作的偏頭痛。呂丹等[21-22]觀察吳茱萸湯加減治療厥陰頭痛的臨床研究發現,吳茱萸湯治療厥陰經寒邪凝滯的偏頭痛療效顯著,治療后總有效率為90%~93.78%。可見吳茱萸湯是治療肝經寒邪凝滯偏頭痛的有效方劑。
3.7 小柴胡湯 小柴胡湯是張仲景《傷寒論》中一首名方,為少陽樞機之劑,和解表里之總方。偏頭痛病機上多為肝臟功能失調,而且偏頭痛的病位為足少陽膽經循行之處,各代醫家多從肝膽而論治療偏頭痛,用小柴胡湯治療,引藥達病所,因此,小柴胡湯是經典的治療少陽頭痛方劑。茍紅兵等[23]用小柴胡湯加減醫治偏頭痛,總有效率為84%。王雙玲等[24]應用小柴胡湯合血府逐瘀湯加減方顆粒劑治療偏頭痛,對照組選用氟桂利嗪進行對比,小柴胡湯組優于氟桂利嗪組,且統計學分析有意義(P<0.05),說明小柴胡湯治療偏頭痛有效。
楊紅等[25]通過Meta分析發現通天口服液聯合鈣離子拮抗劑治療偏頭痛的療效,優于單獨應用鈣離子拮抗劑組或者通天口服液,提示二者聯用可增進治療偏頭痛的療效。孫偉鵬等[26]采用Meta分析發現頭痛寧聯合鈣離子拮抗劑治療偏頭痛的療效,優于單獨應用鈣離子拮抗劑組,且不增加臨床不良反應,值得推廣。周俊婷等[27]利用Meta分析發現天舒膠囊鈣離子拮抗劑治療偏頭痛的療效,優于單獨應用鈣離子拮抗劑組。另外,應用于臨床的中成藥物還有養血清腦顆粒、川芎清腦顆粒、通心絡膠囊等,在治療中均取得較好療效。
孫忠人等[28]研究發現針刺可減輕偏頭痛的疼痛強度,減少偏頭痛的疼痛發作次數和縮短疼痛持續時間,療效顯著。田青等[29]研究發現針刺能夠顯著降低偏頭痛患者急性期血漿ET-1水平,改善血管內皮細胞功能。楊一中等[30]研究發現針刺能調整交感神經的功能。通過針刺血管舒縮功能能夠恢復正常,局部組織的血液恢復正常后,微循環得到改善,經絡疏通,“通而不痛”達到緩解偏頭痛的效果。鄒敏等[31]發現針刺四關穴治療偏頭痛后,患者血漿NO水平升高,NO緩解血管痙攣,從而能夠減輕偏頭痛癥狀。陳邦國等[32]應用針刺治療偏頭痛的研究發現,針刺后偏頭痛患者血清鎂的含量顯著增加,而且癥狀顯著減輕或消失。劉敏等[33]采用丹參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療偏頭痛,發現針刺后患者血漿5-HT上升,說明針刺能夠改善小血管舒縮功能,緩解偏頭痛。
中醫藥治療偏頭痛有悠久的歷史,豐富的臨床經驗,且安全性高,療效顯著,偏頭痛的中醫藥治療在辨證論治、分證論治、成方應用、中成藥治療、針刺治療等方面均有成效,但缺乏大樣本的臨床隨機試驗,且中醫臨床研究中存在診斷標準、療效評定標準不一等問題。未來我們應該進一步開展中醫藥在治療偏頭痛方面的研究,統一中醫診斷、辨證分型及療效評定標準,篩選治療本病確有高效的方藥,進行藥物藥理藥效學研究,改革劑型,以便推廣運用,開拓中醫藥治療本病的廣闊前景。對常用方劑進行臨床及實驗研究,進行數據分析,指導并支持臨床決策。